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3302发布日期:2018-12-18 21:5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



背景技术:

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成为太阳能行业一种主流应用方向,常规的组件一般搭建在已经建成的屋顶,光伏电站和屋顶原建材的双重费用以及双重施工带来了成本的提高。

现都是将光伏组件安装于已经搭建好的屋顶表面,其施工成本高,操作复杂,且排水防水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其可以有效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且自然形成防水结构,使雨水自然流下,可直接使用于屋顶上,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屋顶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包括:多组呈矩阵分布的瓦式组件,每组瓦式组件包括:瓦式型材以及光伏组件,瓦式型材呈矩形,用于将光伏组件的四边进行包裹,瓦式型材分别包括:

第一型材,用于构建瓦式型材的左边,其包括第一型材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型材本体上向外延伸的第一飞边,在第一型材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二型材,用于构建瓦式型材的前边,其包括第二型材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型材本体上向外延伸的第二飞边,在第二型材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三型材,用于构建瓦式型材的右边,其包括第三型材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三型材本体上向外延伸的第三飞边,在第三型材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四型材,用于构建瓦式型材的后边,其包括第四型材本体,在第四型材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的U形槽;

瓦式型材通过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以及第四型材拼接而成;

对于左右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左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的第一飞边全部或部分覆盖右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三型材的第三飞边;

对于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后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二型材的第二飞边覆盖于前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和第四型材上。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瓦式型材采用第一型材、第二型材、第三型材以及第四型材拼接而成。该瓦式型材的每一边都可形成防水结构,可直接使用在屋顶作为屋顶瓦片。

对于左右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左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的第一飞边全部或部分覆盖右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三型材的第三飞边,第一型材和第三型材可以相互勾连形成V型导水槽,有利于排水。

对于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后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二型材的第二飞边覆盖于前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和第四型材上,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直接淋到第三型材和第四型材的接触缝隙上,防水效果更佳。第二飞边将相邻组件缝隙半封闭的包围,由于屋顶自身的倾斜情况,可以起到防水盖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二飞边上设有多个定位凸起,在第一型材和第四型材上设有与定位凸起相匹配的凹槽。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更便于定位安装,且连接更紧固。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一飞边远离第一型材本体的一侧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加强筋,且加强筋与第一飞边呈夹角为30~60度的夹角设置;

在加强筋与第一飞边之间设置有密封块。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提高第一飞边的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一型材本体、第二型材本体、第三型材本体、第四型材本体U形槽的底部分别填充有防火膨胀条,且防火膨胀条包括:防火膨胀本体以及固定脚,固定脚设置于放火膨胀本体上且伸入U形槽槽底的固定槽内,且防火膨胀本体与伸入U形槽内的光伏组件之间存在缝隙。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防火膨胀本体与伸入U形槽内的光伏组件之间存在缝隙,该缝隙形成空气通道,有效实现散热。而防火膨胀条在发生火灾时,发生膨胀,将缝隙堵塞,将空气进行隔绝,有效减缓火势的蔓延。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一型材本体、第二型材本体、第三型材本体、第四型材本体U形槽开口处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密封垫,密封垫包括:密封本体以及设置于密封本体上与连接的密封翻边,密封本体与光伏组件的上面或下面接触,密封翻边与光伏组件的侧面接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将光伏组件的边缘进行密封,防止雨水或灰尘进入U形槽造成污染。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型材本体包括:第一型材槽底边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一型材槽侧边,第一型材槽底边以及两个第一型材槽侧边形成U形槽,且第一飞边沿第一型材槽底边向外延伸,第一型材槽底边或第一飞边与第一型材槽侧边成30~60度夹角设置;

第一型材槽底边的厚度与第一飞边的厚度相同,且第一型材槽底边的厚度大于第一型材槽侧边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型材和第三型材相互搭建、勾连后光伏组件板形成倾斜角,且能够和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有利于光伏组件板在发电过程中的散热性。且第一飞边部分或全部覆盖相邻组件的第三边飞边,起到方式作用,并形成V型导水槽。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一飞边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型材凹槽和型材凸起,在第三飞边上设有与型材凹槽和型材凸起相匹配的凸起和凹槽。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之间的连接紧密度,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飞边与第三飞边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三型材的结构与第一型材的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更便于生产和安装。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二型材本体包括:第二型材槽底边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二型材槽侧边,第二型材槽底边以及两个第二型材槽侧边形成U形槽,第二飞边沿其中任一第一型材槽侧边向外延伸,且第二飞边所在平面高于该第一型材槽侧边所在平面;

第二飞边的厚度与第二型材槽侧边的厚度与相同,且第二型材槽底边的厚度大于第二型材槽侧边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二型材的机械强度好,且第二型材的第二飞边可以有效覆盖于第四型材与第一型材表面,形成防水盖,避免雨水渗漏。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四型材本体包括:第四型材槽底边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四型材槽侧边,第四型材槽底边以及两个第四型材槽侧边形成U形槽,且第四型材槽底边的厚度大于第四型材槽侧边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第四型材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瓦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型材与第四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型材与第四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型材与第三型材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其中:

1瓦式组件、2瓦式型材、21第一型材、211第一型材本体、2111第一型材槽底边、2112第一型材槽侧边、212第一飞边、2121型材凹槽、2122型材凸起、22第二型材、221第二型材本体、2211第二型材槽底边、2212第二型材槽侧边、222第二飞边、23第三型材、231第三型材本体、231第三型材本体、232第三飞边、24第四型材、241第四型材本体、2411第四型材槽底边、2412第四型材槽侧边、3光伏组件、4定位凸起、5加强筋、6密封块、7火膨胀条、71防火膨胀本体、72固定脚、8密封垫、81密封本体、82密封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包括:多组呈矩阵分布的瓦式组件1,每组瓦式组件1包括:瓦式型材2以及光伏组件3,瓦式型材2呈矩形,用于将光伏组件3的四边进行包裹,瓦式型材2分别包括:

