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4536发布日期:2018-11-27 23:25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耐压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直流高压发生器主要用于对氧化锌避雷器、电力电缆、变压器、断路器、发电机等高压电气设备进行直流耐压试验或直流泄露电流试验。直流高压发生器工作时,需要转换硅堆极性,现有的直流高压发生器一般通过人工近距离操作实现硅堆极性的转换,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通过无线通讯电路实现了远程控制硅堆极性的转换,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包括底座、绝缘筒、两组倍压电容器、整流硅堆柱、极性转换电机以及无线通讯电路;

所述绝缘筒竖直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可自由转动,所述整流硅堆柱安装于所述绝缘筒内,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组动电极组,两组所述动电极组分别与所述整流硅堆柱电连接;两组所述倍压电容器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绝缘筒的两侧,所述倍压电容器靠近所述绝缘筒的一侧设置有一组静电极组,两组所述静电极组与两组所述倍压电容器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极性转换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绝缘筒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绝缘筒带动两组所述动电极组一同旋转;两组所述静电极组分别为第一静电极组以及第二静电极组,两组所述动电极组分别为第一动电极组以及第二动电极组,当所述绝缘筒转动至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动电极组与第一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第二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二静电极组电连接;当所述绝缘筒转动至另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二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第二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一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极性转换电机与所述无线通讯电路电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通讯电路与外部的控制终端无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无线通讯电路,控制终端通过无线通讯电路控制极性转换电机的运转,进而控制直流高压发生器的极性转换,实现极性转换的远程操作,增强极性转换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两个所述倍压电容器靠近所述绝缘筒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连接杆,两组所述连接杆与两组所述静电机组一一对应,所述连接杆朝所述绝缘筒方向延伸,所述静电极组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靠近所述绝缘筒的一端,所述静电极组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倍压电容器电连接;所述绝缘筒的外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安装口,所述动电极组通过所述安装口伸入所述绝缘筒内。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连接杆为静电极组提供稳定支撑,安装口为动电极组提供稳定支撑,进而实现动电极组与静电极组之间的稳定接触,实现可靠的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整流硅堆柱包括安装基柱以及硅堆,所述安装基柱竖直设置于所述绝缘筒内,所述安装基柱上开设有波浪形的安装槽,所述硅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两组所述动电极组与所述硅堆电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波浪形的安装槽与硅堆的电连接结构相匹配,便于硅堆的安装,且有利于硅堆散热至安装基柱。

进一步:所述安装基柱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散热孔,加快硅堆散热。

进一步:所述安装基柱为陶瓷安装基柱。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陶瓷安装基柱散热效果好、绝缘效果好。

进一步:所述整流硅堆柱的顶端设置有球形的屏蔽罩。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球形的屏蔽罩屏蔽效果好。

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顶板、底板以及至少一根支撑腿,所述顶板通过所述支撑腿支撑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所述极性转换电机安装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极性转换电机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绝缘筒的底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区域内,并与所述极性转换电机传动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顶板上设置安装孔,安装孔对于贯穿其内的绝缘筒有扶持作用,有利于绝缘筒的安装稳定性以及旋转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绝缘筒内竖直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下端伸出所述绝缘筒的下端,并与所述极性转换电机传动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绝缘筒内设置旋转轴,通过极性转换电机驱动旋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绝缘筒转动。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十”字型的接地棒,所述接地棒与所述整流硅堆柱电连接,所述接地棒接地。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十”字型的接地棒有利于提高接地导体内部导电性能。

进一步:所述绝缘筒底端的内壁上安装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朝向所述整流硅堆柱设置。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散热风机加快硅堆的散热速度,散热风机安装在绝缘筒的底端,朝向上端的整流硅堆柱设置,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的整流硅堆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11、顶板,12、底板,13、支撑腿,2、绝缘筒,21、旋转轴,3、倍压电容器,31、连接杆,4、整流硅堆柱,41、安装基柱,411、散热孔,42、硅堆,43、安装槽,5、极性转换电机,6、无线通讯电路,71、静电极组,72、动电极组,8、屏蔽罩,9、接地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高压发生器,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绝缘筒2、两组倍压电容器3、整流硅堆柱4、极性转换电机5以及无线通讯电路6;

