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7475发布日期:2018-11-02 21:56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直流电机(directcurrentmachine)是指能将直流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直流电动机)或将机械能转换成直流电能(直流发电机)的旋转电机。直流电机运作时,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其转动,有些场合需要电机进行正反转,为了实现电机的正反转现有的驱动电路中采用正反转互锁装置,通过正反转互锁装置实现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但其结构复杂,导致整个电路布线复杂,且驱动方式复杂。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驱动电路结构和驱动方式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此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驱动方式简单的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包括电源输入输出端JP1、正转继电器K1、反转继电器K2和电机连接端JP2,所述正转继电器K1和所述反转继电器K2包括动触点A、第一个静触点B和第二个静触点C,所述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连接至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反转继电器K2的动触点A连接至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正转继电器K1的第一个静触点B连接至电源端,所述正转继电器K1的第二个静触点C连接至地;所述反转继电器K2的第一个静触点B连接至电源端,所述反转继电器K2的第二个静触点C连接至地;所述正转继电器K1的线圈和所述反转继电器K2线圈分别与所述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出端口和第一输出端口连接。以上驱动电路包括两个转换型继电器,将电源的正负极分别接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入端口和第一输入端口,正转继电器K1有电源接入使其原本闭合的触点断开,断开的触点闭合,而反转继电器K2无电源接入,故其触点接触方式不变(原本闭合的触电依然闭合,原本断开的触点依然断开),使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输出端口和第二输出端口输出同极性电压,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输出电压极性相同但与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输出的电压极性相反,将电机正负极通过导线接入电机连接端即可驱动电机;改变接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入端口和第一输入端口的极性就能够使电机连接端JP2输出电压的极性相反,实现了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本申请通过两个转换型继电器实现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不需要正反转互锁装置,使整个电路的结构更简单,且控制方式简单。整个电路由常规的基本电器元器件构成,降低了制作成本。进一步的,还包括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电阻R1连接至所述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出端口;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电阻R2连接至所述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输出端口。通过发光二极管实现了提示作用,正转继电器或反转继电器接入电源时,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发光,使操作人员直观地了解当前电源接入情况,便于改变电源接入方式。进一步的,还包括保险丝FU1和保险丝FU2,所述保险丝FU1串联于所述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与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所述保险丝FU2串联于所述反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与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保险丝实现了保护作用,当电路中出现短路情况,保险丝能够及时切断电机连接端JP2与正转继电器K1、反转继电器K2的连接,避免了因电路短路而导致电机连接端JP2输出大电流烧毁电机的情况。通过保险丝结构,简化了电路结构。进一步的,还包括发光二极管D3和发光二极管D4,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至所述保险丝FU1与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接的一端,阴极通过电阻R3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至所述保险丝FU2与所述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相连接的一端,阴极通过电阻R4接地。通过发光二极管有效地实现了提示作用,驱动过程中若出现保险丝断开的情况,原本发光的发光二极管熄灭,便于故障排除和维修。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滤波电路和/或电源指示电路。通过滤波电路能够对输入的电流进行滤波,使电流更稳定。通过指示电路能够进行提示,提示操作人员电源已接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两个转换型继电器实现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不需要正反转互锁装置,使整个电路的结构更简单,且控制方式简单。整个电路由常规的基本电器元器件构成,降低了制作成本。具有保护功能,在电路出现短路情况时,及时切断输出电压,避免了因电路短路而导致电机连接端JP2输出大电流烧毁电机的情况。具有提示功能,便于观察、故障排除及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此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电机正反转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了用于接入电源并将接入的电源引入后续电路供后续电路处理的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用于改变输出电压极性的正转继电器K1和反转继电器K2,以及用于连接直流电机的电机连接端JP2;其中,正转继电器K1和反转继电器K2包括动触点A、第一个静触点B和第二个静触点C,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连接至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反转继电器K2的动触点A连接至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正转继电器K1的第一个静触点B连接至+24V直流电源端,正转继电器K1的第二个静触点C连接至地;反转继电器K2的第一个静触点B连接至+24V直流电源端,反转继电器K2的第二个静触点C连接至地;正转继电器K1的线圈、反转继电器K2线圈分别与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出端口和第一输出端口连接。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反转继电器K2的动触点A初始状态可以与第一个静触点B闭合,与第二个静触点C断开;也可以是与第二个静触点C闭合,与第一个静触点B断开;还可以是正转继电器K1、反转继电器的动触点A初始状态分别与第一个静触点B闭合、第二个静触点C闭合,与另一静触点断开。在此以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反转继电器K2的动触点A初始状态与第一个静触点B闭合,与第二个静触点C断开说明以上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具体工作原理是:将直流电源的正极接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端口,负极接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端口,使正转继电器K1的线圈通入电源,使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与第一个静触点B闭合断开,动触点A与第二静触点C闭合,使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输出+24直流电源;因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端口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反转继电器K2的线圈无电源通入,动静触点闭合状态不变,此时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输出负电压;输出的正负极电压即可驱动连接于电机连接端JP2上的直流电机正转,当需要直流电机反转时,切换接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的正负极,即可使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输出电压与第三端口、第四端口输出电压极性相反,即正转时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输出+24直流电压,第三端口、第四端口输出负电压,反转时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第四端口输出+24直流电压,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输出负电压。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包含了实施方式一种全部的技术特征,还包括发光二极管D1和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电阻R1连接至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二输出端口;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电阻R2连接至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输出端口。当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接入电源后,通过与发光二极管串联的电阻进行分压,使加载于发光二极管阳极上的电压能够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因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始终接地,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任何一端口接入正极即可使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提示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直观地了解当前电源接入情况,便于改变电源接入方式。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包括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二的所有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保险丝FU1和保险丝FU2,保险丝FU1串联于正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与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保险丝FU2串联于反转继电器K1的动触点A与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该实施方式中的保险丝在电路出现大电流时,即电路中出现短路情况时,保险丝会切断电路,使电机连接端JP2无电压输出,避免因电路短路产生大电流造成直流电机的损坏。实施方式四:在实施方式三的基础上,增加技术特征发光二极管D3和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至保险丝FU1与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连接的一端,阴极通过电阻R3接地;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至保险丝FU2与电机连接端JP2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相连接的一端,阴极通过电阻R4接地。当电路中出现短路情况时,保险丝切断,对应的发光二极管不发光,以提示操作者。其中电阻具有限流和分压作用。为了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在以上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实施方式三或实施方式四的基础上,还包括连接于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滤波电路和/或电源指示电路,其中滤波电路由电解电容C1和电解电容C2构成,电解电容C1的正极和电解电容C2的正极连接至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三输出端;电源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5和电阻R5,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接电源输入输出端JP1的第三输出端。此时电源输入输出端JP1具有6个端口,其中第四端口为+24V直流电源的输入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为接地端口。第四端口+24V直流电源从第四端口接入,第四端口接入的+24V直流电源经与第三端口连接的滤波电路,实现滤波及指示作用。此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依旧接入独立的直流电源,以驱动电机运作。本申请驱动电路中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的参数范围如下表所示:表1电子元器件参数元器件名称参数R1~R55KΩ~20KΩ电解电容C1~C22000UF/50V~4700UF/50V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不能认定,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上述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