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5209发布日期:2018-12-14 23:1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便携式移动设备不断地推广使用,为了解决其及时充电的问题,移动电源应运而生。移动电源式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目前,移动电源分为有线式和无线式,其中,无线式移动电源是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进行充电,解决了传统移动电源需要特定的电源线进行插接式充电的问题。但是,人们在使用无线式移动电源时,移动设备往往是平放于无线式移动电源上,这样导致用户无法使用充电状态下的移动设备,例如,利用移动设备看电影或视屏聊天等。因此,亟需解决现有无线式移动电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旨在解决现有的无线式移动电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还包括支撑件以及第一承载挡板,所述壳体包括支撑端面以及与所述支撑端面相对的充电端面,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侧枢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支撑端面上且可绕于所述支撑端面沿所述壳体的短边方向转动开合,所述第一承载挡板的一端侧枢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充电端面上且可绕于所述充电端面沿所述壳体的短边方向转动开合,所述第一承载挡板的开合方向与所述支撑件的开合方向相反。

具体地,所述壳体的所述充电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承载挡板枢接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并且,所述第一承载挡板的端面与所述充电端面平齐。

具体地,所述第一承载挡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背离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骨,所述第一凸骨靠近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枢接转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还包括第二承载挡板,所述第二承载挡板的一端侧枢接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充电端面上且可绕于所述充电端面沿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转动开合,所述第二承载挡板的开合方向与所述支撑件的开合方向相垂直。

具体地,所述壳体的所述充电端面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承载挡板枢接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并且,所述第二承载挡板的端面与所述充电端面平齐。

具体地,所述第二承载挡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凸骨,所述第二凸骨靠近于所述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枢接转动的一侧。

具体地,所述支撑端面朝背离所述充电端面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环形凸筋,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枢接于所述环形凸筋的侧壁且收纳于所述环形凸筋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所述支撑件的端面与所述环形凸筋的端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拉孔。

具体地,所述支撑端面开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环形凸筋内,所述开孔的孔壁朝向所述支撑件凸伸形成一限位臂,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臂于所述支撑件容置于所述环形凸筋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时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限位臂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远离所述开孔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于所述支撑件容置于所述环形凸筋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时卡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将支撑件绕于支撑端面枢接转动,并且,相对壳体的短边方向打开时,壳体呈立式状态设置于放置平台上,此时,第一承载挡板则绕于充电端面转动,并且,也相对壳体的短边方向打开,这样,用户可将移动设备置于充电端面且搁置于第一承载挡板上,即移动设备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也处于立式状态,从而方便用户边充电边使用该移动设备,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另一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壳体 2—支撑件 31—第一承载挡板

1a—支撑端面 1b—充电端面 1c—第一容置槽

311—第一板体 312—第一凸骨 313—第一限位筋

32—第二承载挡板 1d—第二容置槽 321—第二板体

322—第二凸骨 323—第二限位筋 4—环形凸筋

1e—开孔 5—限位臂 21—拉孔

51—本体 52—限位凸起 22—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用户在给移动设备进行充电过程时能继续使用移动设备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例如,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时,能够边看电影或者边视频聊天边给移动设备充电,提高用户的体验效果。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支撑件2以及第一承载挡板31。壳体1包括支撑端面1a以及与支撑端面1a相对的充电端面1b。这里,支撑端面1a通常是与放置台面接触,而移动设备在充电过程中放置在充电端面1b上。支撑件2的一端侧枢接于壳体1的支撑端面1a上且可绕于支撑端面1a沿壳体1的短边方向转动开合,第一承载挡板31的一端侧枢接于壳体1的充电端面1b上且可绕于充电端面1b沿壳体1的短边方向转动开合,第一承载挡板31的开合方向与支撑件2的开合方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将支撑件2绕于支撑端面1a枢接转动,并且,相对壳体1的短边方向打开时,壳体1呈立式状态设置于放置平台上,此时,第一承载挡板31则绕于充电端面1b转动,并且,也相对壳体1的短边方向打开,这样,用户可将移动设备置于充电端面1b且搁置于第一承载挡板31上,即移动设备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也处于立式状态,从而方便用户边充电边使用该移动设备,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长方体壳体,将长方体壳体的长边置于放置平台上,支撑件2打开,使得壳体1横置并且与放置平台呈夹角,此时,将第一承载挡板31打开,移动设备搁置于第一承载挡板31上且依靠于充电端面1b上,即移动设备在充电状态下横置且立设于放置平台上,这样,移动设备的显示屏朝向用户,方便其观看显示屏或着对移动设备进行相关的操作。优选地,第一承载挡板31位于壳体1其中一长边一侧,且位于其中部。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充电端面1b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1c,第一承载挡板31枢接于第一容置槽1c,并且,第一承载挡板31的端面与充电端面1b平齐。可以理解地,第一承载挡板31在非使用状态时,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c内,即在外观视觉上,与壳体1融合为一体,这样,避免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一承载挡板31无目的性打开。

