一种电枢定子的绝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402发布日期:2018-10-13 00:3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枢定子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枢定子的绝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机械行业使用的电机上,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绕在定子铁芯上的漆包线,为了绝缘,在定子铁芯线槽处的表面还包覆有一层绝缘纸,漆包线采用人工绕线的方式缠绕在定子铁芯的绝缘纸上,但是这就存在着加工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如果采用机器绕线的话,由于绝缘纸的存在,在绕线时,绝缘纸会移动,最终会导致定子产品的一致性较差,影响定子的质量和绝缘性,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其他材料代替绝缘纸来起到绝缘作用,例如专利“CN202772692”公开了一种电机定子绝缘骨架的制造技术,它把整个定子骨架分成两半个可互相扣合在定子铁芯两端面的骨架盘。在两个骨架盘的扣合处边缘设内外榫接口,内外两个榫接口的宽度相同,两个内外榫接口的深度各占骨架层厚度的1/5~4/5,扣合后刚好与骨架层厚度相同,且内外表面平滑。在其中一个骨架盘并列设有3个斗状的固定霍尔元件的固定槽。由于在电机定子外面及电枢绕组之间有塑料制作的绝缘骨架保护,因此大大提高了定子的绝缘性能,同时由于在两半个骨架盘的扣合处设有榫接口,能准确定位,并在扣合后不发生移位和离缝,该电机定子通过骨架盘的型式对定子铁芯和线圈进行绝缘,由于骨架盘是整体的结构,当定子铁芯的槽数发生变化时,骨架盘就需要重新制作,骨架盘的适应性不好,导致定子铁芯的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现有电机通过骨架盘的型式对定子铁芯和线圈进行绝缘,由于骨架盘是整体的结构,当定子铁芯的槽数发生变化时,骨架盘就需要重新制作,骨架盘的适应性不好,导致定子铁芯的生产成本增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枢定子的绝缘装置,包括定子铁芯和绝缘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为工字型结构,所述绝缘部件从两侧插入定子铁芯工字型内部,所述绝缘部件包括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所述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为n字形结构,从两侧插入定子铁芯工字型的中部,所述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的高度与定子铁芯工字型内部高度相同,所述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的内部宽度与定子铁芯工字型中部的宽度相同,所述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对定子铁芯的内表面进行覆盖,从而保证定子铁芯和线圈的绝缘。

在此基础上,所述上绝缘件包括本体、前腹板和后腹板,所述本体为n字形结构,所述前腹板和后腹板沿本体n字形表面向外延伸,前腹板与本体n字形的前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工字型下端内表面配合,后腹板与本体n字形的后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工字型上端内表面配合。

在此基础上,所述前腹板的宽度与定子铁芯下端的宽度相同,前腹板的高度高出定子铁芯高度15mm—20mm,增加了定子铁芯和线圈的绝缘性。

在此基础上,所述后腹板的高度与前腹板的高度相同,所述后腹板的宽度伸出定子铁芯上端宽度1mm-2mm,增加了定子铁芯和线圈的绝缘性。

在此基础上,所述前腹板和后腹板的上端部中心设有U型槽一,所述U型槽一开口端朝向前腹板和后腹板的边缘,所述U型槽一的底部与本体接触,所述U型槽一用于放置线圈的引出线。

在此基础上,所述前腹板和后腹板设置有定位阶梯,所述定位阶梯凹陷进前腹板和后腹板本体,所述定位阶梯的侧面和底面与定子铁芯配合,用于控制上绝缘件插入定子铁芯的深度。

在此基础上,所述后腹板内表面的侧面为斜面,所述前腹板和后腹板之间的距离由本体向边缘逐渐增大,增加了线圈的缠绕数量。

在此基础上,所述下绝缘件包括本体、前腹板和后腹板,所述前腹板和后腹板沿本体n字形表面向外延伸,前腹板与本体n字形的前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工字型下端内表面配合,后腹板与本体n字形的后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工字型上端内表面配合。

在此基础上,所述上绝缘件的下部设置阶梯插槽一,所述插槽一与本体、前腹板和后腹板的内侧面共面,所述下绝缘件的下部设有阶梯插槽二,所述插槽二与本体、前腹板和后腹板的外侧面共面,所述插槽一与插槽二重叠布置,提高了定子铁芯和线圈的绝缘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绝缘装置采用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同时插入定子铁芯的内部,对定子铁芯和线圈进行绝缘,由于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在线圈缠绕的过程中不容易移动和破裂,提高了定子铁芯和线圈的绝缘性。

