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6318发布日期:2019-03-19 20:5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架空的电力线路通常需要用到导线接续管将导线与导线进行连接与固定,以往的导线接续管是通过对导线接续管进行压接,从而使得两端的导线能够完成连接,由于之前导线一般采用钢芯铝绞线,因此压接式的接续管适用于钢芯铝绞线。但是由于钢芯铝绞线具有磁损,长期运行线路损耗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目前电网改造工程中已经将部分线路的钢芯铝绞线更换为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尽管碳纤维复合芯具有重量轻、强度大、低线损、驰度小、耐高温、耐腐蚀、与环境亲和等优点,但是碳纤维复合芯为脆性碳纤维复合芯,在径向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易对纤维造成损伤使其断裂,从而降低碳纤维复合芯顺线方向的承载能力,所以应用于钢芯铝绞线的接续管无法适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目前,在电力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包括外套管、套接在外套管两端处的衬套、联结器A和连接在联结器A两端的联结器B,两个联结器B上均连接有用于压接导线的压线装置,两个需要连接的导线分别穿过外套管两端的衬套后由两个压线装置压接固定,然后再通过两个联结器B构成联结器A与压线装置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形成两个导线之间的导电连接,由于这样的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联结器A和联结器B之间连接以及联结器B和压线装置之间的连接过程繁琐,复杂,安装不是很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内设置有联结器、两个衬套和两个压线装置,所述两个压线装置可拆卸连接于联结器的两端,所述两个衬套分别套接于外套管的两端处,所述联结器包括第一联结轴和第二联结轴,所述第一联结轴上设置卡接头,所述卡接头包括卡接柱以及设置在卡接柱端部的倒钩,所述第二联结轴上设置有用于与卡接头旋转卡接配合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一端包括有用于卡接头沿第二联结轴轴向插入的插入端,所述插入端的外轮廓与倒钩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槽的深处设置有能够在卡接头沿转动槽转动后与其倒钩抵触配合以防止卡接头轴向脱出的止退面。

采用上述方案,两端的导线依次穿过衬套、压线装置,通过压线装置将导线进行夹紧固定在外套管内,然后两端的压线装置分别与其对应的第一联结轴和第二联结轴连接,然后通过第一联结轴的卡接头和第二联结轴的转动槽互相卡接使得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联结器,从而将可拆卸连接在联结器两端的压线装置进行联结。设置在第一联结轴上的倒钩可以防止卡接头从转动槽中脱出,通过在第二联结轴的转动槽上设置插入部可以方便卡接头进行定位,实现快速安装。弧形的转动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卡接的稳定性,防止卡接头从转动槽中脱出,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原有产品联结器的数量,只需要通过一个联结器就可以实现将两端的导线进行联结,同时通过旋转卡接的卡接结构能够快速实现第一联结轴和第二联结轴之间的快速联结,给安装带来了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转动槽的另一端轴向延伸有用于卡接头转动至转动槽另一端时与其配合形成周向定位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凸条设置于转动槽靠近其另一端的弧形侧壁上,所述卡接柱上轴向延伸有用于与第一凸条配合周向定位的第二凸条。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转动槽的弧形侧壁上轴向设置有用于卡紧的第一凸条,在卡接柱上与转动槽的弧形侧壁对应的侧壁上轴向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凸条配合卡紧的第二凸条,可以使得卡接头在转动槽卡紧效果更好,防止第一联结轴与第二联结轴的相对转动,进一步避免卡接头从转动槽中脱出,提高卡接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压线装置包括内锥套、外锥套,所述内锥套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复合芯穿过的轴向通孔,所述外锥套轴向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包括有与所述内锥套配合的锥孔部和与联结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内锥套上至少周向均布有两条径向延伸的第一切缝,内锥套上还周向均布有与第一切缝数量相同且径向延伸的第二切缝,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之间呈交错设置,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的两端均分别包括有开口端和封闭端,第一切缝的开口端位于所述内锥套的小头端端部,第一切缝的封闭端靠近内锥套的大头端端部设置,第二切缝的开口端位于所述内锥套的大头端端部,第二切缝的封闭端靠近内锥套的小头端端部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内锥套的轴向通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穿设,再将穿设了碳纤维复合芯的内锥套套入外锥套中的连接通孔中,连接通孔中的锥孔部能够和内锥套之间匹配,连接通孔的的连接部与联结器配合连接,内锥套上设置的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能够使得内锥套在插入到外锥套中的锥孔部时由于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会向内收缩,从而使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受到径向上的力,从而对碳纤维复合芯形成夹紧力,随着内锥套越往锥孔中深入,碳纤维复合芯受到的夹紧力越大,由于内锥套的特性,碳纤维复合芯所受到的夹紧力更加均匀,因此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不易被夹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联结轴的两端均设置有与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的螺纹柱。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联结轴的两端设置与连接部螺纹连接的螺纹柱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切缝和第二切缝均为两条,所述两条第一切缝形成的第一切面与所述两条第二切缝形成的第二切面互相垂直。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第一切缝形成的第一切面与所述两条第二切缝形成的第二切面互相垂直时,碳纤维复合芯受到的力会更加均匀,夹紧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切缝的长度大于第二切缝的长度。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第一切缝的开口端位于所述内锥套的小头端端部,第一切缝的封闭端靠近内锥套的大头端端部设置,第二切缝的开口端位于所述内锥套的大头端端部,第二切缝的封闭端靠近内锥套的小头端端部设置,当耐张线夹在受到轴向上的拉紧力时,由于内锥套与锥孔之间会越来越近,碳纤维复合芯受到的力也会越来越大,为了防止碳纤维复合芯位于内锥套大头端的部位比内锥套小头端的部位提前破损可以通过将第一切缝的长度大于第二切缝的长度的设计使得内锥套小头端的夹紧力比内锥套大头端的夹紧力稍大一些,这样即使发生破损也只会在碳纤维复合芯位于小头端的部位发生破损。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碳纤维复合芯位于小头端的部位发生轻微破损时也可以在碳纤维复合芯位于大头端完好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实现持续的拉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外锥套的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内锥套的剖视图1;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内锥套的剖视图2;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联结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联结轴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联结轴侧视图;

