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0757发布日期:2018-11-09 21:4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箱中为了便于电缆的连接常设有电缆出线孔,由于配电箱的型号不同,体积也不同,一般的出线孔封堵套件只能针对特定某一种规格的电缆或电线来进行封堵,对不同直径电缆的出线孔进行封装时,只能用对应尺寸的封堵套件去封堵,需要使用多种不同规格的封堵,且现有的这种密封方式现场操作时间较长,浪费人力物力。在配电箱的使用过程中,一般的封堵套件只针对防堵小动物进行设计,缺少相应的监测或防水功能,使防堵功能不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采用对称布置的半圆环型堵板进行组装封堵,为了尽可能适应不同尺寸的电缆出线孔,在第一堵板内圆环位置增设尺寸较小的堵板进行封堵,同时,在第一堵板还设有用于监测线路通电情况的电流互感器,完善了监测的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包括两个呈对称装配的第一堵板,所述第一堵板为半圆环结构,所述第一堵板内圆环位置设有可拆卸的第二堵板,所述第二堵板也为半圆环结构;所述第一堵板、第二堵板的内径与不同规格大小的穿线口尺寸相匹配。其中,第一堵板为最大内径的堵板,若需要封堵的出线孔尺寸与第一堵板的内径相匹配,只需将第一堵板进行装配安装。若需要封堵的出线孔尺寸偏小,将第二堵板组合卡接于第一堵板的内圆环上,使用较小的第二堵板内径与出线孔尺寸进行匹配,进行安装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堵板靠近外径一边设有用于监测线路通电情况的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分段设于两个第一堵板,配合两个第一堵板进行装配,所述电流互感器还串联有用于传送电流数据的数据发送装置。电流互感器平均分成两段,每段分布于第一堵板上,当两个第一堵板进行装配时,两段电流互感器贴紧接触从而接通,而当电缆通电产生电流时,电流互感器相应产生感应电流,串联于电流互感器上的数据发送装置将感应电流的数据输送到后台计算机,通过分析计算,反应电缆电流的情况,从而达到监测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两个第一堵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磁性吸附连接。第一堵板之间通过磁性相互吸引来固定连接,采用磁性连接具有安装与拆卸方便的好处,方便操作和调整。

优选地,所述第一堵板两端设有可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上设有可相互吸附的磁条。第一堵板上设有利于配合的凹凸结构,方便第一堵板之间进行装配,凹凸结构与电磁互感器可设置为同一位置,但需要使两段电流互感器在配合时金属表面贴紧接触以确保电流互感器可接通。另外,在凹凸结构的位置上设有用于第一堵板之间磁性装配连接的磁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堵板与第二堵板的连接方式为卡接,所述第一堵板内圆环设有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堵板外圆环设有用于与第一堵板配合的凸起结构。第一堵板与第二堵板之间通过凹凸结构卡接来进行配合连接,其中,第二堵板的外径与第一堵板的内径相匹配,尽可能使安装没有缝隙。

优选地,所述第二堵板内圆环也设有凹陷结构。第二堵板内圆环设有凹陷结构是为了与更小尺寸的堵板进行装配,从而使封堵装置可用于更小尺寸的出线孔。

优选地,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第三堵板,所述第三堵板与第二堵板的结构类似,装配于第二堵板的内圆环位置上。第三堵板与第二堵板之间的装配机构与第二堵板和第一堵板之间的装配结构相似,均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堵板的内径与出线孔的尺寸相匹配。为了使封堵装置与不同的出线孔配合,需要使得第一堵板、第二堵板、第三堵板的内径均能与相应的出线孔尺寸匹配。

优选地,所述封堵装置与出线孔的配合位置还设有用于防水的橡胶层。将封堵装置安装于电缆出线孔后,虽然封堵装置尺寸与出线孔对应,但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装配缝隙,因而在最小堵板与电缆接触配合的位置增加一层橡胶,将配电箱的内部与外部隔绝,达到防水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封堵装置采用的材料为绝缘材料。由于电力环境的危险系数较高,封堵装置主体主要采用绝缘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对称布置的半圆环型第一堵板进行组装封堵,在第一堵板内圆环位置增设尺寸较小的第二堵板、第三堵板进行封堵,适应常见的几种不同尺寸的电缆出线孔,而且在与电缆配合的位置还有一层的橡胶层,有效达到防水隔绝的效果。同时,在第一堵板还设有用于监测线路通电情况的电流互感器,利用电流互感器上的数据发送装置传送电流信息,在实现封堵功能的同时增加监测功能,更加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封堵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封堵装置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3是封堵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1第一堵板,2第二堵板,3电流互感器,4磁条,5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实施例1提供一种带监测功能的出线孔封堵装置,包括两个呈对称装配的第一堵板1,第一堵板1为半圆环结构,第一堵板1内圆环位置设有可拆卸的第二堵板2,第二堵板2也为半圆环结构;第一堵板1、第二堵板2的内径与不同规格大小的穿线口尺寸相匹配。