2、由于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与定子铁芯的匹配性好,提高了定子铁芯的线圈缠绕的匝数,增加了定子铁芯的槽满率,提高了电机的性能。

3、由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的高度高于定子铁芯的高度,对定子铁芯端部的线圈起整形作用,使定子铁芯的外观更加美观,质量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绝缘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子铁芯,2、绝缘部件,21、上绝缘件,211、本体,212、前腹板,213、后腹板,214、U型槽一,215、定位阶梯,216、阶梯插槽一,22、下绝缘件,221、阶梯插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示出了一种电枢定子的绝缘装置。

本实用新型披露一种电枢定子的绝缘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定子铁芯1和绝缘部件2,绝缘部件2从两侧插入定子铁芯1中,并在定子铁芯1的中部扣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1为工字型结构,工字型的上端宽度小于下端宽度,在工字形的内部插入绝缘部件2,绝缘部件2将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内表面遮挡,从而对定子铁芯1和线圈之间进行绝缘;绝缘部件2由塑料注塑而成,包括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从前后两侧插入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内部,上绝缘件11和下绝缘件22的高度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内部高度相同,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的内部宽度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竖直边的宽度相同,从而保证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内部贴合;如图3所示,上绝缘件21包括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本体211为n字形结构,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沿本体211的前后两个面向外延伸,前腹板212与本体211的前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下端内表面配合,后腹板213与本体211的后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上端内表面配合,上绝缘件21与定子铁芯1配合表面均为少量过盈配合,由于塑料的可伸缩性,使上绝缘件21安装在定子铁芯1的表面不容易脱落,前腹板212的宽度与定子铁芯1下端内表面的宽度相同,前腹板212的高度伸出定子铁芯1高度15mm,后腹板213的高度与前腹板212的高度相同,后腹板213的宽度伸出定子铁芯1上端内表面宽度2mm,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高度和宽度,保证了定子铁芯1与线圈之间绝缘性的同时,前腹板212的高度对定子铁芯1端部的线圈起到了整形作用,使线圈的排列更加整齐和均匀,避免采用绝缘纸时为保证绝缘性,线圈中间高两边低均匀性差的问题,在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上端中部设有U型槽一214,U型槽一214开口端朝向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边沿,U型槽一214的底部与本体211接触,U型槽一214用于放置线圈的引出线和过桥线,在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外表面设置有定位阶梯215,定位阶梯215凹进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内部,定位阶梯215的侧面和顶面与定子铁芯1的工字型端部的内表面和端面配合,用于控制上绝缘件21插入定子铁芯1的深度,保证上绝缘件21安装的均衡性;后腹板213侧面的内表面为斜面,从而使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之间的距离由本体211向边缘逐渐增大,增加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之间线圈的容量,增大了定子铁芯1的槽满率,在上绝缘件21的下部设置有阶梯插槽一216,阶梯插槽一216的内表面与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内表面共面,阶梯插槽一216的外表面低于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外表面,从而阶梯插槽一216与下绝缘件22配合保证定子铁芯1和线圈之间的绝缘;下绝缘件22与上绝缘件21对称布置,下绝缘件22和上绝缘件21结构类似,如图4所示,包括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前腹板212与本体211的前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下端内表面配合,后腹板213与本体211的后端面共面,与定子铁芯1工字型的上端内表面配合,下绝缘件22与定子铁芯1配合表面均为少量过盈配合,使下绝缘件22安装在定子铁芯1的表面不容易脱落,在下绝缘件22的下端设置有阶梯插槽二221,阶梯插槽二221的外表面与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外表面共面,阶梯插槽二221的内表面低于本体211、前腹板212和后腹板213的内表面,阶梯插槽二221与阶梯插槽一216重叠布置,从而使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结合处比较平滑,提高了定子铁芯1和线圈的绝缘性。

本绝缘装置采用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同时插入定子铁芯1的内部,对定子铁芯1和线圈进行绝缘,由于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在线圈缠绕的过程中不容易移动和破裂,提高了定子铁芯1和线圈的绝缘性,同时由于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与定子铁芯1的匹配性好,提高了定子铁芯1的线圈缠绕匝数,增加了定子铁芯1的槽满率,提高了电机的性能,并且由于上绝缘件21和下绝缘件22的高度高于定子铁芯1的高度,对定子铁芯1端部的线圈起整形作用,使定子铁芯1的外观更加美观,质量更加稳定。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