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及其线材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1906发布日期:2019-02-10 22:5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及其线材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适用于致动器的线材固定结构,尤指一种致动器及其线材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广泛应用于工业界机台上的致动器系利用马达为动力,再经由螺杆的传动,使得负载端能进行线性移动。具体而论,当螺杆被马达驱动旋转时,与螺杆接合的滑座可相对线性轨道移动,使得承载件上的工作机构会被带动而进行线性移动。目前致动器的线材(包含例如马达电源线及/或讯号传输线等)通常由一包覆座包覆,该包覆座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致动器的本体上。然而,习用线材包覆套的固定方式,除了不利组装之外,也容易因为使用者不小心的拉扯而使得包覆套松动或脱落,进而造成线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创作人有鉴于此,乃悉心再加以研究设计,于今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缘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致动器及其线材固定结构,该线材固定结构除了具有组装便利的优点之外,并可有效防止致动器的线材包覆座的松动与脱落,进而提升线材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材固定结构,安装在一致动器上,该致动器具有一本体,其特征在于该线材固定结构包括:

一端盖,其安装在该本体的一端且包含一顶部,该顶部具有一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结合部,该第一凹部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部的前缘具有一第一抵靠部;

一上盖,其包含一上壁及自该上壁的后端向下延伸的侧壁,该侧壁与该端盖的顶部结合,该侧壁的底端具有一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与该端盖的第一凹部相对,该第二凹部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部的第一凹槽相对,一第二抵靠部自该上壁后端向下延伸且位在该侧壁内侧,该第二抵靠部与该第一抵靠部的前端相对,二连接部自该上壁的后端两侧向下延伸且分别与该二结合部结合;以及

一线包覆座,其包含一具有颈缩部的头段,该颈缩部组装在该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内,该颈缩部上具有至少一凸点,该至少一凸点位在该至少一第一凹槽与该至少一第二凹槽内,该颈缩部的前缘具有一外径较该颈缩部大的承靠面,该承靠面与该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相抵靠。

其中,该第一凹部具有分隔开的二第一凹槽,该第二凹部具有分隔开的二第二凹槽,该二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部的二第一凹槽相对,该颈缩部上具有二凸点,各凸点位在其中一第一凹槽与其中一第二凹槽内。

其中,该第一凹部具有分别与该二结合部邻接的二上端,该二第一凹槽分别设在该二上端,该第二凹部具有与该二上端对应的二下端,该二第二凹槽分别设在该二下端。

其中,该二连接部位在该第二抵靠部与该侧壁之间,各连接部的底端具有一钩部,各结合部具有一结合孔且当该上盖的侧壁与该端盖的顶部结合时该二连接部的钩部分别结合在该二结合部的结合孔中。

其中,该第一凹部的后缘具有一第一凸缘,该第二凹部的后缘具有一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与该端盖的第一凸缘相对,该线包覆座更包含一位在该头段后侧的支撑部,该支撑部的外径较该颈缩部大且组装在该第一与第二凸缘内。

其中,该第二凹部与该第一凹部的内部构成一呈圆状的穿孔,该第二凸缘与该第一凸缘的内部构成一呈椭圆状的孔道。

其中,该本体的后端内部设有至少一控制讯号灯,该上壁设有对应在该控制讯号灯上方的灯罩以使得该控制讯号灯的灯光能透过该灯罩显示在该上盖上。

还公开了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具有在该本体的一纵向分隔的一前端与一后端,该本体的内部安装一马达,且该本体的后端内部设有一编码器;

一滑座,其设在该本体上且可受该马达驱动而沿着该纵向相对该本体进行往复移动;及

如上所述的线材固定结构。

其中,该端盖位在该编码器的后侧。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对线材进行固定和使用,且结构简单,装卸便利,适用广泛,防止线材的松动和脱落,既能提高使用效果,还能保证致动器的正常使用,避免无谓的维修和拆卸。实用新型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优点及特征,可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参照所附图式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一立体图。

图2显示图1的致动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显示图1的致动器的滑座向前移动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显示图4的线材固定结构的元件分解图。

图6显示图5中的上盖与端盖组合后的示意图。

图7系沿图4的7-7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8系沿图4的8-8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9显示图4的线材固定结构的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实施例。现将仅为例子但非用以限制的一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所附图式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结构内容说明如下:

图1至图3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成的线材固定结构10应用于一致动器12的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致动器12为电动缸且包含一本体14及设在该本体14上的一滑座16,该本体14的内部配置一马达18及一螺杆20,该螺杆20的外端22结合一出力轴固定板24,该固定板24与滑座16结合。当该马达18运转时,该螺杆20会被驱动以带动该固定板24与该滑座16沿着该本体14的一纵向(如图3中箭号A-A所指的方向)相对该本体14进行往复移动。由于该马达18、该螺杆20及该滑座16并非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所在,于此不予详述。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制该致动器12为电动缸,且不限制该线材固定结构10的应用范围。

