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3027发布日期:2018-12-11 21:33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网公司对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以及随后的发展规划,作为智能电网变配电环节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终端”:智能化变电站也应运而生。而新一代的智能化变电站设计时为了加快建设节奏以及凸显工业化气息,摒弃了传统的砖墙、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方式,采用了由多个集装箱型预制舱快速定位、组装成形的模式。

本实用新型旨在研究一种安装光伏发电用的一次配电设备和二次配电设备的便于运输和安装的设施,该设施除对一次配电设备和二次配电设备安全防护外,同时提供照明,通信,温控,消防及办公等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包括顶棚和舱体,所述舱体由若干地梁、横梁、立柱、横杆和人字形支架组成;若干所述立柱相互之间平行阵列,所述立柱上端连接所述横梁,下端连接所述地梁;所述横杆和所述人字形支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横梁,所述人字形支架与所述横杆间隔布置,所述舱体四周及顶部围板采用瓦楞状的夹芯岩棉板,所述舱体底部的所述横梁上铺设有钢板;所述横杆上设置有灭火罐,且在所述横杆下端面均布有若干喷头,若干所述喷头串联设置并通过电磁阀与所述灭火罐连通;所述横杆上设置烟感探测器、温湿度传感器和摄像机,所述烟感探测器装设于各变电设备的上方位置;以及在所述舱体的一侧围板上设置有除尘通风窗,顶部围板上设有引风机。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顶棚由铺设于所述人字形支架上的隔热板和铺设于所述隔热板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组成。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舱体由地梁、横梁、立柱、横杆以角钢为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成型,所述地梁采用工字钢作为焊接骨架,所述横梁、立柱、横杆采用方通钢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电磁阀、烟感探测器、温湿度传感器、摄像机和引风机电连接的控制柜。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还包括装设于所述舱体侧壁的设备进出门,设备维护门和逃生门。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人字形支架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10°。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喷头采用旋转喷头,喷洒角度β为30-60°,相邻的所述喷头之间形成交叉灭火。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除尘通风窗由内侧防尘网、外侧防尘网、以及嵌设在所述内侧防尘网和外侧防尘网之间的过滤棉组成。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内侧防尘网和外侧防尘网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内侧防尘网上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外侧防尘网上通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上,所述舱体装设于水泥基座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地梁、横梁、立柱、横杆和人字形支架梁全采用不同型号的型钢制成,立柱与立柱之间采用横向的横梁和横杆固定,整体构成框架式;经过仿真实验,满足成套变电设备自重的要求,并且受力传导符合规范,使得整个舱体结构性能稳定,抗风性能强;同时具有自动灭火、防尘和通风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的舱体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不具有顶棚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中除尘通风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地梁,2-横梁,3-立柱,4-横杆,5-人字形支架,6-灭火罐,7-电磁阀,8-喷头,9-烟感探测器,10-温湿度传感器,11-摄像机,12-设备维护门,13-设备进出门,14-逃生门,15-除尘通风窗,16-引风机,17-控制柜,18-太阳能电池板,19-人字形隔热板,20-水泥基座,21-内侧防尘网,22-过滤棉,23-外侧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光伏预制舱结构,包括顶棚和舱体,所述舱体由若干地梁1、横梁2、立柱3、横杆4和人字形支架5组成;若干所述立柱3相互之间平行阵列,所述立柱3上端连接所述横梁2,下端连接所述地梁1;所述横杆4和所述人字形支架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横梁2,所述人字形支架5与所述横杆4间隔布置,所述舱体四周及顶部围板采用瓦楞状的夹芯岩棉板,所述舱体底部的所述横梁2上铺设有钢板;所述横杆4上设置有灭火罐6,且在所述横杆4下端面均布有若干喷头8,若干所述喷头8串联设置并通过电磁阀7与所述灭火罐6连通;所述横杆4上设置烟感探测器9、温湿度传感器10和摄像机11,所述烟感探测器9装设于各变电设备的上方位置;以及在所述舱体的一侧围板上设置有除尘通风窗15,顶部围板上设有引风机16。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顶棚由铺设于所述人字形支架5上的隔热板19和铺设于所述隔热板19上的太阳能电池板18组成。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舱体由地梁1、横梁2、立柱3、横杆4以角钢为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成型,所述地梁1采用工字钢作为焊接骨架,所述横梁2、立柱3、横杆4采用方通钢管。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电磁阀7、烟感探测器9、温湿度传感器10、摄像机11和引风机16电连接的控制柜17。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装设于所述舱体侧壁的设备进出门13,设备维护门12和逃生门14。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人字形支架5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10°。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喷头8采用旋转喷头,喷洒角度β为30-60°,相邻的所述喷头8之间形成交叉灭火。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除尘通风窗15由内侧防尘网21、外侧防尘网23、以及嵌设在所述内侧防尘网21和外侧防尘网23之间的过滤棉22组成。所述内侧防尘网21和外侧防尘网23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内侧防尘网22上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外侧防尘网23上通孔的孔径。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舱体装设于水泥基座20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