附图8为图5中A部的放大图;

附图9为图7中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9所示,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用接续管,包括外套管1,所述外套管1内设置有联结器2、两个衬套3和两个压线装置4,所述两个压线装置4可拆卸连接于联结器2的两端,所述两个衬套3分别套接于外套管1的两端处,所述联结器2包括第一联结轴21和第二联结轴22,所述第一联结轴21上设置卡接头211,所述卡接头211包括卡接柱2111以及设置在卡接柱2111端部的倒钩2112,所述第二联结轴22上设置有用于与卡接头211旋转卡接配合的转动槽221,所述转动槽221的一端包括有用于卡接头211沿第二联结轴22轴向插入的插入端2211,所述插入端2211的外轮廓与倒钩2112的形状适配,所述转动槽221的深处设置有能够在卡接头211沿转动槽221转动后与其倒钩2112抵触配合以防止卡接头211轴向脱出的止退面22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槽221的另一端轴向延伸有用于卡接头211转动至转动槽221另一端时与其配合形成周向定位的第一凸条2213,所述第一凸条2213设置于转动槽221靠近其另一端的弧形侧壁上,所述卡接柱2111上轴向延伸有用于与第一凸条2213配合周向定位的第二凸条21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线装置4包括内锥套41、外锥套42,所述内锥套41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复合芯穿过的轴向通孔411,所述外锥套42轴向设置有连接通孔421,所述连接通孔421包括有与所述内锥套41配合的锥孔部4211和与联结器2连接的连接部4212,所述内锥套41上至少周向均布有两条径向延伸的第一切缝412,内锥套41上还周向均布有与第一切缝412数量相同且径向延伸的第二切缝413,第一切缝412和第二切缝413之间呈交错设置,第一切缝412和第二切缝413的两端均分别包括有开口端(412a,413a)和封闭端(412b,413b),第一切缝412的开口端412a位于所述内锥套41的小头端端部,第一切缝412的封闭端412b靠近内锥套41的大头端端部设置,第二切缝413的开口端413a位于所述内锥套41的大头端端部,第二切缝413的封闭端413b靠近内锥套41的小头端端部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结轴的两端均设置有与连接部4212可拆卸连接的螺纹柱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缝412和第二切缝413均为两条,所述两条第一切缝412形成的第一切面与所述两条第二切缝413形成的第二切面互相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缝412的长度大于第二切缝413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或者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