具体地,第一堵板1靠近外径一边设有用于监测线路通电情况的电流互感器3,电流互感器3分段设于两个第一堵板1,配合两个第一堵板1进行装配,电流互感器3还串联有用于传送电流数据的数据发送装置。电流互感器3平均分成两段,每段分布于第一堵板1上。

具体地,两个第一堵板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磁性吸附连接。第一堵板1之间通过磁性相互吸引来固定连接,采用磁性连接具有安装与拆卸方便的好处,方便操作和调整。

具体地,第一堵板1两端设有可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上设有可相互吸附的磁条4。第一堵板1上设有利于配合的凹凸结构,方便第一堵板1之间进行装配,凹凸结构与电磁互感器可设置为同一位置,但需要使两段电流互感器3在配合时金属表面贴紧接触以确保电流互感器3可接通。另外,在凹凸结构的位置上设有用于第一堵板1之间磁性装配连接的磁条4。

具体地,第一堵板1与第二堵板2的连接方式为卡接,所述第一堵板1内圆环设有凹陷结构,所述第二堵板2外圆环设有用于与第一堵板1配合的凸起结构。第一堵板1与第二堵板2之间通过凹凸结构卡接来进行配合连接,其中,第二堵板2的外径与第一堵板1的内径相匹配,尽可能使安装没有缝隙。

具体地,第二堵板2内圆环也设有凹陷结构。第二堵板2内圆环设有凹陷结构是为了与更小尺寸的堵板进行装配,从而使封堵装置可用于更小尺寸的出线孔。

具体地,封堵装置还包括第三堵板,所述第三堵板与第二堵板2的结构类似,装配于第二堵板2的内圆环位置上。第三堵板与第二堵板2之间的装配机构与第二堵板2和第一堵板1之间的装配结构相似,均通过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具体地,第三堵板的内径与出线孔的尺寸相匹配。为了使封堵装置与不同的出线孔配合,需要使得第一堵板1、第二堵板2、第三堵板的内径均能与相应的出线孔尺寸匹配。

具体地,封堵装置与出线孔的配合位置还设有用于防水的橡胶层5。将封堵装置安装于电缆出线孔后,虽然封堵装置尺寸与出线孔对应,但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装配缝隙,因而在最小堵板与电缆接触配合的位置增加一层橡胶层5,将配电箱的内部与外部隔绝,达到防水的效果。

具体地,封堵装置采用的材料为绝缘材料。由于电力环境的危险系数较高,封堵装置主体主要采用绝缘材料。

具体操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低压1kv的几种常用电缆出线孔的封堵,通过多个堵板组合满足不同的出线孔尺寸。首先,根据电缆出线孔的尺寸,确定需要使用的封堵装置的堵板内径,其中,第一堵板1为最大内径的堵板,若需要封堵的出线孔尺寸与第一堵板1的内径相匹配,只需将第一堵板1进行装配安装,保证第一堵板1上的两段电流互感器3紧贴接触;若需要封堵的出线孔尺寸偏小,将第二堵板2组合卡接于第一堵板1的内圆环上,将较小的第二堵板2内径与电缆出线孔进行装配,进行安装固定。在把封堵装置固定在电缆出线孔之后,在堵板与电缆接触配合的位置增加一层橡胶层5,使装配缝隙填满,将配电箱的内部与外部隔绝,达到防水的效果。另外,若第二堵板2的内径尺寸依然偏大,则可增加内径更小的第三堵板进行组合装配,具体操作与第二堵板2的装配安装过程类似。

当两个第一堵板1进行装配时,两段电流互感器3贴紧接触从而接通,而当电缆通电产生电流时,电流互感器3相应产生感应电流,串联于电流互感器3上的数据发送装置将感应电流的数据输送到后台计算机,通过分析计算,反应电缆电流的情况,从而达到监测的效果,有利于及时处理电缆出现的非正常状况。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