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物联网中的静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7297发布日期:2019-02-01 19:2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物联网中的静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静电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钳位静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快速发展,MOS管的线宽越来越窄,结深越来越浅,栅氧层的厚度也越来越薄,这些都加速了电路设计对静电保护(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需求。当线宽为1µm时,ESD事件对电路的影响很小,当进入0.18µm、0.13µm时代,尤其是90纳米以下时代,ESD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在各大物联网应用芯片中,都需要对应的静电保护电路。

通用的ESD分为HBM(Human body model 人体模式)模式,MM(machine model机器模式)模式和CDM(Charged device model 带电模式)模式。HBM和MM模式是外部对芯片进行放电,仅仅依靠输入输出端口的ESD保护电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电源和地之间加ESD保护电路(电源钳位ESD电路),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泄放电流,以保证整个芯片的ESD性能。

参见图1所示,现有的电源钳位ESD电路。

检测电路由电阻R1和电容C1组成,其RC延时时间决定着泄放电流的时间,延时时间越大,泄放电流时间也就越多。该检测电路用于检测ESD脉冲,正确区分ESD脉冲和正常的电源上电脉冲。当电源正常上电时,检测电路要保证电源钳位ESD电路不开启,当发生ESD事件时,检测电路要能够迅速检测到ESD脉冲,并引导电源钳位ESD电路工作,从而泄放电流,保护芯片内部电路。

缓冲电路,由三个串联连接的反相器INV1~INV3组成,用于放大检测电路的输出,给泄放电路提供驱动能力,从而驱动泄放管工作。

泄放电路,由NMOS晶体管NM1组成,用于泄放ESD电流的,当发生ESD事件时,泄放电路能正常打开泄放ESD电流;当电路正常工作时,泄放电路是关闭的。由于发生ESD事件时,电流都是安培量级的,泄放电路的NMOS晶体管尺寸都较大。

当在芯片引脚处发生ESD事件时,ESD电压或电流通过D1留到VDD上,然后再通过NM1管来泄放ESD电流。NM1管上的栅极电压就是VDD电压,该电压比芯片引脚处的电压低一个二极管压降。

电源正常上电的时间一般为1ms左右,而发生ESD事件的时间为几十纳秒级别。检测电路不仅要正确区分ESD脉冲和正常的电源上电脉冲,还要尽量增加延时时间,从而增加泄放ESD电流的时间。图1中的检测电路用RC电路进行延时设计,如果RC时间较长,泄放电流效果会更好。图1中的结构在泄放ESD电流时,NM1管上栅极的电压就是VDD,该电压越高,泄放电流也会越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电保护电路,在芯片正常上电时,要保证ESD电路处于关闭状态,不会误触发ESD电路工作,当发生ESD事件时,又要尽可能的多泄放ESD电流,从而保护电路的内部器件不受损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物联网中的静电保护电路,其特点是,包括:

一二极管保护电路,由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组成,用于提供泄流通路;

一高压产生电路,由第二NMOS管NM2、第一PMOS管PM1和第二PMOS管PM2组成,用于给泄放管的栅极提供更高的驱动电压;

一检测电路,由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组成,用于检测是否发生静电事件;

一缓存电路,由第一反相器INV1,第三NMOS管NM3,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组成,用于增加泄放静电电流的时间和提供驱动;

一泄放电路,由第一NMOS晶体管NM1组成,用于泄放主要的静电电流。

所述二极管保护电路,芯片引脚端、PM1管的漏极、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和内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该点标记为VA点,二极管D1的负极和VDD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和地相连。

所述高压产生电路,PM1管的漏极和VA点相连,PM1管的源极和PM2管的源极相连并标记为VDDH,PM1管的栅极、PM2管的栅极和NM2管的栅极相连接在一起,该点标记为VB,PM2管的漏极和NM2管的漏极相连接,该点标记为VC,NM2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的检测电路,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阻R1串联,串联的点作为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电容C1的另外一端和电源VDD连接,电阻R1的另外一端和地连接。

所述缓存电路,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相连在一起,INV1的输出端、NM3管的漏极、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串连接至VB点,电容C2的另外一端、NM3管的源极和INV1的地端接地,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INV1的电源端连接至电源VDD。

所述泄放电路,第一NMOS管NM1源极和地连接,NM1管的漏极和VDD连接,NM1管的栅极连接至VC点。

本发明与现有的静电保护电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当发生ESD事件时,通过提高泄放管栅极电压来加快ESD电流的泄放,这样同样的时间内可以泄流更多的ESD电流,另外延时网络可以让泄放管有更多的时间来泄放静电电流,让静电电流泄放的更加充分,因此可以更好的保护内部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静电保护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静电保护电路一实施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2所示,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静电保护电路,包括:

一二极管保护电路,由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组成;一高压产生电路,由第二NMOS管NM2、第一PMOS管PM1和第二PMOS管PM2组成;一检测电路,由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组成;一缓存电路,由第一反相器INV1,第三NMOS管NM3,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组成;一泄放电路,由第一NMOS晶体管NM1组成。

电阻R1和电容C1组成的检测电路,例如设计其RC延时时间为150ns左右,一般ESD事件的发生时间都是几十ns级别的,当发生ESD事件时,其检测电路可以正确的检测出,当芯片正常上电时,又不会误触发。

当芯片正常上电时候,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为低电平,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就是高电平,PM2管截止,此时PM2管的漏极就是低电平,那么泄放管NM1处于关闭状态。

当发生ESD事件时候,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为高电平,那么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就是低电平,导通PM1管和PM2管,VDDH电压就传输到VC点, NM1管开始泄放电流。VDDH电压就是芯片引脚处引入的ESD电压,比VDD电压高一个二极管压降,NM1管的栅极电压越高,泄放电流就可以越快。

当发生ESD事件时候,由于NM1管的栅极和NM3管栅极相连,因此NM3管也导通,将VB点拉在低电平的状态,VC点就更加稳定的稳在高电平状态,那么NM1管也就在稳定的泄放电流。当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慢慢变成低电平时,有R2和C2组成的延时电路会使得INV1的输出端在持续一端时间的低电平,然后INV1的输出端再变为高电平,最后关闭NM1管,从而完成ESD保护的整个过程。其优点就是当ESD事件结束时,仍然还可以依靠RC延时给NM1管一段时间来充分泄放电流,更好的保护芯片内部器件。由R2和C2组成的延时电路,其时间常数可以设置的较长些,比如200us。

采用smic 0.13um工艺进行模拟仿真,在同等条件下,假设瞬间的ESD电压为20V,背景技术的电路,NM1管的栅极泄放高压为17.8V,而本发明的电路中,泄放管栅极的高压为19.6V,给同样50ns的高压脉冲,背景技术中的泄流管的栅极仅仅能持续22ns的高压时间,而本发明中的泄流管栅极可以持续205us的高压时间,从仿真对比结果来看,本发明具有更高的泄放电压和更长的泄放静电电流的时间。

虽然本发明利用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说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内的熟练技术人员通过参考本发明的说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容易进行各种修改或者可以对实施例进行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