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2245发布日期:2019-06-21 23:32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EPS电源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



背景技术:

EPS电源是一种消防设备应急电源,当市电输入正常供电时,EPS直接市电输出供电给负载,此时相当于直接市电供电,没有经过EPS系统任何处理,而当市电输入掉电时,EPS立刻转为电池供电,经EPS逆变器变换输出稳定的交流电供给负载继续使用。然而,EPS所配置的电池容量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后备30-90分钟,负载直接接在EPS的输出,没有区别主要负载和次要负载,往往次要负载断电不会造成多大影响,而主要负载断电的话会有较大影响,甚至是较大经济损失,所以若是在市电停电后转为逆变器供电时,我们需要断开无关紧要的负载,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延长EPS电源对主要负载的供电时间,而通常的做法是工作人员跑到机房手动断开次要负载,当重新恢复市电供电时,再手动闭合次要负载。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能够自动的实现次要负载的闭合和断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包括:静态切换开关A、主要负载断路器K1、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DSP控制单元B、交流继电器RLY1、直流继电器J1、第一电阻R1。

静态切换开关A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市电输出端AC_L和EPS逆变输出端INV_L,静态切换开关A的控制输入端连接DSP控制单元B,主要负载断路器K1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主要负载断路器K1的第二端连接主要负载端口OUT1,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的第一端,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次要负载端口OUT2,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二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二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的第一端,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次要负载端口OUT3,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三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三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的第一端,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次要负载端口OUT4,交流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继电器J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一端,直流继电器J1的第一端连接+24V电压,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控制信号端口CNTL,控制信号端口CNTL连接DSP控制单元B。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常开触头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无源干接点NO,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常开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无源干接点P。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还包括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交流继电器RLY1为220V交流继电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直流继电器J1为24V直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避免人工手动操作,安全可靠;电路简单,易实现;最大限度的延长主要负载的供电时间;实现无人值守。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包括:静态切换开关A、主要负载断路器K1、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DSP控制单元B、交流继电器RLY1、直流继电器J1、第一电阻R1。

静态切换开关A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市电输出端AC_L和EPS逆变输出端INV_L,静态切换开关A的控制输入端连接DSP控制单元B,静态切换开关A用来实现市电电压和逆变电压的输出切换,DSP控制单元B用来检测市电并向静态切换开关A发送切换命令,以及向三极管Q1的控制信号端口CNTL发送三极管导通和截止命令。主要负载断路器K1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主要负载断路器K1的第二端连接主要负载端口OUT1,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的第一端,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次要负载端口OUT2,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二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二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的第一端,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次要负载端口OUT3,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三常闭触头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第三常闭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的第一端,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次要负载端口OUT4,交流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的第一端连接静态切换开关A的输出端,交流继电器RLY1的控制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继电器J1的第一常闭触头的第一端,直流继电器J1的第一端连接+24V电压,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控制信号端口CNTL,控制信号端口CNTL连接DSP控制单元B。

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常开触头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无源干接点NO,直流继电器J1的第二常开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无源干接点P,无源干接点NO和P都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用于提醒用户次要负载的接通或者是断开。

还包括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接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EPS输入输出共用零线OUT_N,EPS输入输出共用零线OUT_N与直流继电器J1的第一常开触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常开触头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继电器RLY1控制线圈的第二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交流继电器RLY1为220V交流继电器。所述直流继电器J1为24V直流继电器。

工作原理:

正常工作时,断路器K1,K2,K3,K4均处于闭合状态。

1、当DSP控制单元B检测到市电输入正常时,DSP控制单元B发出命令使静态切换开关A切换为市电输出,供电给负载使用,同时发一低电平信号给控制信号端口CNTL,使三极管Q1的基极钳位为地,则三极管Q1截止,直流继电器J1断开,交流继电器RLY1断开,交流继电器RLY1的三个常闭触头全部接通,此时,主要负载OUT1和次要负载OUT1、OUT、OUT3均接通供电,同时P与NO为常开信号送给用户,提醒用户此时主要负载OUT1与次要负载OUT2、OUT3、OUT4均正常工作。

2、当DSP控制单元B检测到市电输入掉电时,DSP控制单元B发出命令使静态切换开关A切换为逆变输出,EPS系统处于电池放电状态,逆变电压供电给负载使用,同时,DSP控制单元B发出一高电平信号给控制信号端口CNTL,驱动三极管Q1导通,则直流继电器J1闭合,交流继电器RLY1闭合,交流继电器RLY1的三个常闭触头断开,此时EPS只供电给主要负载OUT1使用,同时,P与NO变为常闭信号送用户,提醒用户主要负载正常工作,次要负载断电停止工作。

3、当市电恢复正常供电时,EPS系统重复1的动作,市电输出,系统自动接通次要负载的供电,此时又恢复到主要负载和次要负载同时正常工作的状态。

因此,以上方案在市电掉电和市电重新恢复正常时,系统能够自动断开和接通次要负载的供电,实现了电池放电时延长主要负载供电时间的目的,同时又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完成切换动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EPS分时下电电路,包括静态切换开关A、主要负载断路器K1、第一次要负载断路器K2、第二次要负载断路器K3、第三次要负载断路器K4、DSP控制单元B、交流继电器RLY1、直流继电器J1、第一电阻R1等,该电路在市电掉电和市电重新恢复正常时,能够自动断开和接通次要负载的供电,实现了电池放电时延长主要负载供电时间的目的,同时又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完成切换动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