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4944发布日期:2018-12-14 23:11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流通无线充电器都需要单独配电源线,却只能单独收纳,且接口单一,给使用及携带带来极大不便。

现有有线充电器与qi协议的无线充电器独立存在,且通常供电端与发射端处于同一平面,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无线充电器在工作时会有发热的情况,结合供电端的元器件温度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充电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技术中充电设备的缺陷,利用Qi协议的无线充电器,实现从DC直流电的输入到直流电的无线输出,功率为10W可满足市场流通的绝大多数手机实现无线快速充电的目的,同时增加线材收纳功能,节约空间,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底盘、线材收纳器和盖板,线材收纳器设置在底盘和盖板中间,所述线材收纳器与底盘和盖板连接,构成一个用于容纳线圈的收纳腔,所述底盘上设置供电装置,所述盖板上设置充电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装置由初级线圈和电路板构成,与初级线圈连接的电路板与外接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装置由次级线圈、电路板构成,电路板与次级线圈电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线材收纳器包括转轴、线材挡板,转轴与底盘和盖板连接,线材挡板与转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为活动式单向转轴。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卡线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和盖板上均设置有卡槽,底盘和盖板通过卡槽卡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和盖板连接处设置有一挂环。

进一步的,所述底盘和盖板均由陶瓷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线材收纳节省产品的空间,供电充电分离,提高散热效率,增加产品的便携性。

采取供电端与发射端上下分离,可达到产品使用中的散热,可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同时利用分离空间做电源线收纳器,有效利用产品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产品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爆炸状态示意图。

其中:10—底盘;20—盖板;30—线材收纳器;31—转轴;32—线材挡板;33—卡线装置;收纳腔—34;40—供电装置;50—充电装置;60—电路板;70—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底盘10、线材收纳器30和盖板20,线材收纳器30设置在底盘10和盖板20中间,所述线材收纳器30与底盘10和盖板20连接,构成一个用于容纳线圈的收纳腔,所述底盘上设置供电装置40,所述盖板上设置充电装置50。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产品由底盘、线材收纳器、盖板三部分组成:1、底盘用作无线充电器供电部分;2、线材收纳器用做收纳线材;3、盖板用作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线圈。

供电装置40由初级线圈和电路板60构成,与初级线圈连接的电路板与外接电源电连接。供电装置用于对无线充电器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装置50由次级线圈、电路板60构成,电路板与次级线圈电路连接,具体说是电路板与次级线圈贴合,固定在盖板20内。充电装置是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线圈。充电时,是需要将手机贴近盖板完成充电。

线材收纳器包括转轴31、线材挡板32和收纳腔34,转轴31与底盘10和盖板20连接,线材挡板32与转轴连接,转轴与底盘和盖板连接形成的空间构成收纳腔,线材绕着转轴31收纳在线材收纳器30内。

转轴31为活动式单向转轴。活动式单向转轴可以方便快捷收纳线材。所述转轴31上还设置有卡线装置33。卡线装置33用于线材的固定,固定在转轴上,与供电装置40的连接线通过卡线装置33固定,然后,连接线缠绕在转轴上,收纳在收纳腔34内。

底盘10和盖板20上均设置有卡槽,底盘和盖板通过卡槽卡合连接。卡槽简单便捷,使产品闭合简单快速。

底盘和盖板连接处设置有一挂环70。挂环可用于挂靠物体,便于携带,增加便利性。

底盘和盖板均由陶瓷制成。陶瓷可以增加散热并避免出现屏蔽的技术问题。

工作原理:1、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遵循Qi协议的要求,实现无线充电;2.活动式转轴线材收纳器,利用单向转轴的原理。

本具体实施例方案采用供电端与发射端上下分离,可达到充电产品使用中散热,可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同时利用分离空间做电源线收纳器,有效利用产品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产品的便携性;无线充电器与线材收纳器可以分离使用,互不干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