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9317发布日期:2019-01-25 17:3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光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环保等各方面的优势。但是现有的太阳能利用都存在太单一的缺点,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能攫取单一能源,而一般在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中是会产生大量热能,而这部分浪费的热能又会影响使得整个组件的电压下降,影响整个组件的发电效率,并且在没有阳光或者室温较低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具有较大的环境使用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电效率高,发电量多,能够产生热能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热水的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背面设置有背板,所述固定框正面设置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背板以及固定框配合形成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上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

所述容置腔下部设置有冷热调节流道,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与透明盖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光伏板,所述光伏板与所述冷热调节流道连接,所述光伏板与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上设置有入风口,所述冷热调节流道通过通风管与所述水箱连接;

所述光伏板底面设置有加热装置;

所述水箱内设置有降温管,所述降温管为蛇形弯管,所述降温管的入风端与所述通风管的出风端连接,所述降温管出风端与出风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热调节流道包括进风腔以及与所述入风口连接的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设置在所述进风腔顶部,所述冷却腔内设有有若干出风器,所述进风腔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出风器相通的圆孔,所述进风腔内的风经由出风器输送至冷却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器包括本体、顶板以及滑板,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本体顶部,所述滑板滑设在本体上,所述滑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圆孔相通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设置在顶板上的第一气孔相通;出风驱动部件,所述出风驱动部件与所述滑板连接,所述出风驱动部件带动所述滑板往复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上还设置有第二气孔,所述第二气孔为斜孔,所述第一气孔与第二气孔交错设置在所述顶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驱动部件包括电机、传动杆以及偏心轮,所述传动杆与是电机驱动连接,所述偏心轮套设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滑板一侧与滑套铰接,所述滑套套设在所述偏心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降温管外壁上设置有类似铸铁暖气片的翅片,所述翅片为弯曲结构,所述翅片与所述降温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降温管内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为V型结构,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降温管内的进风方向对向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箱朝向太阳光的一侧设置有太阳能吸热板,所述水箱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设置有遮光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光板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转设有若干叶片,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与遮光驱动部件连接,所述连动杆与叶片驱动连接,所述连动杆控制所述叶片启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按重量分数计,所述导热材料包括如下组分:高导热填料30-80份,金刚石粉10-18份、传热导热助剂5-15份,导热硅胶10-30份,相容剂0-10份,偶联剂0.5-3份,抗滴落剂1-2份。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将光伏发电与光热结合在一起,通过冷热调节流道与水箱连接,将光伏板维持在合适温度(25°左右)进行较高的光电转换,当光伏板温度过高时,冷热调节流道将热量通过降温管传递到水箱上,水箱产生热水的同时,保证对光伏板快速且保持持久降温的效果,有效保障光伏板的使用寿命;当光伏板温度低时,光伏板底面设置的加热线,可对光伏板进行辅助加热,同时使得光伏板的升温曲线稳定可控,使得待加热基板上表面温度更加均匀且恒定;该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可以增加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以及光热与光电的转换性能,增加单位面积上太阳能转换效率,增加太阳能利用效率,发电量增多,还维持了光伏板发电的稳定工作,提高了热电利用效率实现太阳能发电热水同体同步,节省空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热调节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冷热调节流道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框;2、光伏板;21、入风口;22、出风口;23、通风管;24、冷却腔;25、进风腔;26、第一气孔;27、第二气孔;28、出风器;29、导热材料;291、加热线;3、水箱;31、进水口;32、出水口;4、降温管;41、导风板;42、翅片;5、滑板;51、导流孔;52、滑套、53、偏心轮;54、电机;55、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阅图1,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包括固定框1,所述固定框1背面设置有背板,所述固定框1正面设置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背板以及固定框1配合形成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上部设置有水箱3,所述水箱3上设置有进水口31以及出水口32;

所述容置腔下部设置有冷热调节流道,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与透明盖板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光伏板2,所述光伏板2与所述冷热调节流道连接,所述光伏板2与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29,所述冷热调节流道上设置有入风口21,所述冷热调节流道通过通风管23与所述水箱3连接;

所述光伏板2底面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加热线291,所述加热线291呈规律的弯折状,所述加热线291与温控部件电性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与电能存储装置连接。

所述加热线291包括两根平行布置的导体,两根导体之间设置有绝缘套,两根导体外设置有内护套,内护套外设置有一圈屏蔽层,屏蔽层外挤塑有外护套。

光伏板2底面设置的加热线291,可在光伏板2本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辅助加热,同时使得光伏板2的升温曲线稳定可控,使得待加热基板上表面温度更加均匀且恒定,不仅维持了光伏板2的温度恒定,延长了光伏板2的使用寿命,保持了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发电量增多,还维持了光伏板2发电的稳定工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线291比传统地板发热线升至平衡温度快15分钟,恒定温度波动小。加热线291具有整体线径细,导热好,传热速度快的优点。

