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转子交流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9014发布日期:2019-01-25 17:2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转子交流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转子交流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一般分为内转子电机与外转子电机。

在风机的制造过程中常使用外转子电机作为动力元件,外转子电机与内转子电机相比,它具有低噪声、效率高、噪声低、重量轻、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等特点。

现有技术中,外转子电机一般包括壳体、定子、端盖以及转子组件,定子固定于壳体内,转子组件设置于定子的外周并可相对于定子转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定子上一般需要连接的若干根供电线,从而在安装端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端盖将供电线压住甚至压坏的情况发生,因此不方便装配。

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一篇公告号为CN20122646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外转子电机,包括电机绕组、与电机绕组配合的绝缘板及电机端盖;它的特点是:在电机绕组上设有接线板,在接线板上设有电机绕组的铜线可穿过的穿线孔及接线用的敷铜。

该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为;不需涤纶线就能将电机绕组的铜线寻出,电机绕组表面平整,降低了整个电机的总高度,生产效率高、返修容易;绝缘漆可以有效的附着在电机绕组的表面,绝缘性好。

在实际装配过程中,电线绕组的铜线需要从端部穿过接线孔才能将接线板安装,而对于铜线保留较长情况下,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才能将铜线穿过接线板,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安装不便,从而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因此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转子交流电机,该外转子交流电机通过改进接线板的结构,使得电机内的供电线更易于布置,具有方便装配、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外转子交流电机,包括定子绕组、与定子绕组配合的绝缘板及电机端盖,所述定子绕组上设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设置有多个出线孔,多个所述出线孔绕所述接线板的周沿设置,所述接线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出线孔连通的连接缺口,每一所述出线孔对应一所述连接缺口,所述连接缺口贯穿所述接线板的外周侧壁。

通过这样设置,组装电机时,将接线板套于绝缘板上,定子绕组上的供电线可从侧面直接从每一出线孔对应设置的连接缺口卡接于出线孔中,从而减少了需要找到供电线的端头才能穿过出线孔的麻烦,从而缩短了供电线与接线板的装配时间,方便安装,提高装配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出线孔包括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孔。

通过这样设置,布置不同直径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从而可满足不同线径的供电线的装配,提高接线板的适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径是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径的1~2倍。

通过这样设置,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的比例适当,适用一定范围内线径变化的供电线与接线板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与该第一连接孔的直径之比为1:3~1:2,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与该第二连接孔的直径之比为1:1~0.8:1。

通过这样设置,第一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与该第一连接孔直径之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与该第二连接孔的直径之比的设置适当,当供电线通过连接缺口卡接于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后,减少供电线从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脱出的情况发生,提高供电线与接线板装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一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与第二连接孔的连接缺口宽度适当,有利于供电线与接线板分离,方便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缺口的两侧壁与所述接线板边沿的连接处均设置倒圆角。

通过这样设置,在将供电线卡接于出线孔过程中,减少尖锐边角处对供电线造成损伤,减少因供电线损伤而造成短路的安全隐患;另外,手工装配时,减少工人的手指在尖锐边角处刮伤。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缺口的两侧壁均做抛光处理。

通过这样设置,减少连接缺口两侧壁的表面摩擦力,从而减小供电线在经过连接缺口时的外表面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缺口的两侧壁的表层均设置有蜡层。

通过这样设置,通过设置蜡层,减少连接缺口两侧壁的表面摩擦力,达到减小供电线在经过连接缺口时的外表面损伤的目的,并且加工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缺口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朝该连接缺口中心设置的弧形光滑凸起。

通过这样设置,弧形光滑凸起减小供电线与连接缺口两侧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少连接缺口两侧壁对供电线的摩擦力,减少供电线在经过连接缺口时的摩擦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光滑凸起设置于一U形薄片上,所述U形薄片与接线板卡接配合。

通过这样设置,生产过程中,将弧形光滑凸起形成于U形薄片上,再与接线板卡接装配,从而降低接线板的加工难度,方便生产。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板为环氧玻璃布覆铜板。

通过这样设置,环氧玻璃布覆铜板易取得、强度较高且便于在接线板与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便于后续的改进设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于接线板上与出线孔连通的连接缺口,便于将定子绕组上的供电线与接线板装配,从而达到在减小电机端盖安装对供电线压伤的前提下,方便电机的装配,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机的生产效率。

