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雪机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3615发布日期:2019-08-20 23:5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雪机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雪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雪机的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扫雪机能完成各项扫雪工作,得益于各个部件间的协调配合,例如扫雪机之所以能运转,离不开电机的驱动。电机长时间运转容易产生大量热量,若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则可能导致机器发热过度而烧毁,缩短机器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在电机尾部设置轴流风叶,轴流风叶转动能加快电机周边气流流动速度,使得电机周边空气与外界气流间的交换频率变高,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但该种方式仅考虑了电机散热问题,其他部件的散热问题被忽略。控制器作为扫雪机的“大脑”控制着机器的各项运转,包括电机的转速和启停,一旦因工作过热而烧毁,则会造成扫雪机瘫痪,影响使用效率和实用寿命,故而控制器的散热问题也急需解决;而且,多个器件间实现散热时,很容易造成各个器件间产生的热量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雪机的散热机构,该机构能同时对电机和控制器进行散热,且各自散热过程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从而提高机器散热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扫雪机的散热机构,所述扫雪机包括机壳、位于机壳的容置腔内的驱动部件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位于驱动部件一侧,

散热机构设置在驱动部件和控制器之间,所述散热机构具有供驱动部件和控制器分别散热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相互独立。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离心扇叶、形状大小与离心扇叶相适配的罩壳,所述离心扇叶位于罩壳内与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所述罩壳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罩壳的圆周壁上设有出风口;

所述离心扇叶具有与叶片立体成型方向垂直的隔离片,所述隔离片将叶片分割为左右叶片;

所述左叶片与第一进风口、隔离片及出风口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右叶片与第二进风口、隔离片及出风口配合形成所述第二风道。如此设计,左风道专门用于针对控制器进行散热,右风道则针对驱动部件进行散热,同时,左右风道因隔离片而相互隔离,左右两侧的热量互不干扰,散热效果极佳。

优选的,设置在隔离片两侧的所述左右叶片分别具有多片,每个左叶片与每个右叶片分别沿隔离片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形成各左右叶片均垂直于罩壳侧壁,离心扇叶的轴流风向垂直于罩壳的左右侧壁,保证热量在流通最大化,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为电机,所述散热机构位于电机尾部,离心扇叶与电机转轴固定相连。

优选的,所述罩壳包括左罩壳和右罩壳,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左罩壳上,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右罩壳上;

所述左罩壳的圆周壁和右罩壳的圆周壁配合形成所述罩壳的圆周壁,且左罩壳的圆周壁和右罩壳的圆周壁均向外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右罩壳靠近左罩壳的圆周壁周向表面直径小于左罩壳的圆周壁周向表面直径并适于卡入左罩壳内;

右罩壳远离左罩壳的圆周壁表面设有凸块,左罩壳上对应设有与凸块装配扣合的扣环,从而提高散热机构的结构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散热机构设置在控制器与驱动部件间,并相对控制器和驱动部件设有对应的进风口,以供对应的热流轴向进入并在离心扇叶带动下径向出风,实现对控制器和驱动部件的同时散热,既简化了结构,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将离心扇叶通过隔离片形成左叶片和右叶片,左叶片与左进风口配合,右叶片与右进风口配合,能有效实现控制器与驱动部件的独立散热,有效解决了控制器与驱动部件散热相互干扰导致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扫雪机的散热机构与扫雪机装配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散热机构从扫雪机中分离后形成的第一角度爆炸图。

图3为散热机构从扫雪机中分离后形成的第二角度爆炸图。

图4为散热机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扫雪机的散热机构的优选实施例。该散热机构对应的扫雪机包括机壳1和扫雪轮2,该机壳1包括上机壳11和下机壳12,下机壳12上形成有凹陷的容置腔13,该容置腔13用于放置控制器3、驱动部件4等部件,显然,扫雪机还包括其他需要放置于该容置腔13内的部件,但这些并非本申请所要描述的重点,故而此处不一一罗列。