所述绝缘筒2竖直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并可自由转动,所述整流硅堆柱4安装于所述绝缘筒2内,所述绝缘筒2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组动电极组72,两组所述动电极组72分别与所述整流硅堆柱4电连接;两组所述倍压电容器3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绝缘筒2的两侧,所述倍压电容器3靠近所述绝缘筒2的一侧设置有一组静电极组71,两组所述静电极组71与两组所述倍压电容器3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的输出轴与所述绝缘筒2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绝缘筒2带动两组所述动电极组72一同旋转;两组所述静电极组71分别为第一静电极组以及第二静电极组,两组所述动电极组72分别为第一动电极组以及第二动电极组,当所述绝缘筒2转动至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动电极组与第一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第二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二静电极组电连接;当所述绝缘筒2转动至另一角度时,所述第一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二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第二动电极组与所述第一静电极组电连接;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与所述无线通讯电路6电连接,并通过所述无线通讯电路6与外部的控制终端无线连接。

具体地,图中未示出外部的控制终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运行过程为:第一静电极组和第二静电极组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初始状态时,两组动电极组与两组静电极组对应电连接,即:第一静电极组与第一动电极组电连接,第二静电极组与第二动电极组电连接。当需要转换极性时,控制终端通过无线通讯电路6将电机控制指令发送至极性转换电机5,极性转换电机5旋转180度。第一动电极组和第二动电极组交换位置,此时,两组动电极组与两组静电极组交错电连接,即:第一静电极组与第二动电极组电连接,第二静电极组与第一动电极组电连接,实现极性的转换。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无线通讯电路采用现有技术即可。极性转换电机5与绝缘筒2的传动连接,可通过在绝缘筒2内设置旋转轴,极性转换电机5的主轴通过联轴器或者齿轮与绝缘筒2的旋转轴传动连接。具体地,动电极组为圆柱电极,且动电极组与静电极组接触的一端设置成半球型,静电极组为平板电机,方便动电极组旋转时与静电极组的电接触,使得动电极组与静电极组的电接触更紧密。

本实用新型增加无线通讯电路5实现了极性转换的远程操控,增强了极性转换操作的安全性。

优选的,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倍压电容器3靠近所述绝缘筒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连接杆31,两组所述连接杆31与两组所述静电机组71一一对应,所述连接杆31朝所述绝缘筒2方向延伸,所述静电极组71设置于所述连接杆31上靠近所述绝缘筒2的一端,所述静电极组71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杆31与所述倍压电容器3电连接;所述绝缘筒2的外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两组安装口(图中未示出),所述动电极组72通过所述安装口伸入所述绝缘筒2内。

设置连接杆31为静电极组71提供稳定支撑,开设安装口为动电极组72提供稳定支撑,进而实现动电极组72与静电极组71之间的稳定接触,实现可靠的电连接。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整流硅堆柱4包括安装基柱41以及硅堆42,所述安装基柱41竖直设置于所述绝缘筒2内,所述安装基柱41上开设有波浪形的安装槽43,所述硅堆42安装于所述安装槽43内,两组所述动电极组72与所述硅堆42电连接。

安装基柱41一方面用于安装硅堆42,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硅堆42散发的热量,帮助硅堆42散热。波浪形的安装槽43一方面与硅堆42的电路结构相匹配,方便硅堆42的固定和安装,另一方面面积较之平面大,因此有利于硅堆42的散热。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基柱41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411。

散热孔411增加了安装基柱41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加快安装基柱41的散热。

优选的,所述安装基柱41为陶瓷安装基柱。

陶瓷材质的散热效果和绝缘效果都较好,非常适合作为硅堆42的安装基柱41,有助于硅堆42的尽快散热。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整流硅堆柱4的顶端设置有球形的屏蔽罩8。

球形的屏蔽罩8屏蔽效果好。具体的,屏蔽罩8还可设置成半球形。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顶板11、底板12以及至少一根支撑腿13,所述顶板11通过所述支撑腿13支撑设置在所述底板12上方,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安装于所述底板12上,且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位于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2之间,所述顶板11上开设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绝缘筒2的底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2之间的区域内,并与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传动连接。

由于绝缘筒2高度较高,因此在顶板11上设置安装孔,安装孔对于贯穿其内的绝缘筒2有扶持作用,避免绝缘筒2头重脚轻,增强绝缘筒2的安装稳定性以及旋转稳定性。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筒2内竖直设置有旋转轴21,所述旋转轴21的下端伸出所述绝缘筒的下端,并与所述极性转换电机5传动连接。

设置旋转轴21,极性转换电机5通过旋转轴21驱动绝缘筒2转动。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十”字型的接地棒9,所述接地棒9与所述整流硅堆柱4电连接,所述接地棒9接地。

十”字型的接地棒9有利于提高接地导体内部导电性能。

优选的,所述绝缘筒2底端的内壁上安装有散热风机(图中未示出),所述散热风机朝向所述整流硅堆柱4设置。

散热风机加快硅堆42的散热速度,而且散热风机安装在绝缘筒2的底端,朝向上端的整流硅堆柱4设置,加快热空气向上流通,加快热量的散失,散热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