2、通过设置于接线板上不同孔径大小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提高接线板适应不同线径大小的供电线的安装,提高接线板的适应性,从而有利于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3、通过设置在连接缺口的两侧壁进行抛光处理或设置蜡层或设置弧形光滑凸起,减少供电线在经过连接缺口时的外表面损伤,从而尽可能降低因供电线的外表面损伤而引起短路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去掉电机端盖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接线板的背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连接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连接缺口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1、转子;2、定子绕组;3、绝缘板;31、限位凸起;4、电机端盖;5、接线板;51、通孔;52、凹孔;53、出线孔;531、第一连接孔;5311、覆铜通道;532、第二连接孔;54、连接缺口;55、观测缺口;6、弧形光滑凸起;7、U形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外转子1交流电机,包括转子1、定子绕组2、与定子绕组2配合的绝缘板3及电机端盖4,转子1转动套于定子绕组2外,定子绕组2上连接有用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供电线(图中未示出),定子绕组2上还设有接线板5。

参考图2以及图3,接线板5为圆形的板件,接线板5上开设有观测缺口55,观测缺口55的面积占接线板5总面积的18%~20%,接线板5组装后,可直接通过观测缺口55观察定子绕组2的状态,方便检修。

参考图2以及图3,接线板5的中心开设有通孔51,绝缘板3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1,接线板5上还开设有与限位凸起31适配的凹孔52,安装时,凹孔52与限位凸起31限制接线板5发生轴向转动。

参考图3,接线板5上开设有多个出线孔53,多个出线孔53沿接线板5的厚度方向贯穿接线板5,多个出线孔53沿接线板5的边沿间隔设置,出线孔53的中心到接线板5外沿的距离为5~8mm。

参考图3,接线板5上还开设有与出线孔53连通的连接缺口54,每一出线孔53均对应设置一连接缺口54,连接缺口54贯穿接线板5的外沿。

参考图3,出线孔53包括第一连接孔531与第二连接孔532,第一连接孔531的孔径小于第二连接孔532,第二连接孔532的直径为第一连接孔531的直径的1~2倍,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531设置6个,6个第一连接孔531绕接线板5的中心间隔均匀设置,从而将卡接于第一连接孔531中供电线进行分散布置,第二连接孔532设置2个且2个第二连接孔532关于接线板5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孔532的接线板5的直径为126mm,第一连接孔531的直径为6mm,第二连接孔532的直径为10mm。

参考图3,第一连接孔531的连接缺口54宽度与该第一连接孔531的直径之比为1:3~1:2,第二连接孔532的连接缺口54宽度与该第二连接孔532的直径之比为1:1~0.8:1,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连接孔531的连接缺口54宽度均设置为2mm,第二连接孔532的连接缺口54宽度为10mm。从而第一连接孔531适用于线径为2mm~6mm的供电线的安装,第二连接孔532适用于线径为6mm~10mm的供电线的安装。

参考图2以及图3,接线板5的正面上设置有若干覆铜通道5311,每一第一连接孔531对应设置一覆铜通道5311,覆铜通道5311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接孔531连通。

参考图3,连接缺口54的两侧壁与接线板5的外沿的连接边角处设置倒圆角,本实施例中,连接缺口54的两侧壁均做抛光处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外转子1交流电机,基于实施例一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连接缺口54两侧壁的表层均设置有蜡层,蜡层的设置厚度为0.1mm~0.2mm。

实施例三:

参考图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外转子1交流电机,基于实施例一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连接缺口54的两侧壁均设置有弧形光滑凸起6,两侧的弧形光滑凸起6相向设置并向连接缺口54的中心延伸,弧形光滑凸起6的高度为0.1~0.2mm,本实施例中,弧形光滑凸起6与接线板5一体形成。

实施例四:

参考图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外转子1交流电机,基于实施例三并与实施例三的区别之处在于,弧形光滑凸起6设置于一U形薄片7上,U形薄片7与连接板卡接配合,从而接线板5与U形薄片7可分开加工后再进行组装,从而降低弧形光滑凸起6的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装配过程类似,具体的装配过程为:

装配时,将定子绕组2上的供电线从侧面通过连接缺口54卡接于接线孔中,再将接线板5与绝缘板3连接,最后装配电机端盖4,从而减少需要找到供电线的端头才能穿过出线孔53,方便接线板5的安装,提高电机生产的效率。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