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手动联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708发布日期:2019-02-15 20:20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一种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手动联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配电电器,尤其涉及一种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及其手动联锁机构。



背景技术:

在低压配电设备中,双电源切换装置主要用在紧急供电系统,将负载电路从一个常用电源自动换接至另一个备用电源的开关电器,以确保重要负荷连续、可靠运行。因此,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常常应用在重要用电场所,例如医院、机场、码头,都依靠双电源切换装置来提供连续的供电。供电系统中当常用电源出现故障时,可转换到备用电源供电,既能避免故障电源向负载供电,又能可靠选择合格电源投入正常的运行,以保证供电不间断。 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一般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壳体内,其接线为二路电源,二选一,互为备用,由两只负荷隔离开关叠加和控制器组合而成,具有机械联锁和电气联锁,在传统PC级的双电源转换开关中存在两组动触头,是通过机械联锁和电气联锁来实现,防止当前供电电源与备用的电源并联运行。双电源切换开关控制装置一般包括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操作方式,因此,为了安全可靠,机械联锁和电气联锁为了防止操作的冲突,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操作方式的联锁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过载即脱扣保护的塑壳断路器存在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科学的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手动联锁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方案是:一种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手动联锁机构,其特征是,包括:

角盖,作为手动联锁机构的零部件的安装载体,同时兼作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控制器的盖体,整体呈直角结构分成两个直角面,两个直角面分别对应为面盖和侧装板;面盖呈方形结构,除直角边外,面盖三条边的边缘均设有2个向内侧弯折90度的固定耳,固定耳设有螺纹孔;面盖在靠近侧装板的直角处的内侧右边设有长条形锁槽;面盖内侧靠左的中间位置设有装锁孔;

自动-手动切换组件,作为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自动-手动两种工作状态的切换,包括旋转式锁芯、罩柱形锁壳、拨动片和钥匙,罩柱形锁壳通过装锁孔固定在面盖上,旋转式锁芯固定在罩柱形锁壳内,拨动片设置在旋转式锁芯端部偏心的边缘处;

机械联锁组件,作为手动联锁的状态锁定,包括联锁拐臂、两颗铆钉转轴、连锁拉簧;联锁拐臂为异形三维结构,在X-Y轴平面呈扁平拐状结构,在X轴部分为转动臂,在Y轴方向为连动臂,在Z轴方向为限位标记板,转动臂端部设有旋转孔,一颗铆钉转轴通过旋转孔将转动臂端部可旋转地固定在靠近面盖的侧装板内侧右边;转动臂的中部外侧设有拉簧钩,侧装板在拉簧钩的右下方设有拉簧固定钩,连锁拉簧两端分别固定在拉簧钩和拉簧固定钩上将联锁拐臂向下拉紧;连动臂从面盖的长条形锁槽处伸出,限位标记板垂直设置在连动臂的端部并与面盖平行;连动臂中部设有横向设置的椭圆锁孔,用于供挂锁的销舌穿过椭圆锁孔将连动臂锁定位置;联锁拐臂在转动臂和连动臂连接的拐弯处设有轴孔,另一颗铆钉转轴通过该轴孔设置在联锁拐臂拐弯处;

电气联锁组件,作为电气联锁的控制开关,受自动-手动切换组件和机械联锁组件的控制,包括2个带压片的微动行程开关;2个微动行程开关电气串联后与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自动控制器电气连接,作为电气联锁的位置开关;其中一个微动行程开关作为自动-手动切换开关,设置在位于旋转式锁芯下方的面盖内侧,其断开和闭合通过拨动片松开或压下自身的压片来实现;另一个微动行程开关作为手动联锁的状态检测开关,设置在位于联锁拐臂的轴孔下方的侧装板内侧,其断开和闭合通过固定轴孔上的铆钉转轴松开或压下自身的压片来实现。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前述侧装板的背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辅助安装固定角盖的四孔平杆;侧装板在长条形锁槽旁边设有限制连动臂侧移的限位铆轴;限位标记板上贴有挂锁指示标牌。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和进一步说明,前述面盖从内侧看,面盖右侧设有两个保险孔,面盖中间设有供手动操作轴伸出的操作轴孔,操作轴孔上套有轴用弹性挡圈,两个螺旋固定式的熔断器分别穿过保险孔固定在面盖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说明,上锁时,将限位标记板提起,连动臂带动转动臂绕铆钉转轴旋转,连动臂上的椭圆锁孔露出到面盖外面,挂锁的销舌穿过椭圆锁孔将连动臂锁定位置,此时,联锁拐臂拐弯处的铆钉转轴将作为状态检测开关的压片松开,发出锁定信号。开锁后,在连锁拉簧的拉力作用下,转动臂绕铆钉转轴反向旋转,带动连动臂复位,连动臂上的椭圆锁孔隐藏到面盖里面,限位标记板紧贴面盖表面,此时,联锁拐臂拐弯处的铆钉转轴将作为状态检测开关的压片压紧,发出解锁信号。进行自动-手动切换时,通过钥匙转动旋转式锁芯,带动的拨动片将自动-手动切换开关的压片压下,微动行程开关接通,发出相应的信号;反向转动钥匙转动旋转式锁芯,带动的拨动片将自动-手动切换开关的压片松开,微动行程开关断开,发出相应的信号。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结构科学简单,设计合理,容易制造,具有自动-手动切换时要先行开锁,等手动联锁机构复位后才能进入自动模式,防止误操作,从而提高了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手动联锁机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立体图。

