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6393发布日期:2019-09-03 19:5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尤其是指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配件例如充电线、耳机等的携带和收纳一般是单独完成的,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移动电源的充电线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线丝折弯或拉伸而断,或充电头接线不牢及破坏,或焊接端接线不良而出现整条充电线故障则需更换。换线时一般需拆开壳盖露出电芯和接线PCB板,然后把旧充电线取下,更换上新的充电线接在接线PCB板上。

另一种换线,移动电源外侧预留插线口,常用USB、MICRO插槽,供用户使用USB、MICRO插头连接充电。当带有USB、MICRO的充电线有故障,无需拆移动电源的壳盖,可直接取下旧的充电线,更换上新的充电线。

第一种更换整条充电线时,需拆开移动电源的壳盖,露出接线PCB板,也会露出电芯。存在被接线接反、损坏元器件、损坏电芯的风险。第二种换线,虽然无需打开壳盖,但充电线容易丢失。

可见,现有技术的移动电源的充电线更换时,对于可拆开移动电源壳盖,因露出接线PCB或电芯则不利于电气安全防护,对于不可拆壳盖外置插槽的换线,充电线又容易被拿走丢失。

另外,一旦正负极或电路故障,异常情况下输出电源会致使接收充电的设备损坏。

而单支电线配单个充电头,需要多支电线才能配齐几大类常用充电头,导致移动电源的充电线有些繁杂,不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解决移动电源电气安全性问题同时解决电子配件收容以及易于丢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舱,隔舱包括前隔舱及后隔舱;后隔舱容纳并保护移动电源的PCB板;前隔舱可开启或合上;前隔舱用于收纳电子配件。

隔舱内设置隔层,隔舱由所述隔层分隔成前隔舱及后隔舱;壳体前端设置可开合的盖板;通过盖板开启或合上前隔舱且将电子配件封盖在前隔舱内。

壳体顶部为壳盖;所述隔层、壳盖及壳体共同围成后隔仓;移动电源的PCB板封闭在后隔舱;盖板与壳体和/或壳盖之间卡紧配合。

盖板与壳体和/或壳盖之间卡紧配合为凸缘与卡槽之间的配合;盖板通过紧固件进一步固定于壳体和/或壳盖上;后隔舱内的PCB板上设置有接线端,所述接线端暴露于前隔舱或延伸至前隔舱,供外部接线对接导通。

所述接线端为接线端口、端子、引脚、焊点或焊盘;外部接线通过插接或焊接与所述接线端对接导通;所述外部接线为电子配件的一端; 所述接线端设置于隔层顶部固接于后隔舱内的PCB板上向前隔舱延伸,或者接线端自隔层上的开孔延伸或暴露至前隔舱;一对接线端间隔地设置。

移动电源还包括电能组件;电能组件与PCB板电连接;电能组件用于输出充电电压;PCB板控制电能组件输出或停止输出充电电压;隔层、壳盖及壳体共同围成不可拆开或无需拆开的后隔舱。

电能组件为电芯、储能电容或电感;前隔舱内收纳的电子配件包括充电线和/或数据线和/或音频线和/或转接线。

所述电子配件为充电线,充电线的一端可拆装地收容连接于前隔舱内,另一端向外伸出用于与用电设备对接通电;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以卡入方式与壳体以及壳体前端的盖板形成防脱配合。

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与壳体和/或壳体顶部的壳盖之间卡紧配合。

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上设置卡槽,壳体和/或壳盖上设置卡边,卡边插入卡槽内使充电线的一端与壳体和/或壳盖之间卡紧配合。

盖板上设置过线孔,所述充电线的一端穿过过线孔;盖板内侧壁上设置突出的挡边;充电线穿过过线孔后,盖板的挡边将充电线压向卡边,使充电线的卡槽压入壳体和/或壳盖的卡边上卡紧配合。

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为充电固定端,充电固定端的末端设置接线端子,接线端子收容于前隔舱且可拆装地与PCB板连接;充电线的另一端为充电头,充电头上设置充电端子,充电端子用于与用电设备的充电接口对接导电;充电固定端与充电头内由导线连通;充电头可拔开伸展地挂紧收纳于充电固定端上。

所述充电头为一带多结构;多个充电端子呈交叉状或辐射状排列于充电头上。

充电固定端与充电头之间由可弯曲折叠的线缆连接;充电固定端、线缆及充电头内部由导线贯通连接;充电头挂紧收纳于充电固定端上时弯曲收缩线缆,充电头与充电固定端形成层叠收纳结构。

