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及具有其的智能电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2504发布日期:2019-01-04 23:3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及具有其的智能电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及具有其的智能电泵。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智能电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底盒、上盖和线路板,上盖盖在底盒上形成容纳空间,线路板安装在该容纳空间内。线路板上设有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

目前的智能电泵的变频器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缺陷。

第一: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在工作时的发热量很大,废热通常是通过底盒及设置在底盒底部的散热结构传递出去的,但是,由于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与底盒并无直接接触,无法及时、快速地将热量传至到底盒及散热结构,热量积聚在变频器内部,容易导致变频器内部温升过快、长时间高温,进而导致线路板控制部分的灵敏度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第二: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通常都设置在线路板的底面,而线路板的底面还设有电容,由于电容的体积较大,尤其是竖向高度较高,为了给电容预留安装空间,底盒的底壁与发热模块的距离就会拉长,更加不利于发热模块(以下将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统称为发热模块)及时地将热量传递给底盒和散热结构;而且,由于底盒的外底壁上还设有散热结构,变频器的整体高度就更高,体积过大,结构臃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其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都能够及时地传递至底盒及散热结构,有效避免变频器内部温升过快、长时间高温的问题,保证线路板正常工作;而且,在合理放置电容的前提下,精简变频器结构,使之结构简单,体积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其中,它包括底盒、上盖和线路板,上盖盖在底盒上形成封闭的容纳空间,线路板水平横置在容纳空间内,线路板的底面设有IPM模块、整流桥模块和电容;

所述底盒的底壁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IPM模块与第一区域位置对应,所述整流桥模块和电容与第二区域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区域的内壁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台,IPM模块与第一支撑台的顶面贴合,第一区域的外壁设有第一散热片组;

所述第二区域设有与电容位置对应的向下拱起的容纳腔,电容的下部插置在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区域的内壁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支撑台,整流桥模块与第二支撑台的顶面贴合,与第二支撑台对应的第二区域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散热片组。

IPM模块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给第一支撑台,并通过第一支撑台均匀地传递至底盒及第一散热片组。整流桥模块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给第二支撑台,并通过第二支撑台均匀地传递至底盒及第二散热片组。这种针对发热模块设置散热路径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避免热量集中在线路板上、封闭在容纳空间内的问题,散热效率高,使得线路板及各元器件都能够正常工作。

而且,IPM模块和整流桥模块各自具有独立的散热路径,不会相互影响、相互干扰,能够有效地避免两个模块产生的废热叠加的问题,散热效果更好。

其次,越靠近发热模块的区域热量越高,而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都是相对于底盒的内底壁凸起的,也就是说,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都具有侧面,增加了接受热量的面积,能够更加及时地将热量传递至底盒,散热效果更好。

此外,除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以外的底盒的底壁部分与线路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能够有效地避免底盒的底壁接受到热量以后对线路板的二次加热,使线路板的温度不至于过高。

与发热模块贴合的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的顶面面积小,该平面是需要后期精加工的,也就是说后续需要精加工的面积小,加工难度和成本都能够降低。

容纳腔的设置,节省了变频器内部的空间,使得线路板与底盒的底壁距离近,发热模块与底壁的距离也近,支撑台的高度不需要设置得过高,变频器内部结构紧凑。而且,不影响容纳腔的封闭,电容的防水效果好。变频器的外壁实际由第一散热片组、第二散热片组和容纳腔区域共同构成,在容纳腔的外壁上不设置散热结构,使得变频器的整体高度大大地缩减,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小。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包括多块竖向设置的第一散热翅片,相邻的两块第一散热翅片构成第一通风槽;所述第二散热片组包括多块竖向设置的第二散热翅片,相邻的两块第二散热翅片构成第二通风槽;所述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第一通风槽和第二通风槽位于所述风扇组件的吹风区域内,且第一通风槽和第二通风槽的设置方向与风扇组件的吹风方向一致。第一散热片组和第二散热片组共用散热风扇,能够在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避免变频器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第一通风槽和第二通风槽的设置方向与风扇组件的吹风方向一致,能够有效地提高通风槽内的空气流通速度,提升散热效率。

作为再改进,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上靠近风扇组件的一端为起始端,与第二散热片组相邻的第一散热翅片的起始端设有弯曲的导风段,所述导风段自靠近风扇组件的一端往远离风扇组件的一端逐渐向第二散热片组方向弯曲,以将风扇组件的风往第二散热片组引导。风扇组件设置在第一区域内,能够首先保证发热量更大的IPM模块的散热,使第一通风槽内的空气流通速率得到保证;导风段的设置,能够将部分风扇组件吹出的风往第二散热片组方向引导,以增加第二散热片组的散热效率,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作为再改进,所述容纳腔有两个,两个容纳腔分别位于第二散热片组的两端,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容纳腔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部设有进风缺口,进风缺口贯穿多个第二通风槽且开口朝向所述导风段。第二散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容纳腔的外侧壁相连,提高了第二散热翅片的结构强度;自导风段引导过来的风,能够自进风缺口往第二散热片组内流动,流到各个第二通风槽内,进行热交换之后,再从进风缺口吹出,以将第二散热翅片上的热量带走。

