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2209发布日期:2019-04-16 22:4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的技术实现,一般采用直流转换为高频交流,让高频交流电驱动发射线圈传递交变电磁能给接收线圈,然后再将感应到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给接收设备供电。

但是实际应用中,由于无线充电器产品通常厚度较厚、尺寸较大,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了约束,而且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如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不小心推动、压到、打翻无线充电器。

申请号为201410004299.8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传输装置,通过加入一段很长的高频交流输电线,连接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与发射线圈模块,将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与发射线圈模块在空间上远距离分离,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可以放置在远离用户日常接触的地方;但是实施其方案需要加工复杂度高,价格较贵的高频交流输电线如高频交流输电线、绝缘金属扁平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对导线的要求较低,采用一般的导线即可满足需求,而不需特别采用加工复杂度高,价格较贵的多股漆包线或绝缘金属扁平窄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端模组、导线和发射端模组,所述电源端模组通过所述导线连接于所述发射端模组;

所述发射端模组包括电容和发射线圈,所述导线通过所述电容连接于所述发射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模组包括交流转换单元,所述交流转换单元用于向所述导线输出高频交流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模组还包括内置电源,所述内置电源连接于所述交流转换单元,所述交流转换单元用于将从所述内置电源获取的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模组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连接于所述交流转换单元,所述交流转换单元用于将从所述电源接口连接的外部电源获取电能,并将获取的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电源端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发射端模组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数目为多个,所述发射端模组的数目等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数目,各发射端模组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二壳体内,且各发射端模组分别通过所述导线连接于所述电源端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为终端支架壳体、终端壳壳体或者无线充电板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的大小满足以下条件:在工作频率下,所述电容与所述发射线圈产生谐振。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所述导线包括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信号端子,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射端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模组为USB接口。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发射线圈一侧增设电容实现功率补偿,降低了导线通过高频交流电时趋肤效应的影响,因此对导线的要求较低,采用一般的导线即可满足需求,而不需特别采用加工复杂度高,价格较贵的多股漆包线或绝缘金属扁平窄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电源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0、电源端模组;111、交流转换单元;112、内置电源;113、信号端子;120、导线;121、信号线;130、发射端模组;131、电容;132、发射线圈;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端模组110、导线120和发射端模组130,电源端模组110通过导线120连接于发射端模组130;发射端模组130包括电容131和发射线圈132,导线120通过电容131连接于发射线圈132。

电源端模组110用于通过导线120将高频交流电,如22kHz、13.56kHz的交流电传输至发射端模组130,发射端模组130中的发射线圈132通过高频交流电时会产生电磁场,发出无线能量。当发射线圈132与另一设备的接收线圈耦合时,该无线能量可以使接收线圈感应出电压,从而为该另一设备提供电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电容131连接于发射线圈132的两端,即与发射线圈132并联,实现功率补偿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电容131的大小满足以下条件:在工作频率下,电容131与发射线圈132产生谐振。工作频率可以采用22kHz、13.56kHz等;电容131与发射线圈132并联时,电容131的大小满足:

其中,f0表示工作频率,L表示发射线圈132的电感大小,C表示电容131 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在发射线圈132一侧增设电容131实现功率补偿,降低了导线120通过高频交流电时趋肤效应的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对导线120的要求较低,采用一般的导线120即可满足需求,而不需特别采用加工复杂度高,价格较贵的多股漆包线或绝缘金属扁平窄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导线120的长度大于5厘米,因此电源端模组110 和发射端模组130之间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地方。由于发射端模组130单体体积较小,尤其是厚度较薄因此可以很方便的放置或植入到桌面、手机壳、手机支架中,而电源端模组110可以放置在较远处的合适位置或者连接于较远处的电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电源端模组110包括交流转换单元111,交流转换单元111用于向导线120输出高频交流电。交流转换单元111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如通过Qi标准的无线充电芯片等,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模组110还包括内置电源112,内置电源112连接于交流转换单元111,交流转换单元111用于将从内置电源112获取的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内置电源112可以为锂电池,并可设置相应的接口,以从外部进行充电。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源端模组110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接口 (图未示),电源接口连接于交流转换单元111,交流转换单元111用于将从电源接口连接的外部电源获取电能,并将获取的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外部电源可为市电、移动电源、太阳能电池等。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电源端模组110位于第一壳体10内,发射端模组130位于第二壳体20内。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壳体20为终端支架壳体、终端壳壳体或者无线充电板壳体;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游戏机、MP4、学习机等。即发射端模组130一侧的形态可以是终端支架、终端壳或者无线充电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0的数目为多个,发射端模组130的数目等于第二壳体20的数目,各发射端模组130分别位于相应的第二壳体20内,且各发射端模组130分别通过导线120连接于电源端模组110。

因此,各发射端模组130可以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如在同一桌面的不同位置放置多个发射端模组130,或者在桌面、沙发、床头分别放置一发射端模组 130,从而可以分别或同时向不同的终端提供无线充电服务。电源端模组110具有一路高频交流电输出接口时,各发射端模组130可以通过导线120统一连接到该输出接口;电源端模组110具有多路高频交流电输出接口时,各发射端模组130可以通过导线120统分别连接到一路输出接口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端模组110、导线120和发射端模组 130,电源端模组110通过导线120连接于发射端模组130;发射端模组130包括电容131和发射线圈132,导线120通过电容131连接于发射线圈132。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端模组110为USB接口,可以连接于外部的高频交流电提供装置,从该高频交流电提供装置获取高频交流电,并通过导线120将高频交流电,如22kHz、13.56kHz的交流电传输至发射端模组130,发射端模组 130中的发射线圈132通过高频交流电时会产生电磁场,发出无线能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电源端模组110包括信号端子113,导线120包括信号线121,信号线121的一端连接于信号端子113,另一端连接于发射端模组130;可以配合相应的无线充电芯片实现负载检测、充电管理和通过接收线圈与另一设备通信的功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当电源端模组110为USB接口时,信号端子113为 USB接口的一个引脚。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源端模组110包括交流转换单元111,该交流转换单元 111包括信号端子113,信号线121连接在该信号端子113上。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