充电固定端与充电头之间通过凹槽/凸台过盈配合而挂住;充电线的接线端子为一对,间隔开地连接于PCB板上设置的一对接线端;充电固定端的外径上形成环形卡槽,与壳体和/或壳体顶部的壳盖设置的卡边卡紧配合。

移动电源包括电路防护器件;电路防护器件在移动电源发生电路故障时导通而形成电路短路或断路,通过总电流加大使PCB板控制电能组件停止输出电压。

电路防护器件为接线并联二极管,或串联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设计了隔舱支持收纳以及换线操作,便于安全更换充电线。在不拆装露出接线PCB板的前提下实现更换充电线,则对移动电源的整体使用和流通、电气安全起到防护。同时充电线不易丢失。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充电线固定端卡入方式与盖板、壳体防脱方式形成配合,确保换线的充电线不易被拉出。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充电线一带多结构,分布形式成交叉状或辐射状,可同时供多个方向接口充电使用,节省电线数量,同时减小尺寸和节省空间。

充电线头设有凸台/凹槽,与充电固定端相应的凹槽/凸台稍微过盈配合挂住,用于收纳充电线头在充电固定端,从而弯曲缩小充电线长度,便于用户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电路设计引入保护电路的元器件作为应急措施,防止当电路接线出现故障时(如正负极接反、短路)就启动防护措施而停止供电给用户设备,从而可降低电气安全问题,对用户充电设备起到防护。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电源解开端子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破坏后盖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电源沿轴线截断后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头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固定端及线缆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移动电源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10,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隔舱3,隔舱3包括前隔舱31及后隔舱32;后隔舱32容纳并保护移动电源的PCB板6;前隔舱31可开启或合上;前隔舱31用于收容移动电子配件。隔舱内设置隔层4,隔舱3由隔层4分隔成前隔舱31及后隔舱32。壳体前端设置可开合的盖板12;通过盖板12开启或合上前隔舱31且将电子配件封盖在前隔舱31内。壳体顶部为壳盖11。隔层4、壳盖11及壳体1共同围成不可拆装或无需拆装的封闭后隔仓32。移动电源的PCB板6和电芯7封闭在后隔舱32内。电芯7与PCB板6电连接;由PCB板6控制电芯7输出或停止输出充电电压。后隔舱32内的PCB板6上设置有接线端5,所述接线端5至少部分暴露于前隔舱31内,供外部接线对接导通。接线端为接线端口、端子、引脚、焊点或焊盘;外部接线通过插接或焊接与所述接线端对接导通;所述外部接线为电子配件的一端。前隔舱31内收纳的电子配件可以是充电线、数据线、音频线、转接线、或其它常用配件。电子配件可拆装地封盖连接在前隔舱31内。

具体地,电子配件的一端以卡入方式与壳体前端的盖板12及壳体1形成防脱配合;盖板12将电子配件的一端卡持并封盖于前隔舱31内。

图1~7所示实施例的移动电源10,电子配件为充电线2;图8中所示实施例的移动电源10,以收纳电子配件转接线2’为例,分别进行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原理。

参照图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10,其端部可拆除更换地固接有充电线2。移动电源10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隔舱3,隔舱3包括前隔舱31及后隔舱32;后隔舱32容纳并保护移动电源的PCB板6;前隔舱31可开启或合上;前隔舱31用于收容移动电源充电线2的一端。隔舱内设置隔层4,隔舱3由所述隔层4分隔成前隔舱31及后隔舱32。

壳体1的前端为盖板12,盖板12可开启或合上前隔舱31。壳体顶部为壳盖11。所述充电线2的一端以卡入方式与盖板12和壳体1形成防脱配合。所述隔层4、壳盖11及壳体1将移动电源的PCB板6和电芯7封闭在后隔舱32。具体地,隔层4、壳盖11及壳体1共同围成不可拆开或更换充电线时无需拆开的后隔舱32。电芯7与PCB板6电连接;PCB板6控制电芯7输出或停止输出充电电压。

壳盖11整体封盖于壳体1顶部,且将移动电源的电芯7及PCB板6等电气件封闭保护在壳体1内部的隔舱3中。盖板12可开合地盖设于移动电源的前端面,将充电线2的端子可拆除地封盖于移动电源的前端的前隔舱31内。前隔舱31可供在不打开壳盖11的情况下进行取下旧充电线,更换充电线2。后隔舱32容纳接线PCB板6、电芯7等元器件等。前隔舱31设计可拆,后隔舱32不可拆(或无需拆开)。前隔舱31与后隔舱32之间,设计隔层4。

