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9565发布日期:2019-01-04 23:20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是指用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电能转换和消耗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电压等级在 3.6kV~550kV 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高压断路器、高压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自动重合与分段器,高压操作机构、高压防爆配电装置和高压开关柜等几大类;高压开关制造业是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配电柜经常免不了受到水的侵袭,如果水从配电柜的顶部垂直滴入或倾斜进入配电柜内部,配电柜的元件将被浸泡在水中,从而导致电器设备短路无法正常运行;为了解决雨水从配电柜的顶部垂直滴入或者倾斜滴入,现有技术中将配电柜的全身设计为密封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配电柜的防水问题,但又忽视了配电柜的散热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是:当暴雨天气,地面的积水很多,很容易通过柜门间隙进入到配电柜的内部,导致配电柜内部的电路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电柜,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电柜防水性能差、散热性能差以及难以监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配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柜体上部设置顶盖,柜体与顶盖之间设置进气仓,进气仓内设置进气管,进气管中部设置风机,进气管的进气口处以及和风机连接处设置有滤网,柜体左右两侧的侧壁内设置有纵向风道,侧壁表面设置有出气管,后壁表面设置有横向风道,纵向风道与进气管、出气管和横向风道连接,柜体内部顶端设置有灭火装置和监控装置,中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粉尘浓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底部两侧设置有吸湿器,PLC控制器与灭火装置、监控装置、温度传感器、粉尘浓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总控中心的控制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灭火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喷嘴,喷嘴能够360度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电石篮内外表面均经过防锈处理所述吸湿器为硅胶吸湿器。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下端设置四个站脚,柜体底部在四个站脚之间的部分设置垫层,所述垫层的材料为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上设置有柜门,柜门上设置有密码锁,下部设置有观察窗,上部设置有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顶盖、进气仓和进气管,水无法从配电柜顶部进入;由于设置了传感器和监控装置,所以人能够在总控中心监控配电柜内的情况;由于设置灭火装置、PLC控制器和能够360度旋转的喷嘴,所以能够对配电柜进行远程灭火;由于设置了吸湿器和垫层,所以配电柜底部不易进水,同时也减缓了配电柜自身的振动;由于设置了横向风道、纵向风道、出气管和出气孔,所以配电柜的散热能力较高;由于在柜门上设置了观察窗,所以便于检修员工在配电柜外部了解内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柜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配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1,柜体1上部设置顶盖2,柜体1与顶盖2之间设置进气仓3,进气仓3内设置进气管34,进气管34中部设置风机33,进气管34的进气口处以及和风机33连接处设置有滤网31,柜体1左右两侧的侧壁内设置有纵向风道11,侧壁表面设置有出气管111,后壁表面设置有横向风道112,纵向风道11与进气管34、出气管111和横向风道112连接,柜体1内部顶端设置有灭火装置12和监控装置13,中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4、粉尘浓度传感器15、湿度传感器16和PLC控制器19,底部两侧设置有吸湿器17,PLC控制器19与灭火装置12、监控装置13、温度传感器14、粉尘浓度传感器15、湿度传感器16以及总控中心的控制台连接。所述灭火装置12的一端设置有喷嘴121,喷嘴121能够360度旋转。所述吸湿器17为硅胶吸湿器。所述柜体1下端设置四个站脚4,柜体1底部在四个站脚4之间的部分设置垫层5,所述垫层5的材料为橡胶。所述柜体1上设置有柜门18,柜门18上设置有密码锁181,下部设置有观察窗182,上部设置有出气孔183。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顶盖2、进气仓3和进气管34,阻挡水从配电柜顶部进入;设置了温度传感器14、粉尘浓度传感器15、湿度传感器16和监控装置13,检修人员能够在总控中心监控配电柜内的情况;设置灭火装置12、PLC控制器19和能够360度旋转的喷嘴121,当发生火情时,检修人员能够通过PLC控制器19控制灭火装置12和喷嘴121对配电柜进行远程灭火;设置了吸湿器17和垫层5,配电柜底部不易进水,同时也减缓了配电柜自身的振动;设置了横向风道112、纵向风道11、出气管111和出气孔183,配电柜的散热能力较高;在柜门18上设置了观察窗182,便于检修员工在配电柜外部了解内部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