所述水箱3内设置有降温管4,所述降温管4为蛇形弯管,所述降温管4的入风端与所述通风管23的出风端连接,所述降温管4出风端与出风口22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光伏发电与光热结合在一起,通过冷热调节流道与水箱3连接,将光伏板2维持在合适温度(25°左右)进行较高的光电转换,当光伏板2温度过高时,冷热调节流道将热量通过降温管4传递到水箱3上,水箱3产生热水的同时,保证对光伏板2快速且保持持久降温的效果,有效保障光伏板2的使用寿命;当光伏板2温度低时,光伏板2底面设置的加热线291,可对光伏板2进行辅助加热,同时使得光伏板2的升温曲线稳定可控,使得待加热基板上表面温度更加均匀且恒定;该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可以增加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以及光热与光电的转换性能,增加单位面积上太阳能转换效率,增加太阳能利用效率,发电量增多,还维持了光伏板2发电的稳定工作,提高了热电利用效率实现太阳能发电热水同体同步,节省空间资源。

参阅图2,图3,所述冷热调节流道包括进风腔25以及与所述入风口21连接的冷却腔24,所述冷却腔24设置在所述进风腔25顶部,所述冷却腔24内设有有若干出风器28,所述进风腔25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出风器28相通的圆孔,所述进风腔25内的风经由出风器28输送至冷却腔24内。

从入风口21进入的风被集中在进风腔25内,进风集中经过圆孔进入冷却腔24内,使得冷却腔24内的高压气流更加集中且压力更大,进风腔25的气流流入冷却腔24内气流会进一步加速、加压。使得出风器28出风效果更好。

所述出风器28包括本体、顶板以及滑板5,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本体顶部,所述滑板5滑设在本体上,所述滑板5上设置有与所述圆孔相通的导流孔51,所述导流孔51与设置在顶板上的第一气孔26相通;出风驱动部件,所述出风驱动部件与所述滑板5连接,所述出风驱动部件带动所述滑板5往复运动。

通过出风驱动部件代送所述滑板5往复运动,可使得出风器28进行间歇性吹气,有效提高冷却腔24的热量流动性,同时可快速将光伏板2产生的热量输送至水箱3内冷却。

当光伏板2温度降低至最佳温度时(即25°),出风器28对光伏板2继续进行间歇性吹气,可使得光伏板2温度维持在最佳温度进行光电转化,极大地减小了光伏板2的温度波动。

所述顶板上还设置有第二气孔27,所述第二气孔27为斜孔,所述第一气孔26与第二气孔27交错设置在所述顶板上。

第二气孔27为斜孔出风时,可使得风在冷却腔24内形成涡流,加快对光伏板2传导热量的导出至水箱3中,进一步提高光伏板2上多余热量的转换。

所述出风驱动部件包括电机54、传动杆55以及偏心轮53,所述传动杆55与是电机54驱动连接,所述偏心轮53套设在所述传动杆55上,所述滑板5一侧与滑套52铰接,所述滑套52套设在所述偏心轮53上。

参阅图4,所述降温管4外壁上设置有类似铸铁暖气片的翅片42,所述翅片42为弯曲结构,所述翅片42与所述降温管4为一体成型结构。

弯曲结构的翅片42能够在原有体积上增加散热面积,使得水箱3的热量吸收效率更高,与传统直齿散热结构相比,增加了单位体积的散热效果,提高解热能力和效率,增强解热效果。

所述降温管4内设置有导风板41,所述导风板41为V型结构,所述导风板41上设置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与所述降温管4内的进风方向对向设置。

导风部与所述降温管4内的进风方向对向设置,不仅可使得冷却腔24内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水箱3中,还可以使得带有光伏板2热量的风在冷却管内形成涡流,加快冷却管的散热效果。

所述水箱3朝向太阳光的一侧设置有太阳能吸热板,所述水箱3与所述透明盖板之间设置有遮光板。

所述遮光板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转设有若干叶片,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与遮光驱动部件连接,所述连动杆与叶片驱动连接,所述连动杆控制所述叶片启闭。

通过遮光板可减少水箱3的光热转换,使得水箱3内的水保持较低温度对光伏板2进行快速降温,当光伏板2温度过低时,水箱3吸收太阳能产生热水,热水对降温管4内的空气进行预热产生热风,热风经由出风口22通过风机将热风吹入冷却腔24内,对光伏板2进行温度补偿,使得光伏板2温度快速提升至25°,使其维持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实施例1

按重量分数计,所述导热材料29包括如下组分:高导热填料30份,金刚石粉10份、传热导热助剂5份,导热硅胶30份,相容剂2份,偶联剂0.5份,抗滴落剂1份。

实施例2

按重量分数计,所述导热材料29包括如下组分:高导热填料80份,金刚石粉10份、传热导热助剂5份,导热硅胶10份,相容剂7份,偶联剂3份,抗滴落剂2份。

实施例3

按重量分数计,所述导热材料29包括如下组分:高导热填料60份,金刚石粉15份、传热导热助剂10份,导热硅胶20份,相容剂5份,偶联剂2份,抗滴落剂1.5份。

导热材料29具有质地轻、导热效果好的特点,并且在长时间的高温和部分裸露暴晒情况下,导热材料29可将光伏板2上的温度可快速传导至冷热调节流道上,防止高温对冷热调节流道产生影响,防止发生鼓起,导致冷热调节流道将光伏板2损坏,提高冷热调节流道以及光伏板2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入风口21设置有用于降低光伏板2温度的风机,所述出风口22通过管路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风机上设置有冷风组件,可使得风机吹出冷风

所述温控部件还与水箱3、光伏板2、冷风组件、风机电性连接,所述电能存储装置用于储存所述光伏板2产生的电能,且所述电能存储装置为加热线291、冷风组件、风机、电机54以及遮光驱动部件进行供电。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