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6865发布日期:2019-04-24 00: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音频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尤其涉及一种音频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真无线耳机尺寸很小,需要通过Pogo Pin(顶针方式)进行接触式充电,同时结构上一般设置有产生磁力的磁铁用于固定充电,如此会占据很大空间,并且经常出现接触不良,影响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充电时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音频设备,包括耳机和充电器,耳机用于播放音频信号,耳机两两成对设置,每一耳机均具有一充电电池和一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对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接收线圈;充电器包括充电壳体、蓄电池、耳机充电组件、蓄电接收线圈以及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第一隔磁件,充电壳体开设有两分别用于收纳一耳机的容置仓,两容置仓均呈开口腔结构,且开口朝上设置,蓄电池安装于充电壳体上,耳机充电组件包括两个发射线圈,两发射线圈均与蓄电池电连接以从蓄电池获取电能,两发射线圈分别用于向一接收线圈发射电磁信号以供充电电池充电,蓄电接收线圈与蓄电池电连接,并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向蓄电池输出电能,第一隔磁件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蓄电接收线圈之间。

进一步地,蓄电接收线圈具有接收电磁信号的第一状态和发射电磁信号的第二状态,充电器还包括与蓄电接收线圈信号连接且用于控制蓄电接收线圈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控制器,其中,蓄电接收线圈处于第一状态时,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向蓄电池输出电能,蓄电接收线圈处于第二状态时,蓄电接收线圈向外发射电磁信号以将蓄电池的电能向外输出。

进一步地,充电器还包括与蓄电池信号连接并向外发射电磁信号以将蓄电池的电能向外传输的外射线圈。

进一步地,充电器还包括一于充电壳体顶部与充电壳体盖合装配以对容置仓密封的盖体,外射线圈设置于盖体内,蓄电接收线圈设置于充电壳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充电器还包括一于充电壳体顶部与充电壳体盖合装配以对容置仓密封的盖体,蓄电接收线圈设置于盖体内,外射线圈设置于充电壳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充电器还包括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第二隔磁件,第二隔磁件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外射线圈之间。

进一步地,两发射线圈的侧面均上下设置,且相互间隔设置,充电器还包括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的第三隔磁件,第三隔磁件隔设于两发射线圈之间的。

进一步地,两发射线圈横向并排设置,充电壳体还包括用于分隔两容置仓的隔板,隔板隔设于两发射线圈之间。

进一步地,每一耳机均包括形成有安装腔的耳机壳体,充电接收线圈和充电电池均安装于安装腔内,充电电池固定于耳机壳体上且与充电接收线圈电性连接,充电接收线圈接收来自一发射线圈的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充电接收线圈将电信号传输至充电电池以充电。

进一步地,耳机还包括用于无线通信的蓝牙模块和安装于安装腔内且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的隔磁片,蓝牙模块安装于安装腔内且与充电电池电性连接,隔磁片隔设于蓝牙模块与充电接收线圈之间。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充电电池充电时,蓄电电池向耳机充电组件中的两发射线圈输送电能,两发射线圈将接收到的电信号后将该电信号转化为电磁信号并各自向与之匹配的一充电接收线圈发射,从而使得成对设置的两耳机能够同时完成无线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充电接收线圈无需与发射线圈进行物理接触,可以避免耳机充电时的接触不良,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充电器还包括蓄电接收线圈,蓄电接收线圈与蓄电池电连接,当蓄电池需要充电时,蓄电接收线圈可接收外部的电磁信号并将该外部的电磁信号转化为电能,进一步地,蓄电接收线圈将该电能输送至蓄电池以供蓄电池充电,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器可接收外部的电磁信号实现无线充电,进而可以提高充电器自身充电的便捷性;一个发射线圈与一个耳机形成第一无线充电链路,一个发射线圈与另一耳机形成第二无线充电链路,蓄电接收线圈与外部的电磁信号的信号源形成第三无线充电链路,充电器还包括第一隔磁件,第一隔磁件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蓄电接收线圈之间,可以避免第三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对第一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造成干扰,同时还可以避免第三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对第二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造成干扰,可以增加充电器充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1至图3中所建立的XY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音频装置,包括耳机和充电器。

耳机用于播放音频信号,耳机两两成对设置,每一耳机均具有一充电电池22和一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对充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的充电接收线圈21。

充电器包括充电壳体11、蓄电池、耳机充电组件、蓄电接收线圈13和第一隔磁件15,充电壳体11开设有两分别用于收纳一耳机的容置仓(图未标号),两容置仓均呈开口腔结构,且开口朝上设置;蓄电池安装于充电壳体11上;耳机充电组件包括两个发射线圈12,两发射线圈12均与蓄电池电连接以从蓄电池获取电能,两发射线圈12分别用于向一充电接收线圈21发射电磁信号以供充电电池22充电;蓄电接收线圈13与蓄电池电连接,并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向蓄电池输出电能;第一隔磁件15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蓄电接收线圈13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充电电池充电时,蓄电电池向耳机充电组件中的两发射线圈12输送电能,两发射线圈12将接收到的电信号后将该电信号转化为电磁信号并各自向与之匹配的一充电接收线圈21发射,从而使得成对设置的两耳机能够同时完成无线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充电接收线圈21无需与发射线圈12进行物理接触,可以避免耳机充电时的接触不良,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该实施例中,充电器还包括蓄电接收线圈13,蓄电接收线圈13与蓄电池电连接,当蓄电池需要充电时,蓄电接收线圈13可接收外部的电磁信号并将该外部的电磁信号转化为电能,进一步地,蓄电接收线圈13将该电能输送至蓄电池以供蓄电池充电,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器可接收外部的电磁信号实现无线充电,进而可以提高充电器自身充电的便捷性,同时也可以避免需要在充电器上开孔以使蓄电池与电源进行物理接触才可实现充电,从而增加可充电器的密封性,进一步地,可以提高充电器的防尘和防水的性能。

