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8688发布日期:2019-06-05 22:51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设备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的故障与非正常运行状态是难以避免的,倘若不及时处理,并有可能引发电力系统事故。在电力系统中,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和保护是保证各种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有效运行的前提。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在高压输电线的继电保护应用中易磁饱和、易铁磁谐振、反应速度慢、功能较为单一,且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去监测,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为此,亟需开发一种灵敏度高、反应快、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继电保护报警装置,以满足人们对电力系统的实时和远程监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包括光学式电流互感器、微控制器、A/D转换电路、SD卡存储模块、报警指示灯和继电器模块。所述的微控制器分别与A/D转换电路、报警指示灯、继电器模块和SD卡存储模块相连。

上述光学式电流互感器由直流电源组成的偏置磁场、光纤光栅和超磁致伸缩材料组成的传感探头(FBG-GMM)、耦合器、DFB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组成,耦合器与DFB激光器、光电探测器相连,光电探测器与A/D转换电路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还进一步包括SIM卡模块和手机客户终端,SIM卡模块一端与微控制器相连,一端通过无线信号与手机客户终端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还进一步包括控制按钮,所述的控制按钮包括2个按钮,分别是多功能按钮与启动按钮,且该2个按钮均与微控制器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保护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客户终端界面正常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客户终端界面出现故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包括光学式电流互感器、微控制器、A/D转换电路、SIM卡模块、手机客户终端、控制按钮、SD卡存储模块、报警指示灯和继电器模块。

光学式电流互感器由直流电源构成的偏置磁场、光纤光栅和超磁致伸缩材料组成的传感探头(FBG-GMM)、耦合器、DFB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组成,耦合器与DFB激光器、光电探测器相连,光电探测器与A/D转换电路相连;所述的光纤光栅(FBG)中心波长为1549.90nm,3dB带宽为0.2nm左右,反射率大于90%,栅区长度为10mm,DFB激光器采用14脚蝶形封装的半导体激光器,中心波长为1550.0nm,光谱线宽3MHz;光学电流互感器满足10%的变比误差,正常工作时,DFB激光器发出的窄带光经过耦合器到达传感器FBG-GMM,被FBG反射回来的光信号通过耦合器和光电探测器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微控制器选用高速处理器FPGA,型号EP4CE10F17C8N,拥有10K的逻辑资源和180个用户I/O管脚,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A/D转换电路采用8通道、12位高精度的芯片ADC128S022,将获取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SIM卡模块里有个卡槽,放置一张SIM卡(支持移动或者联通),该模块一端与微控制器相连,一端通过无线信号与手机客户终端相连,实现手机客户终端与微控制器的远程通信。

手机客户终端由报警短信和手机控制界面组成,通过手机客户终端可以查看电路设备工作情况以及来接收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发送的报警短信,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终端远程的对继电器进行控制。

控制按钮由多功能按钮和启动按钮组成,且该2个按钮均与微控制器相连;多功能按钮能够实现对SD卡存储的信息进行擦除并对微控制器进行复位操作,启动按钮控制整个报警装置的电源通断。

SD卡存储模块与微控制器相连,用来存储记录设备的工作信息,包括设备工作状态、故障次数、操作员和操作时间的相关信息。

报警指示灯由红色指示灯和绿色指示灯组成,红色灯亮表示故障,绿色灯亮表示正常,两个指示灯都与微控制器相连。

继电器模块一端与微控制器相连,用来接收微控制器的控制指令,一端与母线相连,控制电路的通断。

上述所示手机控制界面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主要由设备工作状态、故障次数、操作员、操作时间、报警指示灯、多功能按钮和启动按钮组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学电流互感器继电保护报警装置,不仅可以对电力设备进行故障报警,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终端实时查看电路设备运行情况,同时还能操作手机客户终端远程的对继电器模块进行控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的监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但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做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应的同等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