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充电电路及B型超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4714发布日期:2019-03-15 19:0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均衡充电电路及B型超声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衡充电电路及B型超声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相关工业产品需要采用内部电池供电以维持工业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技术人员为了扩展工业设备内部电池的容量,现有技术往往采用多个内部电池同时向工业设备提供电能;以B型超声设备为例,现有的B超设备中通常配备了多个锂电池以延长B超主机的工作时间,通过向多个锂电池进行充电以存储大容量的电能,保证B超主机能够在多个锂电池供电的情形下也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状态。

然而,现有技术中一组充电电路只能向一组锂电池进行充电,而无法同时向多个锂电池进行均衡充电;当工业设备中配备了多组锂电池时,若采用一组充电电路给多组锂电池充电,那么多组锂电池必须直接并联在一起,这种将锂电池直接并联进行充电的方式会严重损害锂电池的物理安全,降低锂电池的使用寿命;若采用多组充电电路分别向多组锂电池进行充电,这也会极大地提高了工业成本以及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的布板面积,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均衡充电电路及B型超声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一组充电电路无法同时向多组锂电池进行均衡充电以及容易损害锂电池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均衡充电电路,所述均衡充电电路用于向N 组锂电池供电,所述均衡充电电路包括:

构造为根据锂电池的电量得到充电信号的控制模块;

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根据所述充电信号输出充电电流的充电模块;

与充电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根据所述充电信号将所述充电电流传输至所述N组锂电池的隔离模块;

其中所述隔离模块包括N组隔离电路,每一组所述隔离电路与每一组所述锂电池一一对应连接;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芯片;

其中所述主控芯片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接入锂电池的电量信号,所述主控芯片的充电信号输出管脚接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隔离模块。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连接,构造为根据所述锂电池的所述电量信号发出警报信号的警报单元。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NMOS 管、第二NMOS管以及第一PMOS管;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MOS 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以及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为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构造为接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共接于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共接于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PMOS 管的漏极、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构造为接所述隔离模块,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模块的参考电流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充电模块的电源驱动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构造为接入故障检测信号。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模块包括N组隔离电路,其中每一组所述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N1、电阻RN2、电阻RN3、三极管QN、CMOS管 MN、二极管DN1、二极管DN2以及电容CN;

其中,所述电阻RN1的第一端接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阻RN1的第二端和所述电阻RN2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三极管QN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N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N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N3的第一端接所述充电模块,所述三极管QN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N3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CMOS 管MN的栅极,所述CMOS管MN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N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N2的阳极以及所述电容CN的第一端为所述隔离电路的正向充电端,所述电容CN的第二端接地,所述CMOS管MN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N1的阴极以及所述二极管DN2的阴极所述隔离电路的反向充电端;

其中,所述隔离电路的正向充电端接所述锂电池,所述隔离电路的反向充电端接所述充电模块。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N为NPN型三极管,所述CMOS 管为N型MOS管。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B型超声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均衡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在上述均衡充电电路中,由于在充电模块与锂电池之间增加了隔离电路,通过控制模块检测每一组锂电池的电量并得到充电信号,充电模块通过每一组隔离电路向锂电池输出充电电流,实现了通过充电模块向多组锂电池同时均衡充电的功能;并且每一组锂电池之间通过隔离电路输入充电电流,不同锂电池之间并不直接进行并联,充电模块通过相互独立的隔离电路向每一组锂电池输出充电电流,避免了锂电池之间的互充,极大地保护了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通过一组充电电路向多组锂电池进行均衡充电以及极易对锂电池的安全造成损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均衡充电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模块和充电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警报单元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离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型超声设备的模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衡充电电路10的模块结构,均衡充电电路构造为向N组锂电20池供电,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均衡充电电路10包括控制模块101、充电模块102以及隔离模块103;其中,控制模块101根据锂电池20的电量得到充电信号,具体的,通过该充电信号可检测得到锂电池20的剩余电量情况;充电模块102与控制模块101连接,充电模块102根据充电信号输出充电电流,通过充电电流可向锂电池20提供电能,隔离模块103与充电模块102、控制模块101连接,隔离模块102根据充电信号将充电电流传输至N组锂电池20,当锂电池20接入该充电电流时,锂电池20实现了自身的储能的过程。