优选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挡板31包括第一板体311,第一板体311背离第一容置槽1c的一侧设有第一凸骨312,第一凸骨312靠近于第一板体311相对于第一容置槽1c枢接转动的一侧。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承载挡板31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c内时,与壳体1形成一体,那么,第一凸骨312则方便用户打开第一承载挡板31。具体地,用户用手指拨动第一凸骨312,使得第一承载挡板31绕于枢接轴转动,进而,第一承载挡板31远离枢接轴的一侧从第一容置槽1c脱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311还包括第一限位筋313,第一限位筋313设于第一板体311远离第一凸骨312的一侧,第一限位筋313于第一板体311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c内时抵靠于第一容置槽1c的侧壁。可以理解地,第一承载挡板31通常是无阻尼地绕于枢接轴转动,因此,为了防止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一承载挡板31从第一容置槽1c内翻出,则利用第一凸骨312抵靠于第一容置槽1c的侧壁上,这样,避免第一承载挡板31随意地从第一容置槽1c内翻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支架式无线充电移动电源还包括第二承载挡板32,第二承载挡板32的一端侧枢接于壳体1的充电端面1b上且可绕于充电端面1b沿壳体1的长边方向转动开合,第二承载挡板32的开合方向与支撑件2的开合方向相垂直。可以理解地,如图2所示,根据用户的使用需要,移动设备可横置或者竖置于放置平台上。这里,当第二承载挡板32打开时,移动设备搁置于第二承载挡板32上,则呈竖直状态立设于放置平台上,即移动设备的短边置于第二承载挡板32上,这样,满足移动设备多样地立设状态。

同理地,为了保证第二承载挡板32同样地与壳体1形成一体。请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充电端面1b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1d,第二承载挡板32枢接于第二容置槽1d,并且,第二承载挡板32的端面与充电端面1b平齐。即在非使用状态时,第二承载挡板32容置于第二容置槽1d内。

同理地,为了方便第二板体从第二容置槽1d内翻出。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挡板32包括第二板体321,第二板体321背离第二容置槽1d的一侧设有第二凸骨322,第二凸骨322靠近于第二板体321相对于第二容置槽1d枢接转动的一侧。即,用户用手指拨动第二凸骨322,使得第二承载挡板32绕于枢接轴转动,进而,第二承载挡板32远离枢接轴的一侧从第二容置槽1d脱出。

同理地,为了防止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二承载挡板32从第二容置槽1d内翻出。请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321还包括第二限位筋323,第二限位筋323设于第二板体321远离第二凸骨322的一侧,第二限位筋323于第二板体321容置于第二容置槽1d内时抵靠于第二容置槽1d的侧壁。即,避免第二承载挡板32随意地从第二容置槽1d内翻处。

具体地,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端面1a朝背离充电端面1b的方向凸伸形成一环形凸筋4,支撑件2的一侧枢接于环形凸筋4的侧壁且收纳于环形凸筋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支撑件2的端面与环形凸筋4的端面平齐。可以理解,在非使用状态下,支撑件2收纳于环形凸筋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即支撑件2的外轮廓与环形凸筋4的内轮廓相同。在视觉效果上,支撑件2与壳体1形成一体,这样,避免在非使用状态下,支撑件2无目的性打开。

具体地,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件2的端面与环形凸筋4的端面相平齐,为了方便用户从环形凸筋4内取出支撑件2,那么,在支撑件2上开设有拉孔21。即用户的手指伸入拉孔21内且向外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撑件2绕于枢接轴转动,从环形凸筋4内翻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端面1a开设有开孔1e,开孔1e位于环形凸筋4内,开孔1e的孔壁朝向支撑件2凸伸形成一限位臂5,支撑件2上开设有限位槽22,限位臂5于支撑件2容置于环形凸筋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时卡设于限位槽22内。同理地,由于支撑件2是无阻尼地绕于枢接轴相对支撑端面1a转动,为了防止其在非使用状态下从环形凸筋4内脱出,则在支撑件2容置于环形凸筋4内时,限位臂5卡设于限位槽22内,这样,避免支撑件2无目的性地随意转动。

具体地,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臂5包括本体51,本体51远离开孔1e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52,限位凸起52于支撑件2容置于环形凸筋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时卡设于限位槽22内。优选地,限位凸起52沿本体长边方向的截面呈梯形,即在支撑件2容置于环形凸筋4内时,呈梯形的限位凸起挤压入限位槽22内,其两斜边端面挤压且抵靠于限位槽22的内壁,这样,对支撑件2施加一拉力,防止其绕于枢接轴打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