第一型材21,用于构建瓦式型材2的左边,其包括第一型材本体211以及设置于第一型材本体211上向外延伸的第一飞边212,在第一型材本体211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3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二型材22,用于构建瓦式型材2的前边,其包括第二型材本体221以及设置于第二型材本体221上向外延伸的第二飞边222,在第二型材本体221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3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三型材23,用于构建瓦式型材2的右边,其包括第三型材本体231以及设置于第三型材本体231上向外延伸的第三飞边232,在第三型材本体231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3进行连接的U形槽;

第四型材24,用于构建瓦式型材2的后边,其包括第四型材本体241,在第四型材本体241上设有用于与光伏组件3进行连接的U形槽;

瓦式型材2通过所述第一型材21、第二型材22、第三型材23以及第四型材24拼接而成;

对于左右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1,左侧的瓦式组件1的第一型材21的第一飞边212全部覆盖右侧的瓦式组件1的第三型材23的第三飞边232;

对于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1,后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二型材22的第二飞边222覆盖于前侧的瓦式组件1的第一型材21和第四型材24上,即第二飞边222覆盖于前侧的瓦式组件1的第一型材21和第四型材24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对光伏组件3进行支撑,瓦式型材采用第一型材21、第二型材22、第三型材23以及第四型材24拼接而成。该瓦式型材的每一边都可形成防水结构,可直接使用在屋顶作为屋顶瓦片。

对于左右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左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21的第一飞边212全部或部分覆盖右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三型材23的第三飞边232,第一型材21和第三型材23可以相互勾连形成V型导水槽,有利于排水。

对于前后相邻设置的两组瓦式组件,后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二型材22的第二飞边222覆盖于前侧的瓦式组件的第一型材21和第四型材24上,可以有效避免雨水直接淋到第三型材23和第四型材24的接触缝隙上,防水效果更佳。第二飞边222将相邻组件缝隙半封闭的包围,由于屋顶自身的倾斜情况,可以起到防水盖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屋顶光伏系统的屋顶组件,其可以有效对光伏组件3进行支撑,且自然形成防水结构,使雨水自然流下,可直接使用于屋顶上,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屋顶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

如图9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飞边222上设有多个定位凸起4,在第一型材21和第四型材24上设有与定位凸起4相匹配的凹槽。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更便于定位安装,且连接更紧固。

如图10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飞边212远离第一型材本体211的一侧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加强筋5,且加强筋5与第一飞边212呈夹角为45度的夹角设置;

在加强筋5与第一飞边212之间设置有密封块6。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提高第一飞边212的机械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11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型材本体211、第二型材本体221、第三型材本体231、第四型材本体241的U形槽的底部分别填充有防火膨胀条7,且防火膨胀条7包括:防火膨胀本体71以及固定脚72,固定脚72设置于放火膨胀本体71上且伸入U形槽槽底的固定槽内,且防火膨胀本体71与伸入U形槽内的光伏组件3之间存在缝隙。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防火膨胀本体71与伸入U形槽内的光伏组件3之间存在缝隙,该缝隙形成空气通道,有效实现散热。而防火膨胀条在发生火灾时,发生膨胀,将缝隙堵塞,将空气进行隔绝,有效减缓火势的蔓延。

如图12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型材本体211、第二型材本体221、第三型材本体231、第四型材本体241U形槽开口处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密封垫8,密封垫8包括:密封本体81以及设置于密封本体81上与连接的密封翻边82,密封本体81与光伏组件3的上面或下面接触,密封翻边82与光伏组件3的侧面接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将光伏组件3的边缘进行密封,防止雨水或灰尘进入U形槽造成污染。

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型材本体211包括: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一型材槽侧边2112,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以及两个第一型材槽侧边2112形成U形槽,且第一飞边212沿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向外延伸,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或第一飞边212与第一型材槽侧边2112成45度夹角设置;

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的厚度与第一飞边212的厚度相同,且第一型材槽底边2111的厚度大于第一型材槽侧边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型材21和第三型材23相互搭建、勾连后光伏组件3板形成倾斜角,且能够和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有利于光伏组件3板在发电过程中的散热性。且第一飞边212部分或全部覆盖相邻组件的第三飞边232,起到方式作用,并形成V型导水槽。

如图13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飞边212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型材凹槽2121和型材凸起2122,在第三飞边232上设有与型材凹槽2121和型材凸起2122相匹配的凸起和凹槽。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第一型材21与第三型材23之间的连接紧密度,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一飞边212与第三飞边232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以上实施例描述的第一型材21的结构,其第三型材23的结构与第一型材21的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更便于生产和安装。

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型材本体221包括:第二型材槽底边2211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二型材槽侧边2212,第二型材槽底边2211以及两个第二型材槽侧边2212形成U形槽,第二飞边222沿其中任一第一型材槽侧边2212向外延伸,且第二飞边222所在平面高于该第一型材槽侧边2212所在平面;

第二飞边222的厚度与第二型材槽侧边2212的厚度与相同,且第二型材槽底边2211的厚度大于第二型材槽侧边2212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二型材22的机械强度好,且第二型材的22第二飞边222可以有效覆盖于第四型材24与第一型材21表面,形成防水盖,避免雨水渗漏。

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型材本体241包括:第四型材槽底边2411以及水平设置的两个第四型材槽侧边2412,第四型材槽底边2411以及两个第四型材槽侧边2412形成U形槽,且第四型材槽底边2411的厚度大于第四型材槽侧边2412的厚度。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第四型材24的机械强度。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