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5647发布日期:2019-03-15 19:0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能源的兴起代替了大量化石燃料,而太阳能发电占有了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太阳能发电大部分都是通过太阳光照射太阳能电池板来完成发电的过程,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保持一定角度,随着地球的转动,太阳光从不同的方向照射太阳能电池板,从而完成太阳能发电。

目前只有小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安装,若需要大面积的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耗资巨大。为了节省空间,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面或天台上,可以利用现有的空间来收集太阳能。可是,多数的屋顶和天台为了便于排水,并不是非常平整的平面,都有一定的坡度。再者,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无法直接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若是强行安装,会使得太阳能电池板凹凸不齐,甚至会损伤到太阳能电池板。另外,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的组件质量较大,若是大面积铺设安装,造成过多的质量,会影响建筑物的负重,增加建筑物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利用屋面刚架钢梁将支撑座顶部设置到平齐的状态,便于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包括多根固定在屋面上平行设立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通过刚架钢梁与屋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的上侧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有横梁并与支撑座形成夹角;所述横梁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与横梁交叉设立的檩条,檩条的顶部通过压块固定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根支撑座平行设立。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座顶部平齐并与水平面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夹具和底座与支撑座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横梁的前端,所述的夹具夹在支撑座的顶部,所述夹具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底座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横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座顶部的外形与夹具的内形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后端,横梁与底座之间固定连接有立柱。

进一步的,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0-20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檩条至少有两根,多根檩条平行设立且与组件两端的端面平行。

进一步的,位于两边最外侧的檩条至组件对应位置处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的檩条固定在横梁顶面的中部,檩条之间的总间距是横梁长度的三分之二。

进一步的,所述檩条之间的总间距是组件长度的五分之三;位于最外侧的檩条至组件两端端面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檩条由多根檩条单元通过连接件依次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块包括中压块和边压块;所述中压块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组件接触的固定块;所述边压块的顶部只有与组件接触一侧设置有固定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块与组件接触的压面设置有锯齿。

进一步的,所述的立柱和横梁采用的是角铝。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屋面刚架钢梁的设计,可以调整支撑座底部到屋面的距离,将多根平行的支撑座顶部设置到平齐的状态,让支撑架安装在同一水平面上;能保证大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太阳能电池板的平整性。

(2)横梁与支撑座形成的夹角是10-20度,这一角度是午时阳光照射到地面时,太阳能电池板迎光的最佳角度,能保证太阳能电池板充分的接收太阳能,在最大的限度上利用太阳能。

(3)支撑座顶部的外形与夹具的内形相匹配,能让夹具夹得更牢;让整体的支撑架固定的更牢固,也更稳定。

(4)多根檩条的平行设计,以及檩条之间的总间距与横梁和组件总长的比例,是为了让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在支撑架上的受力点分布的更均匀,让让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固定的更稳定。

(5)檩条连接件的设计,能增加檩条连接处的强度。

(6)中压块的设计,既能对让太阳能电池板组件起到固定的作用,也能将让太阳能电池板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

(7)压块上锯齿的设计,增加了压块和组件之间的摩擦力,能让组件固定的更牢固。

(8)立柱和横梁采用角铝的设计,在保证支撑架强度的基础上,还减轻了支撑架整体的重量,不会对建筑物造成负担。同时,还起到防腐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附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附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附图1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夹具与支撑座安装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及零部件标注:1-支撑座、2-刚架钢梁、3-横梁、4-夹具、5-底座、6-立柱、7-檩条、8-压块、81-中压块、82-边压块、9-组件、1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光伏组件支撑架,包括多根固定在屋面上平行设立的支撑座1,支撑座1底部固定连接的屋面刚架钢梁2,所述的屋面刚架钢梁2固定在屋面上,根据房屋顶面的高度设立屋面刚架钢梁2的高度,将支撑座1顶部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得支撑座1顶部平齐。

所述支撑座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横梁3,横梁3的两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撑座1上,并与支撑座1形成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0-20度(在本技术方案中,夹角的角度为10度)。所述横梁3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夹具4和底座5与支撑座固定连接。位于横梁3的前端,所述的夹具4夹在支撑座1的顶部,(支撑座1顶部的外形与夹具4的内形相匹配。)所述夹具4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底座5的底部固定连接,底座5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横梁3固定连接。所述横梁3的后端,夹具4夹在支撑座1的顶部,夹具4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底座5的底部固定连接,底座5的侧面通过紧固件与立柱6的底部固定连接,立柱6的顶部通过紧固件与横梁3固定连接。

所述横梁3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与横梁3交叉设立的多根檩条7,(在本技术方案中,横梁3与檩条7之间垂直交叉),所述的檩条7至少有两根,多根檩条7平行设立且与组件9两端的端面平行。(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檩条7设置有两根)所述的檩条7固定在横梁3顶面的中部,檩条7之间的总间距是横梁3长度的三分之二。所述檩条7之间的总间距是组件9长度的五分之三;位于最外侧的檩条7至组件9两端端面的间距相同。所述檩条7的长度与组件9的宽度一致。当檩条7的长度不够,需要嫁接时,檩条7之间通过檩条7的连接件固定连接。

檩条7的顶部通过压块8固定组件9;所述的压块8包括中压块81和边压块81;所述中压块81顶部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组件接触的固定块;所述边压块82的顶部只有与组件接触一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与组件接触的压面设置有锯齿。

所述的立柱6和横梁3采用的是角铝;所述的檩条7采用铝条。所述的压块8采用铝合金压块。所述的紧固件采用螺栓10、双头螺栓、螺母等固定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