壳体1是移动电源10的主壳体、盖板12位于前端,壳盖11位于顶部,隔层4设置于壳体1内的隔舱3中。隔舱3顶部由壳盖11封盖,端部由隔层4封盖。壳盖11和隔层4可以是壳体1上的一体不可拆分的结构,也可以是组装或焊接结构。本实施例中,壳盖11和隔层4与壳体1设置为不可拆分或者换线时无需拆开的结构。隔层4一般为设置于盖板12后方的平行壁,与盖板12将壳盖11和壳体1限定的空间分隔形成前隔舱31。

壳体1和/或壳盖11与盖板12之间形成卡紧配合,相应地,壳体1和/或壳盖11前端边沿设置卡合结构17,例如凸缘或卡槽(凸缘/卡槽)。盖板12内侧壁也对应形成卡合结构122,例如卡槽或凸缘(卡槽/凸缘),二者卡合在一起时,凸缘插入卡槽内形成卡紧配合。壳体1前端边沿还设置卡合结构如卡边19,卡边19向上竖直突起。

盖板12设置有过线孔120,充电线2的一端即充电固定端21穿过过线孔120,其末端设置的接线端子23收纳在前隔舱31内且与PCB板6上设置有接线端5对接,具体是与接线端5暴露在前隔舱31内的插接部对接或焊接。盖板12的内侧壁上对应设置的卡合结构122与壳体1和/或壳盖11卡紧配合。盖板12内侧壁位于过线孔上方还设置有凸出的挡边123。盖板12还设置有螺丝孔121。盖板12与壳体1和/或壳盖11卡紧配合时,挡边123和卡边19分别位于过线孔120上下两侧。

充电线2以卡入方式与盖板12、壳体1/壳盖11形成防脱配合,确保充电线2不易被拉出。壳体1/壳盖11与充电线2卡紧配合。本实施例中,以充电线2的充电固定端21装配防拉脱以确保充电线2不易被拉出。较佳地,充电线2的一对接线端子23分开左右两侧与对应的分别位于隔层4顶部左、右两侧的两接线端5对接,以张开较大距离地固接,更加不易被拉出。

附图所示结构中,充电固定端21与壳体1卡紧配合。具体地,充电固定端21上设置卡槽27,与壳体1前端边沿设置的卡边19之间卡紧。图中所示结构中,在充电固定端21的周沿上形成卡槽27,例如环形卡槽。充电固定端21穿过盖板12的过线孔120后,其上设置的卡槽27穿过过线孔120位于过线孔内侧,且位于盖板12的挡边123与壳体1的卡边19之间。挡边123向下压住充电固定端21,将充电固定端21下表面的卡槽27压入壳体1前端的卡边19内卡紧,从而可限制充电线2不能从盖板12/壳体1上被拉脱离。同样,也可以是壳体顶部的壳盖11前端向下形成卡边卡入充电固定端21上设置的卡槽27内进行卡紧配合,防止拉脱。

充电固定端21可整体穿过盖板12上设置的过线孔120,当盖板12封盖住前隔舱31后,盖板12的挡边123就可压着充电固定端21卡在壳体1上从而可限制充电线2不能从盖板12上被拉脱离。盖板12设计的卡合结构122扣在壳体1和壳盖11上,螺丝14紧固盖板12与壳体1和壳盖11。最后用螺丝盖13将螺丝14的头部封盖。

后隔舱32内的PCB板6上设置有接线端5,所述接线端5的插接部暴露于前隔舱31内,盖板12开启后就可露出接线端以方便拆或接线。具体实施例中,接线端5设置于隔层4顶部从后隔舱32内向前隔舱31延伸,或者接线端5自隔层4上开孔延伸或暴露至前隔舱31。一对接线端5分别间距一定间隔设置。

盖板12可以是全部打开或局部地打开,从而实现前隔舱31可开启或合上。

当要换下旧充电线时,首先拆下螺丝盖13,旋开螺丝14,抽离盖板12,把充电固定端21的卡槽27侧移脱离壳体的卡边19,然后解开接线端子23脱离接线端5(或熔焊接线脱离),从而换下旧充电线。