其中,隔离模块103包括N组隔离电路1031,1032…103N-1,103N,每一组隔离电路与每一组锂电池20分别一一对应连接,如图1所示,其中隔离电路1将充电电流传输至锂电池1,隔离电路2将充电电流传输至锂电池2…,以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结合附图1所示出的均衡充电电路10的模块结构,通过控制模块101检测锂电池20的电量并得到充电信号,通过充电信号可得出每一组锂电池剩余电量情况;控制模块101将充电信号传输至充电模块102,充电模块102根据充电信号将充电电流输出至每一组隔离电路中;隔离电路根据充电信号得到每一组锂电池20的电量情况并将充电电流传输至锂电池20中,进而实现对多组锂电池20的充电过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均衡充电电路10中,由于不同的锂电池不会之间连接,如锂电池1和锂电池2并不会直接连接,每一组锂电池20通过与之对应的隔离电路进行充电,从而充电模块102可根据每一组锂电池20的实际电量情况,通过多组隔离电路分别向多组锂电池20输出不同的充电电流,极大地保护了每一组锂电池的充电安全;并且不同的锂电池 20之间相互独立充电,互不相连,有效地避免了锂电池20之间的互充,实现了通过充电模块102向多组锂电池20同时自动均衡充电过程;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通过一组充电电路向多个锂电池进行充电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 101的电路结构,控制模块101包括主控芯片U1,其中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ACN、ACP、ACDRV、CE、STAT1、TS、TTC、PG、STAT2、 VREF、ISET1以及VFB接入锂电池20的电量信号,该电量信号包含每一组锂电池20的电量信息;主控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出管脚BTST、HIDRV、PH、 LODRV、REGN、SRP以及SRN接充电模块102和隔离模块103;将锂电池 20的电量信号通过所述电源信号输入管脚传输至主控芯片U1,主控芯片U1 根据该电量信号得到充电信号,并将该充电信号通过主控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出管脚输出至充电模块102和隔离模块103;通过所述充电信号可衡量多组锂电池20的实际电量情况,进而通过充电信号控制均衡充电电路10向多组锂电池20的均衡充电操作。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控制模块101中,主控芯片U1的外围电子元器件包括: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 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 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E14、第十五电阻E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二PMOS 管PMOS2以及第三PMOS管PMOS3。其中,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PMOS管PMOS2的漏极构造为接锂电池20,并检测锂电池20的电量,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二端和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第二PMOS管PMOS2的源极、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PMOS管PMOS3 的源极,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二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第十八电阻 R18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PMOS管PMOS3的栅极,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二PMOS 管PMOS2的栅极,第三PMOS管PMOS3的漏极、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一电容C21 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ACP,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二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ACN,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一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一端共接于充电模块102,构造为将充电信号传输至充电模块102,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二端、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二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五电容C25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其中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构造为接入电源管理信号PVCC1和ACDR1,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以及第二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共接于主控芯片U1的电源管脚VCC,通电源管理信号PVCC1和ACDR1可控制主控芯片U1的工作状态;第二十一电阻R21 的第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充电信号输出管脚BTST,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接充电模块102,构造为将充电信号输出至充电模块102中;第十七电阻 R17的第二端接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ACDRV,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CE,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构造为输出所述充电信号,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一端以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共接于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TS,第二十七电容C27的第二端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共接于地GND,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和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构造为输出所述充电信号,第二十八电容C28连接在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VREF 与地GND之间。

可选的,主控芯片U1为BQ24610RGET系列芯片。

结合图2所示出的控制模块101的电路结构图,当控制模块101接入锂电池20的电量时,控制模块101根据该电量得到充电信号,控制模块101将该充电信号分别传输至充电模块102和隔离模块103,隔离模块103在充电信号的驱动下分别将充电电流输出至N组锂电池20中,从而多组锂电池20能够存储大容量的电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警报单元 1011的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控制模块101还包括警报单元1011;其中警报单元1011与主控芯片U1连接,警报单元1011根据锂电池20的电量信号发出警报信号;具体的,警报单元1011与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连接,主控芯片U1将锂电池20的电量信号传输至警报单元1011中,由于通过所述电量信号可得到锂电池20的实际电量,进而警报单元1011根据该锂电池20 的电量信号实时发出警报信号,通过该警报信号可向技术人员发出锂电池20 的电量安全提示,进而更深入地维护了锂电池20的运行安全。

具体的,如图3所示,警报单元10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以及M个LED阵列 L1、L2、…LM。

其中,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每一个所述LED阵列中包括一电阻RS和一发光二极管,所述LED阵列中的电阻RS的一端为所述M个 LED阵列的公共端MCU_3V3,所述LED阵列中的电阻RS的另一端接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LED阵列中的发光二极管LED的阴极构造为接主控芯片 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通过向M个LED阵列输入充电信号,进而驱动M 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2…LEDM发出警报信号,以及时向技术人员发出锂电池20的电量提示信息。

具体的,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一端接主控芯片U1的电源信号输入管脚,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端和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一端共接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端和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共接于地GND,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第一LED阵列L1中的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

