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8673发布日期:2019-02-15 20:2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流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整流设备。



背景技术:

变流器作为一种将电源系统的电压、频率、相数和其他电量或特性发生变化的电器设备,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制造行业等,例如船舶运输行业和电镀生产行业,由于变流器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变流器中的散热装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变流器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散热装置设于主体外侧,由于变流器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外露的散热装置容易被氧化腐蚀,损害变流器的寿命,不利于人们使用,第二种是将散热装置设于主体内,中国专利申请“CN107370398A”公开了一种将散热装置设于主体内部的变流器,但其散热风道单一,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不能很好地带走逆变整流模块的热量,散热效果有待提高,因此研发一种散热装置散热效果理想的整流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整流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整流设备,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逆变整流模块和散热装置,所述逆变整流模块连接散热装置的一侧,其包括安装架、散热器和风机,所述散热器设于安装架的下侧,其间隔设有多个纵向设置的散热片,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形成纵向延伸的第一风道,所述安装架设有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一端贯穿安装架的侧部形成出风口,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连通第一风道的进风口,所述风机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流经第一风道后进入第二风道并排出壳体以带走热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流设备将散热装置整合在壳体内部,从而使其结构更紧凑、设计更合理,降低了散热器被氧化腐蚀的风险,另外,散热装置的散热风道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组合而成,延长了空气流动的路径,增大了空气在逆变整流模块上流动的总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与现有单一的散热风道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散热效果更明显,带走的热量更多,有效地保护逆变整流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纵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以及横向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一侧的第二安装部,第二风道形成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所述散热器与第二安装部的下侧连接,所述安装架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设于第一安装部的侧部,所述风机设于第二风道位于出风口一侧的腔体内,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出风口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连通第二风道的进风结构,出风口设于第一安装部的侧部有利于空气的排出,使热量从整流设备底部进入、从其侧部排出,热量排出后会向上散去而不会积累在整流设备的底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盖体的设置可防止异物进入散热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对应所述风机设有向其中部延伸的第一挡壁,所述盖体对应所述风机设有向第二风道延伸的抵压结构,所述抵压结构向内侧推顶风机使风机抵压在盖体和第一挡壁之间,风机的安装式方便快捷,安装稳固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通过卡接结构与第一安装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于出风口外周的多个卡扣,以及对应所述卡扣设于盖体上的卡槽,所述卡扣与卡槽可拆卸连接以实现盖体的可拆卸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贯穿第二安装部的下侧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对应散热器的上侧设有向其中部延伸的第二挡壁,所述散热器的上侧抵靠在第二挡壁的下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设于第一安装部的上侧形成“┏”形结构,所述散热器通过连接结构分别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部靠近第二安装部一侧、以及设于第二安装部下侧的凸沿,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凸沿连接,“┏”形结构以及散热器的安装方式使散热装置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远离第一安装部的一端设有向下侧延伸的侧挡,所述散热器嵌套在第一安装部的侧部、所述侧挡以及凸沿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位于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之间的位置设有衔接两者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包括竖向设置在第二安装部靠近第一安装部一侧的导引面,所述导引面沿第二风道空气流动的方向朝第一安装部侧部倾斜,空气通过导引面由第二安装部流向第一安装部的侧部。所述导流部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能有效地将第一风道内的空气引导至第二风道的中部,使空气均匀地通过风机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散热装置和逆变整流模块安装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侧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出风口的一端与安装口配合,所述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散热器的侧部分别与第二侧板连接,所述外壳盖设在底板上侧并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进风口设于底板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整流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整流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整流设备的分解图

图4为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机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整流设备,包括壳体1、逆变整流模块2和散热装置3,所述壳体1包括外壳11和底板12,所述散热装置3和逆变整流模块2安装在底板12上,所述底板12上侧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所述逆变整流模块2连接散热装置3的一侧。

