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3673发布日期:2018-11-27 23:19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家大电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国家电网公司已构建了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为骨干网架的坚强输电网。发电站考虑到容量和电压损耗的原因,并网电压一般都比较高,如110千伏、220千伏,如此高的送出电压,就需要实行二次升压方案才能实现,一般采用升压至35千伏,35千伏能使光伏系统更稳定供电,符合自发自用的原则,对上级电网冲击较小。

目前的35千伏变电站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通常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传统一般从按压开关使进行电源之间的切管,但在从故障母线切换到无故障母线会造成电压暂降和短时断电,几个周波的供电电压暂降将严重影响用户设备正常运行,从而造成影响电能质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两侧的主电源和备用电源,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切换机构,所述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均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连接端,每个所述箱体内均设有夹持装置。

优选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在壳体内壁上滑动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的中部插设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与永磁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两侧侧壁上均粘接有电磁铁,两个所述电磁铁位于永磁体的两侧,所述移动杆的两端均设有电触端,两个所述电触端分别延伸至主电源和备用电源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上下侧内壁上均粘接有硅钢层,所述硅钢层靠近永磁体的一侧经过抛光处理,所述永磁体的外壁与硅钢层相接触。

优选地,两个所述电磁铁分别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的正负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两个与箱体上下侧壁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每个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移动杆的一端均插设有第二转动杆,位于每个箱体内的两个所述第二转动杆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均与移动杆的外壁转动连接。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转动杆内均开设有空腔,每个所述第二转动杆位于空腔内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每个所述限位板的直径均大于第二转动杆的直径,每个所述限位板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侧与空腔的一侧内壁之间固定有伸缩弹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的优点在于:

1、通过两个电磁铁与外部电流的正负极连接实现通磁并产生不同的磁性,从而实现一个电磁铁推动永磁体往一侧移动,另一个电磁铁吸附永磁体往一侧移动,当改变电流方向时,实现一个电磁铁推动永磁体往另一侧移动,另一个电磁铁吸附永磁体往另一侧移动,从而实现移动杆从主电源的连接到备用电源的切换,采用磁力推动,较传统按压开关大大提高了切换速度,避免了停电切换。

2、通过第一转动杆和第一转动杆以及之间连接的伸缩弹簧对移动杆进行固定,移动杆移动至主电源内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至竖直,主电源内的伸缩弹簧收缩对移动杆进行固定,备用电源内的伸缩弹簧展开,避免了移动杆与电触端之间连接的脱离,方便实用。

3、每个第二转动杆均连接限位板,避免了第二转动杆从空腔内脱离,保证对移动杆固定工作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电磁铁并连接外部电流的正负极,通过改变电流方向即可实现电磁铁磁性变化,从而实现永磁体和移动杆的移动,从而完成从主电源到备用电源的切换,切换速度较传统按压开关大大提高,避免了停电切换,不影响用户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主电源、3备用电源、4永磁体、5移动杆、6电触端、7连接端、8电磁铁、9导线、10硅钢层、11伸缩弹簧、12第二转动杆、13限位板、14第一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35千伏变电站不停电切换装置,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两侧的主电源2和备用电源3,壳体1的内部设有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包括在壳体1内壁上滑动的永磁体4,永磁体4的中部插设有移动杆5,移动杆5与永磁体4固定连接,壳体1的两侧侧壁上均粘接有电磁铁8,两个电磁铁8位于永磁体4的两侧,两个电磁铁8分别通过导线9与外部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电磁铁8与外部电源的正负极连接使电磁铁8产生不同的磁性,进而实现两个电磁铁8一个推动永磁体4一个吸附永磁体4往一侧移动。

当改变电流方向时,两个电磁铁8的磁性发生改变,实现两个电磁铁8一个推动永磁体4一个吸附永磁体4往另一侧移动,移动杆5的两端均设有电触端6,两个电触端6分别延伸至主电源2和备用电源3的内部,主电源2和备用电源3均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内的连接端7,通过连接端7与电触端6的连接实现主电源2和备用电源3之间的连接。

壳体1的上下侧内壁上均粘接有硅钢层10,硅钢层10靠近永磁体4的一侧经过抛光处理,永磁体4的外壁与硅钢层10相接触,抛光处理后便于永磁体4的滑动,同时设置硅钢层10能有效吸附磁性,避免磁性渗透至壳体1的外部。

每个箱体内均设有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两个与箱体上下侧壁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杆14,每个第一转动杆14靠近移动杆5的一端均插设有第二转动杆12,位于每个箱体内的两个第二转动杆12远离第一转动杆14的一端均与移动杆5的外壁转动连接,每个第一转动杆14内均开设有空腔,设置空腔便于第二转动杆12一端的滑动,每个第二转动杆12位于空腔内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3,每个限位板13的直径均大于第二转动杆12的直径,设置限位板13避免第二转动杆12脱离空腔。

每个限位板13远离第二转动杆12的一侧与空腔的一侧内壁之间固定有伸缩弹簧11,初始状态时,移动杆5一端的电触端6移动至主电源2内与连接端7连接时,主电源2内的第一转动杆14与第二转动杆12处于竖直状态,主电源2内的伸缩弹簧11处于压缩状态,伸缩弹簧11弹力往下对移动杆5进行固定,因移动杆5的一端移动至主电源2内,拉动备用电源3内的第一转动杆14与第二转动杆12倾斜设置,备用电源3内的伸缩弹簧11由压缩状态展开,同时对移动杆5有一个向壳体1一侧的支撑力,避免了移动杆5一端的电触端6与主电源2内的接触端7之间的连接脱离。

本实用新型中,初始状态时,其中一个电磁铁8通过导线9与外部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个电磁铁8通过导线9与外部电源的负极连接,两个电磁铁8上产生相反的磁性,其中一个电磁铁8通过与永磁体4之间的斥力推动永磁体4和移动杆5往主电源2移动,另一个电磁铁8通过与永磁体4之间的吸力拉动永磁体4和移动杆5往主电源2移动,移动杆5一端的电触端6与主电源2内连接端7接触,在进行主电源2到备用电源3的切换时,改变与两个电磁铁8连接的电流方向,两个电磁铁8上的磁性再次改变,其中一个电磁铁8通过与永磁体4之间的斥力推动永磁体4和移动杆5往备用电源3移动,另一个电磁铁8通过与永磁体4之间的吸力拉动永磁体4和移动杆5往备用电源3移动,移动杆5另一端的电触端6与备用电源3内的连接端7连接,实现电源的切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