图5为角盖及机械联锁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联锁拐臂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主视图。

图8为图6的左视图。

图9为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1-手动联锁机构,2-角盖,3-自动-手动切换组件,4-机械联锁组件,5-电气联锁组件,6-熔断器,7-手动操作轴7,8-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9-控制器,10-弹性挡圈;11-挂锁指示标牌, 12-限位铆轴; 20-面盖,21-侧装板,22-拉簧固定钩,23-固定耳, 24-螺纹孔, 25-装锁孔,26-四孔平杆,27-保险孔,28-长条形锁槽,29-操作轴孔; 31-转式锁芯,32-罩柱形锁壳,33-拨动片,34-钥匙; 40-联锁拐臂,41-铆钉转轴,42-连锁拉簧,43-椭圆锁孔,44-转动臂,45-连动臂,46-限位标记板,47-旋转孔,48-拉簧钩,49-轴孔; 51-微动行程开关,52 -自动-手动切换开关,53-状态检测开关,54-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10,一种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8的手动联锁机构1,其特征是,包括:

角盖2,作为手动联锁机构1的零部件的安装载体,同时兼作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8的控制器9的盖体,整体呈直角结构分成两个直角面,两个直角面分别对应为面盖20和侧装板21;面盖20呈方形结构,除直角边外,面盖20三条边的边缘均设有2个向内侧弯折90度的固定23耳,固定23耳设有螺纹孔24;面盖20在靠近侧装板21的直角处的内侧右边设有长条形锁槽28;面盖20内侧靠左的中间位置设有装锁孔25;

自动-手动切换组件3,作为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8的自动-手动两种工作状态的切换,包括旋转式锁芯31、罩柱形锁壳32、拨动片33和钥匙34,罩柱形锁壳32通过装锁孔25固定23在面盖20上,旋转式锁芯31固定23在罩柱形锁壳32内,拨动片33设置在旋转式锁芯31端部偏心的边缘处;

机械联锁组件4,作为手动联锁的状态锁定,包括联锁拐臂40、两颗铆钉转轴41、连锁拉簧42;联锁拐臂40为异形三维结构,在X-Y轴平面呈扁平拐状结构,在X轴部分为转动臂44,在Y轴方向为连动臂45,在Z轴方向为限位标记板46,转动臂44端部设有旋转孔47,一颗铆钉转轴41通过旋转孔47将转动臂44端部可旋转地固定23在靠近面盖20的侧装板21内侧右边;转动臂44的中部外侧设有拉簧钩48,侧装板21在拉簧钩48的右下方设有拉簧固定23钩22,连锁拉簧42两端分别固定23在拉簧钩48和拉簧固定23钩22上将联锁拐臂40向下拉紧;连动臂45从面盖20的长条形锁槽28处伸出,限位标记板46垂直设置在连动臂45的端部并与面盖20平行;连动臂45中部设有横向设置的椭圆锁孔43,用于供挂锁的销舌穿过椭圆锁孔43将连动臂45锁定位置;联锁拐臂40在转动臂44和连动臂45连接的拐弯处设有轴孔49,另一颗铆钉转轴41通过该轴孔49设置在联锁拐臂40拐弯处;

电气联锁组件4,作为电气联锁的控制开关,受自动-手动切换组件3和机械联锁组件4的控制,包括2个带压片54的微动行程开关51;2个微动行程开关51电气串联后与PC级双电源切换装置8的自动控制器9电气连接,作为电气联锁的位置开关;其中一个微动行程开关51作为自动-手动切换开关52,设置在位于旋转式锁芯31下方的面盖20内侧,其断开和闭合通过拨动片33松开或压下自身的压片54来实现;另一个微动行程开关51作为手动联锁的状态检测开关53,设置在位于联锁拐臂40的轴孔49下方的侧装板21内侧,其断开和闭合通过固定23轴孔49上的铆钉转轴41松开或压下自身的压片54来实现。

参见图1~图5,所述侧装板21的背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辅助安装固定23角盖2的四孔平杆26;侧装板21在长条形锁槽28旁边设有限制连动臂45侧移的限位铆轴12;限位标记板46上贴有挂锁指示标牌11。

参见图1、图5,所述面盖20从内侧看,面盖20右侧设有两个保险孔27,面盖20中间设有供手动操作轴7伸出的操作轴孔4929,操作轴孔4929上套有轴用弹性挡圈10,两个螺旋固定23式的熔断器6分别穿过保险孔27固定23在面盖20上。

根据上述说明书及具体实施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形,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