如图1-3所述,该容置腔13内安置有控制器3、驱动部件4、散热机构5,控制器 3位于驱动部件4的一侧,散热机构5位于驱动部件4和控制器3之间,并在驱动部件 4的驱使下工作,该散热机构5包括离心扇叶51、与离心扇叶51相适配且供离心扇叶 51容置其内的罩壳52,该罩壳52的圆周壁529上设置有出风口525。在本实施例中,该罩壳52呈涡壳状,由左罩壳526和右罩壳527围合形成,其中,左罩壳526的侧壁 52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523,右罩壳527的侧壁522上设置第二进风口524,左罩壳526 的圆周壁529A和右罩壳527的圆周壁529B均向外形成延伸部528,前述的出风口525 即由这两个延伸部528围合形成,同时,左罩壳526的圆周壁529A和右罩壳527的圆周壁529B共同配合形成前述所述的圆周壁529。

离心扇叶51的轴流风向垂直于罩壳52的两侧壁521、522,由此,离心扇叶51转动时会带动两侧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523、第二进风口524轴向流入,并在离心扇叶带动下径向流动,从而由出风口排出。

驱动部件作为扫雪机的动力源,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热量聚集过度,可能导致电机烧毁;同时,控制器作为扫雪机的控制部件,决定着扫雪机的扫雪轮前进速度、驱动部件的转速、停止、启动等,其也会因为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热量,若不及时将该热量排出,也会使得内部电子元器件因温度过高而烧毁,造成机器瘫痪,故而,这两大部件的散热效果好坏决定了扫雪机工作寿命的长久与否。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设计结构,将散热机构设置于控制器与驱动部件间,并且散热机构上设有可供控制器和驱动部件的热量流动的通道,很好的解决了控制器无法散热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多个部件需要散热,得配置多个散热机构,导致机器结构庞大,结构冗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具体到本实施例,如图2-4所示,该驱动部件4为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均可,只要能提供动力使得扫雪轮2在其带动下进行转动即可,对应的,该散热机构位于电机尾部。具体而言,请一并参见图1,该离心扇叶51与电机转轴固定相连,进而能随同电机同步转动,具体而言,该离心扇叶51中心套接固定在电机转轴上,当电机转动时,该转轴会带动离心扇叶51随同转动,从而产生轴向风。离心扇叶51包括位于中央的隔离片511、成型于隔离片511左侧的左叶片512和成型于隔离片511右侧的右叶片513,左叶片512与罩壳52的侧壁521上的第一进风口523、隔离片511及出风口525配合形成第一风道,同时,右叶片513与罩壳52的侧壁522上的第二进风口524、隔离片511 及出风口525配合形成第二风道。具体到本实施例,该各左右叶片512、513分别垂直于侧壁521、522,所述离心扇叶51的轴流风向垂直于罩壳52的侧壁521、5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示出了散热机构通过与电机轴相连位于控制器3与电机之间的结构示例,但这并非意味着仅能采用该种装配结构,如也可以将散热机构通过与下机壳12的容置腔13内壁固定连接,位于电机与控制器之间,并通过外接的传输轴将其与电机连接,以带动风叶转动。

电机工作时,风叶转动,控制器3侧产生的热量在风叶带动下由左罩壳526的侧壁 521上的第一进风口523轴向流入到罩壳52内,然后沿着左叶片512的径向排布流动,并由出风口525流出;同理,电机侧产生的热量在风叶气流带动下,由电机前端流入电机壳体内,再由电机壳体尾部排出,并经右罩壳527的侧壁522上的第二进风口524进入罩壳52内,沿着右叶片524的径向排布流出,由出风口525排出。隔离片511将左右叶片512、513隔离开,能使得左右风道互不影响,也即使得控制器的散热与电极的散热互不干扰,相互独立,提高控制器和电机的各自效果,进而提升了扫雪机整体的散热效率。

为了确保离心扇叶的工作效率,该罩壳52的形状大小与离心扇叶51相适配,同时参见图3,为了提高散热机构的装配牢固性,右罩壳527靠近左罩壳526的圆周壁529B 的周向表面直径小于左罩壳526的圆周壁529A的周向表面直径,从而能卡入左罩壳526 内,同时,右罩壳527远离左罩壳526的圆周壁529B表面设有凸块527A,左罩壳526 上对应设有与凸块527A装配扣合的扣环526A。

除了上述改进外,其他相类似的改进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范围内,此处就不在赘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