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4307发布日期:2018-11-16 23:0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属于电动机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机的振动和噪声按期噪声源可分为电磁噪声、机械噪声和气动噪声。其中机械噪声主要由转子动不平衡和轴承引起,该部分噪声在电动机整体噪声中所占比例并不小,因此控制电动机振动和噪声时轴承引起的振动和噪声是不可忽略的。

振动和噪声大小与电动机的结构模态和阻尼息息相关,当激振频率与电动机的固有频率接近甚至一致时,会导致电动机共振,从而引起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对于轴承引起的噪声而言,因其属于宽频带噪声,较难通过改变端盖等部件固有频率来避开共振点,因此有必要从传递路径上隔离或吸收振动的角度考虑降低轴承引起的振动。

隔离或吸收振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为在振动传递路径上采用阻尼橡胶等高阻尼材料来隔振或吸收振动。但这种传动的阻尼橡胶等材料虽然阻尼较大,但刚度很低,如果用于电动机轴承室、端盖止口等部位,在电动机运行时会引起的较大的偏心问题,从而放大电磁噪声或引起定转子摩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防止电动机在运行时因阻尼材料引起的偏心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包括具有止口法兰的端盖主体,止口法兰上沿周向设有端盖搭子,端盖主体中部为轴承室,其特征在于,在轴承室内设有高阻尼合金轴承套;在止口法兰的法兰面上设有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沿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的周向设有与端盖搭子位置一一对应的搭子,搭子与端盖搭子连接固定后,将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固定在止口法兰的法兰面上。

优选地,所述搭子与所述端盖搭子之间通过沉头螺钉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高阻尼合金轴承套的壁厚为4.5-5.5mm;所述高阻尼合金轴承套与所述轴承室之间通过齐缝螺钉固定。

优选地,在所述高阻尼合金轴承套的外圆处开有7个0.5mm深的槽。

优选地,所述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的厚度为4.5-5.5mm;所述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的一侧为与所述止口法兰的法兰面相贴合的贴合面,另一侧为与电动机机座配合的配合面。

高阻尼合金钢属于金属材料,其机械强度与普通钢相当,刚度也比橡胶大的多,同时可以提供较大的阻尼,可作为结构钢来使用。因此可通过在电动机轴承振动传递路径上铺设高阻尼合金钢制成的结构来隔离和吸收轴承振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轴承室内的高阻尼合金轴承套吸收轴承振动能量,从而起到抑制轴承振动传递至端盖主体的作用,再通过端盖止口法兰面处的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进一步吸收端盖上的残余振动,防止振动传递至电动机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型式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实用性强,在不影响电动机端盖结构强度及结构形状的基础上,起到良好的减振和降噪效果。通过比较,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后,电动机轴承引起的振动加速度级约降低了5dB。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剖面图;

图3为轴承套;

图4为止口减振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明了易懂,以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降低中小型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包括端盖主体1、高阻尼合金轴承套2、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齐缝螺钉4、沉头连接螺钉5等。在传统的电动机端盖主体1上,分别在轴承室及止口法兰处镶嵌高阻尼合金轴承套2及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构成一种有效控制电动机轴承振动和噪声的端盖结构。

高阻尼合金轴承套2为采用高阻尼合金钢制成的环形结构,其壁厚约5mm。其内圈需要与轴承外圈配合,外圈与端盖轴承室配合。实际使用时,镶嵌至端盖轴承室后,通过齐缝螺钉4固定。参照图3,在高阻尼合金轴承套2外圆处,开7个0.5mm深的槽,在外圆凸出位置开3个M3的齐缝螺纹孔,孔距相差120度。

参照图4,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为采用高阻尼合金钢制成的其形状与端盖止口法兰面一致的薄板结构,其厚度约5mm。一侧与端盖止口法兰面贴合,另一面为需要与电动机机座配合的配合面。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包含4个搭子7及固定用的8个沉头螺钉孔。实际使用时,套入端盖止口后,通过沉头连接螺钉5将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上的搭子7与端盖主体1上的端盖搭子6连接固定,从而将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与端盖主体1连接固定。高阻尼合金止口减振环3的一侧为与止口法兰的法兰面相贴合的贴合面,另一侧为与电动机机座配合的配合面。

所有部件连接固定后,再将整体端盖进一步加工到要求的实际使用尺寸。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参照上述实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其中可作各种变化和修改而在广义上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以并非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的变化,变形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