参见图4和图5,所述散热装置3包括安装架31、散热器32和风机33,所述安装架31包括纵向设置的第一安装部311、以及横向设置在第一安装部311一侧的第二安装部312,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部312设于第一安装部311的上侧形成“┏”形结构,所述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为中空结构。所述散热器32设于第二安装部312的下侧,其通过连接结构分别与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于第一安装部311靠近第二安装部312一侧、以及设于第二安装部312下侧的凸沿313,所述散热器32与所述凸沿313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部312位于远离第一安装部311的一端设有向下侧延伸的侧挡314,所述散热器32嵌套在第一安装部311侧部、凸沿313以及所述侧挡314之间的位置,所述安装架31“┏”形结构的设置方式使散热器32安装结构更紧凑,使散热装置3体积更小,凸沿313和侧挡314的设置方式使散热器32连接更方便。

参见图3和图4,所述第一侧板121对应第一安装部311的外端设有安装口121a,所述第一安装部311的外端安装在安装口121a中,所述第一安装部311、第二安装部312、散热器32的侧部分别与第二侧板122连接,所述外壳11盖设在底板12上侧并与所述第二侧板122连,优选的,所述外壳11、第一安装部311、第二安装部312、散热器32和第二侧板12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安装架31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侧板122与其配合形成侧部密闭的空间,上述散热装置3的设置方式安装稳固、结构紧凑。

参见图1、图3至图5,所述散热器32侧部间隔设有多个纵向设置的散热片321,相邻两个散热片321之间形成纵向延伸的第一风道41,所述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的内腔形成有第二风道42,所述第一风道41连通第二风道42,所述底板12设有连通壳体1外侧和第一风道41的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42的一端横向向第一安装部311的外端延伸形成贯穿安装架31侧部的出风口401,所述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组合形成散热风道。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42贯穿第二安装部312的下侧形成连通第一风道41的开口402,所述开口402对应散热器32的上侧设有向其中部延伸的第二挡壁315,所述散热器32的上侧抵靠在第二挡壁315的下侧,所述风机33设于第二风道42位于出风口401一侧的腔体内,即设于第一安装部311的内腔中,所述第一安装部311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出风口401的盖体34,所述盖体34上设有连通第二风道42的进风结构341,所述风机33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流经第一风道41后进入第二风道42并通过出风口401排出壳体以带走热量。

参见图4和图5,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风道42位于第一安装部311和第二安装部312之间的位置设有衔接第一安装部311内腔和第二安装部312内腔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包括竖向设置在第二安装部312靠近第一安装部311一侧的导引面316,所述导引面316沿第二风道42空气流动的方向朝第一安装部311侧部倾斜,空气通过导引面316由第二安装部312流向第一安装部311的侧部,所述导流部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能有效地驱使第二安装部312内腔中的空气向第一安装部311内腔的侧部流动,从而使空气均匀地流向风机34,使其排出更均匀,提高散热效果。

参见图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风道42的内壁对应所述风机33设有向其中部延伸的第一挡壁421,所述盖体34对应所述风机33设有向第二风道42延伸的抵压结构342,所述抵压结构342向内侧推顶风机33使风机33抵压在盖体34和第一挡壁421之间从而实现安装固定,所述风机33安装拆卸方便快捷,有利于装配以及日常的维护。

参见图1和图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盖体34通过卡接结构与第一安装部311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设于出风口401外周的多个卡扣51,以及对应所述卡扣51设于盖体34上的卡槽52,所述卡扣51与卡槽52可拆卸连接以实现盖体34的可拆卸安装,所述卡接结构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便于风机33的装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流设备将散热装置3整合在壳体1内部,从而使其结构更紧凑、设计更合理,降低了散热器32被氧化腐蚀的风险,另外,散热装置3的散热风道由第一风道41和第二风道42组合而成,延长了空气流动的路径,增大了空气在逆变整流模块2上流动的总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与现有单一的散热风道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散热效果更明显,带走的热量更多,有效地保护逆变整流模块2。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