具体的,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共接于M个LED阵列的公共端MCU_3V3,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二十九电容C29 的第一端,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十电容C30的第一端,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九电阻R29 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一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二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第三十电容C30 的第二端、第二十九电容C29的第二端以及第三十一电容C31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结合图2所示出的充电模块102的电路结构,充电模块102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 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NMOS管NMOS1、第二NMOS管NMOS2以及第一PMOS管PMOS1。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NMOS管 NMOS1的漏极、第二NMOS管NMOS2的漏极以及第二NMOS管NMOS2 的栅极为充电模块102的输入端,构造为接控制模块101;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一NMOS管NMOS1的栅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一NMOS 管NMOS1的源极、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以及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共接于第二NMOS管NMOS2的漏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和第二NMOS管 NMOS2的源极共接于地GND,第二电阻D2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一PMOS管PMOS1的漏极、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以及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为充电模块102的输出端,构造为接隔离模块103,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以及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为充电模块102的参考电流信号输入端,通过该参考电流信号输入端可向充电模块102输入参考电流 VFB1;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

其中,第一PMOS管PMOS1的源极、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为充电模块102的电源驱动信号输入端,通过该电源驱动信号输入端可向充电模块102输入电源驱动信号,该电源驱动信号为充电模块102提供稳定的电能;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和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PMOS管PMOS1的栅极,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构造为接入故障检测信号BATDRV1,通过该故障检测信号BATDRV1可用于检测充电模块102中各个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状态,防止充电模块102中的电子元器件出现物理故障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充电模块102还可包括一个连接头J1,连接头 J1连接在充电模块102的输出端与地GND之间。

根据上述充电模块102的电路结构可知,通过充电模块102的输入端接入充电信号,基于该充电信号即可控制充电模块102中第一NMOS管NMOS1、第二NMOS管NMOS2以及第一PMOS管PMOS1导通或者关断,从而充电模块102的输出端将充电电流输出至隔离模块103,通过该充电电流向N组锂电池20提供恒定的电能。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离模块103的电路结构,详述如下:

如图4所示,隔离模块103包括N组隔离电路1031、1032…103N,其中每一组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N1、电阻RN2、电阻RN3、三极管QN、CMOS 管MN、二极管DN1、二极管DN2以及电容CN;其中电阻RN1的第一端接控制模块101,构造为接入充电信号;电阻RN1的第二端和电阻RN2的第一端共接于三极管QN的基极,三极管QN的发射极和电阻RN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电阻RN3的第一端接充电模块102,构造为接入充电电流;三极管QN的集电极和电阻RN3的第二端共接于CMOS管MN的栅极,CMOS 管MN的漏极、二极管DN1的阳极、二极管DN2的阳极以及电容CN的第一端为隔离电路1031、1032…103N的正向充电端OUT+,电容CN的第二端接地GND,CMOS管MN的源极、二极管DN1的阴极以及二极管DN2的阴极隔离电路1031、1032…103N的反向充电端OUT-。

其中,隔离电路1031、1032…103N的正向充电端OUT+接锂电池20,隔离电路的反向充电端OUT-接充电模块102,通过正向充电端OUT+和反向充电端OUT-向每一组锂电池20分别传输充电电流,以实现多组锂电池20的均衡充电功能;具体的,由于多组锂电池20之间并不直接相互连接,每一组锂电池20必须通过与之对应的隔离电路才能输入充电电流,避免了锂电池20之间的互充,保护了锂电池20运行安全;进一步地,由于隔离模块103根据充电信号可得到每一组锂电池20中的实际电量,因此每一组隔离电路1031、1032… 103N可根据每一组锂电池20实际电量向锂电池20自动分配不同的充电电流,实现多组锂电池20具有最佳的储能效果,提高均衡充电电路10的充电可靠性。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B型超声设备50的电路结构,其中 B型超声设备50包括如上所述的均衡充电电路10;根据上文所述均衡充电电路10的电路结构,当B型超声设备50配备了多个锂电池20时,通过均衡充电电路10向多个锂电池20输出充电电流,实现了多个锂电池20的自动均衡充电效果;由于多个锂电池20能够快速存储大容量电能,进而B型超声设备 50在多个锂电池20进行供电的情况下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提高了B型超声设备50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模块101根据每一组锂电池20的实际电量得到充电信号,隔离模块103根据充电信号将充电电流传输至多组锂电池20;由于在上述均衡充电电路10中,每一组锂电池20与充电模块20之间增加了一组隔离电路,锂电池20之间并不会直接相互连接,避免了多组锂电池20之间的互充;每一组锂电池20通过隔离电路接入充电电流,进而隔离模块103 可根据锂电池20的实际电量向每一组锂电池20输出不同的充电电流,极大地保护了锂电池20的充电安全,从而通过一个充电模块102向多组锂电池20实现均衡充电的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均衡充电电路10的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极低的制造成本和高可靠性,能够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工业设备中;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通过一组充电电路向多组锂电池同时进行均衡充电以及容易损害锂电池安全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产品或者结构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者“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