当要换上新充电线时,连接接线端子23与接线端5(或熔焊接线凝固连接),把充电固定端21的卡槽27卡在壳体的卡边19上,然后把盖板12盖上和压住充电固定端21,不发生侧移,最后紧固螺丝14,贴上螺丝盖13,完成换线,隐藏螺丝孔121,增加被拆装难度,不轻易被用户发觉而随意打开,也能保护外观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移动电源10设置隔舱3。以隔舱换线防护移动电源核心部件的电气安全。前隔舱31可供在不打开壳盖11的情况下进行取下旧充电线,更换充电线。后隔舱32容纳接线PCB板6、电芯7等元器件等。前隔舱31设计可拆,后隔舱32不可拆。在不拆装露出接线PCB板6和电芯7的前提下实现更换充电线2,则对移动电源10的整体使用和流通电气安全起到防护。

前隔舱31包括可拆开的盖板12,前隔舱31预设接线端5,打开盖板12后就可露出接线端5。充电线2带有接线端子23,接线端5采用接线端口,充电线接线端子23与接线端口对接达成接线通电。

另一种接线方式:接线端5采用类似铜针焊盘,供焊接,充电线2可直接焊接在焊盘上接线通电。接线端5固接在后隔舱32的接线PCB板6上,保护在后隔舱32内,不可拆。

换线时,首先打开前隔舱31的盖板12,然后解下旧充电线的接线端,取下充电线2,而后换上新充电线和接线端子23对接接线端5连接,最后合上盖板12,完成换线。由于设置了前隔舱31,供充电线故障时方便换线,设置了后隔舱32容纳接线PCB板6和电芯7等元器件,相对完整保护了电气安全。

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10的充电线2包括充电固定端21和充电头22,二者之间以线缆28连接。充电固定端21、线缆28及充电头22内部由导线贯通连接。充电头22收纳于充电固定端21上。充电头22挂紧收纳于充电固定端22上时弯曲收缩线缆28,充电头22与充电固定端21形成层叠收纳结构。充电固定端21用于固定其末端的接线端子23与移动电源的PCB板6可拆装连接,充电头22其末端的充电端子26与用电设备连接导通电路,使移动电源的电芯7向用电设备输出充电电压。

本实施例中,充电线2设计为一带多结构以及收纳结构。充电头设计一带四,即末端设置4个充电端子26,形状成类似十字架,每个架尾部有一个充电端子26,供用户不同种类充电接口和多个用电设备使用。充电头22设有卡合结构24(凸台/凹槽),充电固定端21相应设置配合的卡扣结构25(凹槽/凸台),二者之间可形成稍微的过盈配合而挂住,将充电头22收纳在充电固定端21,同时可弯曲缩小充电线2的长度和便于用户携带。用户在使用充头22时,可把充电头22拉开充电固定端21,充电线2得到释放伸展,便于柔软充电。

充电头22也可以设置其它数目的多个充电端子或单个充电端子,多个充电端子呈交叉状或径向辐射状延伸设置。充电线2一带多个充电端子26,分布形成十字结构或辐射状,亦可同时供多个方向接口充电使用,充电线2同时可供多种类的充电接口使用,节省电线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10,其电路设计引入电路防护器件作为电路防护措施,如遇到电路接线的正负极接反时起到防错作用。该电路防护器件,如接线的正负极接错或接反,检测电路异常后而降低或停止对用户设备输电,从而防护用户设备不被充坏,然后由售后维护人员通过售后系统识别和修理。

电路防护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接线并联二极管8,或串联二极管8。为了避免降压,优选并联二极管8的方式。当电路接线的正负极接反后,二极管8导通而引起电路短路,总电流加大,PCB板6控制电芯7停止向用户设备输出电压,从而可降低电气安全问题,对用户充电设备起到防护。

参照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利用移动电源10可开启或合上的前隔舱31,还可用于收纳其它电子配件转接线2',还可用于收纳耳机线线等各种常用配件,方便用户使用和携带。这种实施例中,前隔舱3隔舱3仅作为存储空间,可以无任何电气配置,但仍可以设置接线端5用于外部接线对接导通。

盖板12也可以直接与壳体1和/或壳盖11之间卡紧配合,无需用螺丝紧固。还可以采用其它紧固件,例如销钉、插销等紧固件将盖板12进一步可拆开地紧固于壳体1和/或壳盖11。

电芯7也可以采用其它电能组件,用于提供或产生电能,例如储能电容或储能电感,从而形成对应的移动电源。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