作为再改进,所述进风缺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通风槽垂直,开口方向所在的直线为L;所述进风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包括靠近风扇组件的进风斜面和远离风扇组件的出风斜面,所述进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为α,出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为β,α<β。自导风段引导过来的风,能够自进风缺口的进风斜面进入,在与散热翅片完成热交换以后,自出风斜面排出;进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α相对较小,使得进风速率大,冷风能够快速地冲入到多个第二通风槽内,与散热翅片进行充分接触和热交换,而出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β相对较大,使得完成热交换之后的热风,能够顺畅地排出第二散热片组,避免进风缺口内产生涡流。

作为再改进,所述进风缺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呈“V”形,其顶面自靠近第一散热片组的一端往远离第一散热片组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该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γ。自导风段引导过来的风,通过进风缺口进入第二散热片组的风,其中部分能够顺着γ角度向外排出,实现第二散热片组的多角度出风,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作为优选, 20°≤γ≤40°。倾斜角度适中,既能保证散热效率,又能避免第二散热片组加工难度过高。若γ<20°,倾斜角度过小,完成热交换后的热风顺着γ角度排出第二散热片组的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增加了第二散热片组的加工难度;若γ>40°,部分第二通风槽由于深度过深,可能无法接收到风扇组件吹来的风,散热效率无法得到保证。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底面、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外底壁齐平。变频器的整体外形统一、规整,加工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容纳腔、第一散热片组、第二散热片组和所述底盒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底盒通常为铝件,铝压铸的加工工艺难度低,加工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电泵,包括电泵泵体,其中,所述智能电泵还包括上述的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固定在电泵泵体上。智能电泵由于具有上述的变频器,因此具有上述全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盒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盒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进风缺口在水平面上投影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盒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盒的剖视图;

图中所示:1、底盒;11、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2、上盖;3、线路板;4、电容;5、第一支撑台;6、容纳腔;7、第二支撑台;8、第一散热翅片;81、第一通风槽;82、导风段;9、第二散热翅片;91、第二通风槽;92、进风缺口;10、风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变频器,包括底盒1、上盖2和线路板3,上盖2盖在底盒1上形成封闭的容纳空间,线路板3水平横置在容纳空间内。线路板3的底面设有IPM模块、整流桥模块和电容4,其中IPM模块、整流桥模块未在图中示出。

所述底盒1的底壁分为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所述IPM模块与第一区域11位置对应,所述整流桥模块和电容4与第二区域12位置对应。

结合图1、图2,所述第一区域11的内壁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支撑台5,IPM模块与第一支撑台5的顶面贴合,第一区域11的外壁设有第一散热片组。

所述第二区域12设有与电容4位置对应的向下拱起的容纳腔6,电容4的下部插置在容纳腔6内,所述第二区域12的内壁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二支撑台7,整流桥模块与第二支撑台7的顶面贴合,与第二支撑台7对应的第二区域1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散热片组。

所述第一散热片组包括多块竖向设置的第一散热翅片8,相邻的两块第一散热翅片8构成第一通风槽81;所述第二散热片组包括多块竖向设置的第二散热翅片9,相邻的两块第二散热翅片9构成第二通风槽91;所述变频器包括风扇组件10,第一通风槽81和第二通风槽91位于所述风扇组件10的吹风区域内,且第一通风槽81和第二通风槽91的设置方向与风扇组件10的吹风方向一致。

如图3所示,所述风扇组件10设置在第一区域11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8上靠近风扇组件10的一端为起始端,与第二散热片组相邻的第一散热翅片8的起始端设有弯曲的导风段82,所述导风段82自靠近风扇组件10的一端往远离风扇组件10的一端逐渐向第二散热片组方向弯曲,以将风扇组件10的风往第二散热片组引导。

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容纳腔6有两个,两个容纳腔6分别位于第二散热片组的两端,所述第二散热翅片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容纳腔6的外侧壁相连;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部设有进风缺口92,进风缺口92贯穿多个第二通风槽91且开口朝向所述导风段82。

所述进风缺口92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通风槽91垂直,开口方向所在的直线为L;所述进风缺口9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V形”,包括靠近风扇组件10的进风斜面和远离风扇组件10的出风斜面,所述进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为α,出风斜面与直线L构成的夹角为β,α<β。

如图5、图6所示,所述进风缺口9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呈“V”形,其顶面自靠近第一散热片组的一端往远离第一散热片组的一端逐渐向下倾斜,该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γ。优选的,20°≤γ≤40°。

所述第一散热片组的底面、所述第二散热片组的底面与所述容纳腔6的外底壁齐平。

所述第一支撑台5、第二支撑台7、容纳腔6、第一散热片组、第二散热片组和所述底盒1为一体压铸成型结构。

实施例二

一种智能电泵,包括电泵泵体和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固定在电泵泵体上。所述的变频器可以是实施例一的变频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