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568发布日期:2019-04-20 02:2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的不断改造,用户通过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可以在停电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网络,通过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为网络用电临时的供电能,目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多采用蓄电池作为供电设备,所以蓄电池对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蓄电池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蓄电池经常无法进行正常作业现象,且蓄电池安装较为固定导致不方便对其进行检查维修,以及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被排出对作业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蓄电池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蓄电池经常无法进行正常作业现象,且蓄电池安装较为固定导致不方便对其进行检查维修,以及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被排出对作业造成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包括固定座、保护罩和支撑柱,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左端镶嵌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侧贯穿有调节杆,所述保护罩位于支撑板的上方,且支撑板的右端焊接有限制杆,所述保护罩的外侧表面均匀分布有防撞弹簧,且防撞弹簧的外端连接有防撞壳,所述支撑柱位于支撑板的上表面,且支撑柱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横板,且蓄电池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纵板,所述横板和纵板的内侧表面均开设有挤压槽,且挤压槽的内侧设置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外端连接有挤压块,且挤压块的外表面粘贴有挤压垫,所述支撑板的下端安装有防尘板,且支撑板的后端等间距设置有穿线孔。

优选的,所述调节杆在支撑板上为转动结构,且调节杆与保护罩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保护罩与限制杆构成滑动结构,且限制杆的高度尺寸大于蓄电池的高度尺寸,并且蓄电池的外表与挤压垫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防撞壳与保护罩构成伸缩结构,且保护罩的下端的竖直截面呈“L”型,并且保护罩与支撑板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挤压块中心线所在平面的高度,且支撑柱在支撑板上均匀分布,并且支撑板的表面呈蜂窝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挤压块外端的竖直截面呈曲面结构,且挤压块与横板构成伸缩结构,并且挤压块在横板等间距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解决了的目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蓄电池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蓄电池经常无法进行正常作业现象,且蓄电池安装较为固定导致不方便对其进行检查维修,以及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中内部的热量无法及时被排出对作业造成影响的问题;

1、设置了防撞壳,通过防撞壳对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的内部进行保护,避免了外界杂物与其发生撞击时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内部零件受到的问题,同时通过防撞壳与保护罩构成的中空结构能够大幅度减小雨水或太阳光直射对其内部造成的影响,进而避免了外界环境或者自然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2、设置了调节杆,调节杆与保护罩构成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杆在支撑板上转动,能够调整保护罩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通过保护罩与支撑板的分离将蓄电池暴露处出来,从而方便了对蓄电池的检查和更换;

3、设置了支撑柱,通过支撑柱能使蓄电池的自身的热量及时散发,同时通过呈蜂窝状结构的支撑板能够使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内部的热量被及时排出,而且通过防尘板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内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座;2、支撑板;3、轴承;4、调节杆;5、保护罩;6、防撞弹簧;7、防撞壳;8、限制杆;9、支撑柱;10、防尘板;11、横板;12、纵板;13、挤压槽;14、挤压弹簧;15、挤压块;16、挤压垫;17、蓄电池;18、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包括固定座1、支撑板2、轴承3、调节杆4、保护罩5、防撞弹簧6、防撞壳7、限制杆8、支撑柱9、防尘板10、横板11、纵板12、挤压槽13、挤压弹簧14、挤压块15、挤压垫16、蓄电池17和穿线孔18,固定座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板2,且支撑板2的左端镶嵌有轴承3,轴承3的内侧贯穿有调节杆4,调节杆4在支撑板2上为转动结构,且调节杆4与保护罩5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杆4的转动能够对保护罩5的高度进行调整,保护罩5位于支撑板2的上方,且支撑板2的右端焊接有限制杆8,保护罩5的外侧表面均匀分布有防撞弹簧6,且防撞弹簧6的外端连接有防撞壳7,支撑柱9位于支撑板2的上表面,且支撑柱9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17,蓄电池1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横板11,且蓄电池17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纵板12,横板11和纵板12的内侧表面均开设有挤压槽13,且挤压槽13的内侧设置有挤压弹簧14,挤压弹簧14的外端连接有挤压块15,且挤压块15的外表面粘贴有挤压垫16,支撑板2的下端安装有防尘板10,且支撑板2的后端等间距设置有穿线孔18;

如图1和图2中支撑柱9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挤压块15中心线所在平面的高度,且支撑柱9在支撑板2上均匀分布,并且支撑板2的表面呈蜂窝状结构,通过支撑柱9较少了蓄电池17与支撑板2的接触面积,方便了蓄电池17的散热,同时,支撑板2呈蜂窝状结构,保证了蓄电池17的热量能够被及时排出;

如图1和图3中保护罩5与限制杆8构成滑动结构,且限制杆8的高度尺寸大于蓄电池17的高度尺寸,并且蓄电池17的外表与挤压垫16紧密贴合,通过限制杆8增加了保护罩5在上下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蓄电池17能够被完全暴露出来,方便了对蓄电池17的检查和更换,防撞壳7与保护罩5构成伸缩结构,且保护罩5的下端的竖直截面呈“L”型,并且保护罩5与支撑板2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通过防撞壳7的作用避免了外界撞击力对保护罩5造成损坏的问题,增加了保护罩5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保护罩5与支撑板2进行卡合连接,增加了保护罩5与支撑板2构成空间的密实性;

如图4中挤压块15外端的竖直截面呈曲面结构,且挤压块15与横板11构成伸缩结构,并且挤压块15在横板11等间距设置,通过挤压块15大于蓄电池17进行挤压,增加了蓄电池17在支撑柱9上的稳定性,同时方便了蓄电池17的安装和拆卸。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时,首先将固定座1固定的预定的位置,然后线将从穿线孔18内穿过,将蓄电池17放置在支撑柱9上,通过挤压块15对其挤压,将蓄电池17进行固定,挤压块15在横板11和纵板12上均为伸缩结构,从而方便了对蓄电池17固定的同时也方便了对其进行拆卸,然后通过调节杆4在支撑板2上转动,使与调节杆4构成螺纹连接的保护罩5下降,通过限制杆8保证了保护罩5能够稳定的下降,使保护罩5卡合在支撑板2上,对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的内部零件件保护,通过防撞壳7避免了外界撞击力对保护罩5造成损坏的现象,同时通过防撞弹簧6的缓冲减小了防撞壳7被撞击时受到的损坏,增加了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使用时的安全性,通过支撑柱9减小了蓄电池17与支撑板2的接触面积,方便了蓄电池17热量的沙发,同时支撑板2呈蜂窝状结构,保证了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内部的热量能够及时排除,通过防尘板10避免了灰尘进入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内部,对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正常使用造成影响的问题,这就是该配网线路不停电负荷转移系统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