该本体14具有在该纵向分隔的一前端26与一后端28,该本体14的后端28内部设有一编码器30以感测该马达18的转子的旋转位置并向控制系统回馈资讯,再者,该本体14的后端28内部设有至少一控制讯号灯32以显示机构的运作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固定结构10设在该本体14的后端28,用以将该致动器12的线材(例如电源线或传输线,未图示)定位于该本体14上。该线材固定结构10包含一端盖34、一上盖36及一线包覆座38。在本实施例中,该端盖34安装在该本体14后端28的端部且位在该编码器30后侧,该上盖36安装在该本体14后端28的上部且位在该控制讯号灯32的上方(见图2)。

参阅图4至图9,该端盖34包含一顶部40,该顶部40的中央具有一弧状的第一凹部42,该第一凹部42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一结合部44,各结合部44具有一结合孔46。该第一凹部42具有分别与该二结合部44邻接的二上端48,各上端48具有一第一凹槽50。再者,一第一抵靠部52从该第一凹部42的前缘向外延伸且一第一凸缘54从该第一凹部42的后缘向外延伸。

该上盖36包含一上壁56及自该上壁56的后端向下延伸的侧壁58。在本实施例中,该上壁56设有对应在该控制讯号灯32上方的二灯罩60,使得该控制讯号灯32所反应的机构状态灯光能透过该灯罩60显示在该上盖36上,以便人员能容易掌握该致动器12在作动时可能发生的问题点而及时处理。该侧壁58与该端盖34的顶部40结合,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壁58的底端具有一弧状的第二凹部62,该第二凹部62与该端盖34的第一凹部42相对,且二者的内部构成一大致呈圆状的穿孔64(见图6)。该第二凹部62具有与该第一凹部42的二上端48对应的二下端66,各下端66具有一第二凹槽68,该第二凹槽68与该第一凹部42的第一凹槽50大致上相对(见图6)。再者,一第二凸缘70从该第二凹部62的后缘向外延伸且与该端盖34的第一凸缘54大致上相对,且二者的内部构成一大致呈椭圆状的孔道72(见图4)。一第二抵靠部74自该上壁56的后端向下延伸且位在该侧壁58内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抵靠部74与该侧壁58分隔一特定距离且与该第一抵靠部52的前端大致上相对(见图8)。二连接部76自该上壁56的后端两侧向下延伸且位在该第二抵靠部74与该侧壁58之间,各连接部76的底端具有一钩部78。当该上盖36的侧壁58与该端盖34的顶部40结合时(见图9),该二连接部76的钩部78分别结合在该二结合部44的结合孔46中,使得该上盖36与该端盖34牢固结合。

该线包覆座38包含一圆筒状的尾段80、一具有颈缩部82的头段84以及位在该尾段80与头段84之间的支撑部86,该支撑部86的外径较该颈缩部82大且组装在该第一与第二凸缘54、70所组成的孔道72内,该颈缩部82组装在该第一与第二凹部42、62所构成的穿孔64内,该颈缩部82上具有至少一凸点88,在本实施例中,该颈缩部82上具有相对的二凸点88,该二凸点88位在该第一与第二凹槽50、68内(见图7)。再者,该颈缩部82的前缘具有一外径较该颈缩部82大的承靠面90,该承靠面90与该第一与第二抵靠部52、74相抵靠(见图8)。该尾端80包覆线材(未图示)且尾端80具有一出线口92。

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固定结构10在组装上,系先利用例如螺丝的连接件94将该端盖34的底部96固定在本体14上(见图1);再将该线包覆座38组装在该端盖34上,使得该线包覆座38的支撑部86位在该第一凸缘54上,该颈缩部82位在该第一凹部42上且该颈缩部82的二凸点88对应在该第一凹槽50内;接着,将该上盖36组装在该线包覆座38上,使得该第二凸缘70位在该线包覆座38上,该第二凹部62位在该颈缩部82上且该第二凹槽68对应在该二凸点88上,并使该上盖36的钩部78分别结合在该端盖34的结合孔46中。当该上盖36与该端盖34牢固结合后,该线包覆座38的承靠面90会抵靠在该第一与第二抵靠部52、74上(见图8),以防止该线包覆座38因为外力的拉扯而从该本体14上脱落,此外,该颈缩部82的凸点88结合在该第一与第二凹槽50、68内,可限制该线包覆座38相对该本体14旋转,以防止该线包覆座38因为外力作用而产生松动。

前述是就本实用新型一特定实施例做描述,而依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特征将可做多种变化或修改是可了解的。故对于熟悉此项技艺人士可作的明显替换与修改,仍将并入于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