在该实施例中,一个发射线圈12与一个耳机形成第一无线充电链路,一个发射线圈12与另一耳机形成第二无线充电链路,蓄电接收线圈13与外部的电磁信号的信号源形成第三无线充电链路,充电器还包括第一隔磁件15,第一隔磁件15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蓄电接收线圈13之间,可以避免第三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对第一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造成干扰,同时还可以避免第三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对第二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造成干扰,可以增加充电器充电的稳定性。

蓄电接收线圈13具有接收电磁信号的第一状态和发射电磁信号的第二状态,充电器还包括与蓄电接收线圈13信号连接且用于控制蓄电接收线圈13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控制器(图未示),其中,蓄电接收线圈13处于第一状态时,用于接收电磁信号以向蓄电池输出电能,蓄电接收线圈13处于第二状态时,蓄电接收线圈13向外发射电磁信号以将蓄电池的电能向外输出。

在该实施例中,蓄电接收线圈13处于第一状态时,可以接收外界的电磁信号并将接收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一步地蓄电接收线圈13将该电信号输送至蓄电池从而向蓄电池输出电能,控制器与蓄电接收线圈13信号连接,控制器向蓄电接收线圈13发送控制信号,可将蓄电接收线圈13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当蓄电池内存有电量时,蓄电接收线圈13可从蓄电池获取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一步地,蓄电接收线圈13将该电磁信号向外部外射,从而使得充电器可以对其他的(除耳机之外的接收终端)外部接收终端进行无线充电,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当然,当蓄电电池的电量过低时,亦可通过控制器将蓄电接收线圈13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从而使得蓄电接收线圈13可接收外部的电磁信号对蓄电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充电器还包括与蓄电池信号连接并向外发射电磁信号以将蓄电池的电能向外传输的外射线圈14。

在该实施例中,当蓄电池内电量充足时,外射线圈14可从蓄电池获取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一步地,外射线圈14将该电磁信号向外部外射,从而使得充电器可以对其他的(除耳机之外的接收终端)外部接收终端进行无线充电,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充电器还包括一于充电壳体11顶部与充电壳体11盖合装配以对容置仓密封的盖体19,外射线圈14设置于盖体19内,蓄电接收线圈13设置于充电壳体11的底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蓄电接收线圈13设置于盖体19内,外射线圈14设置于充电壳体11的底部。

进一步地,充电器还包括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第二隔磁件16,第二隔磁件16位于耳机充电组件和外射线圈1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发射线圈12在对耳机进行无线充电时,第二隔磁件16可以避免外射线圈14在此过程中造成信号干扰,可提高耳机充电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两发射线圈12的侧面均上下设置,且相互间隔设置,充电器还包括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的第三隔磁件17,第三隔磁件17隔设于两发射线圈12之间。在该实施例中,两发射线圈12的侧面均上下设置,即两发射线圈12竖直排布,可以节约空间,第三隔磁件17可以防止第一无线充电链路与第二无线充电链路的信号相互干扰。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两发射线圈12横向并排设置,充电壳体11还包括用于分隔两容置仓的隔板18,隔板18隔设于两发射线圈12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每一耳机均包括形成有安装腔的耳机壳体,充电接收线圈21和充电电池22均安装于安装腔内,充电电池22固定于耳机壳体上且与充电接收线圈21电性连接,充电接收线圈21接收来自一发射线圈12的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充电接收线圈21将电信号传输至充电电池22以充电。

在该实施例中,充电接收线圈21接收来自一发射线圈12的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充电接收线圈21将电信号传输至充电电池22以充电,从而实现耳机的无线充电,在该充电过程中,接收线圈无需与发射线圈12接触,可以避免接触不良,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耳机还包括用于无线通信的蓝牙模块和安装于安装腔内且用于隔绝电磁信号的隔磁片23,蓝牙模块安装于安装腔内且与充电电池22电性连接,隔磁片23隔设于蓝牙模块与充电接收线圈21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隔磁片23隔设于蓝牙模块与充电接收线圈21之间,可以将充电接收线圈21的电磁信号限制在隔磁板与第三隔磁件17之间,防止充电接收线圈21的电磁信号形成辐射。

进一步地,耳机还包括与蓝牙模块电性连接并用于产生音频信号的受话器24,隔磁片23隔设于受话器24与充电接收线圈21之间。在该实施例中,受话器24接收来自蓝牙模块的数据信号,并将该数据信号转化为向外输送的音频信号。

进一步地,蓝牙模块包括用于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的天线25以及与天线25信号连接用于信号处理的蓝牙芯片26,耳机还包括用于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且与蓝牙芯片26电性连接的麦克风27。

进一步地,耳机壳体具有插入耳道的入耳端以及外露于耳道外的外露端,受话器24靠近入耳端设置,充电接收线圈21靠近外露端设置,麦克风27靠近外露端设置。

进一步地,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与充电电池22信号连接用于检测充电电池22的电量的检测模块(图未示)以及与检测模块信号连接的报警器(图未示)。

在该实施例中,当检测模块检测到充电电池22的电量较低时,检测模块产生一个驱动报警器起到的驱动信号,报警器接收该驱动信号后启动工作,发出光信号或声音信号。

进一步地,耳机还包括连接于蓝牙模块与充电电池22之间用于控制充电电池22的输出信号的电源管理芯片28。在该实施例中,电源管理芯片28通过控制充电电池22的输出信号(例如充电电池22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实现对耳机的功能的切换或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