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0117发布日期:2019-08-23 22:3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随着技术进步,对电机的工作寿命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提高电机寿命的方式是增强电机的散热效果。

目前,公告号为CN20459769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机机壳散热筋结构,其在电机机壳外围表面设置若干的散热筋,并在散热筋上设有若干增强散热筋。电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筋上,散热筋与外界空气接触并将热量传递到外界空气中,起到散热作用,而且该专利通过增加散热筋的散热面积来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

但这种自然散热的方式易受电机所处环境影响,外界温度较高时,电机的散热效率会明显降低,进而影响到电机的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其具有电机散热效率更高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机,包括电机主体、位于电机主体上的转轴、设置在电机主体外壁上的若干散热筋,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存在散热间隙,还包括散热风扇、风扇罩壳,散热风扇连接在转轴上,风扇罩壳罩在散热风扇上并与电机主体连接,风扇罩壳内壁与电机主体外壁之间设有通风通道,通风通道连通与风扇罩壳内部以及相邻两个散热筋所形成的散热间隙之间,风扇罩壳远离电机主体的端面上设有进气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在转动过程中,与转轴连接的散热风扇会同步转动,散热风扇转动会产生风,风通过通风通道进入到散热间隙中,加快散热筋的散热;同时空气从进气孔源源不断地进入到风扇罩壳内,使散热风扇能一直产生风并使风能顺利吹向散热筋,风扇罩壳同时对散热风扇有保护作用,降低外界对散热风扇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散热风扇包括叶片,所述叶片表面平直且垂直于转轴轴心线;所述风扇罩壳端部的内侧面可分为撞击面、弧形引导面,散热风扇产生朝向风扇罩壳端部的风先撞击到撞击面上再沿弧形引导面移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风扇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风的方向是向四周扩的,部分朝向电机主体方向吹的风会沿着风扇罩壳的内壁进入到通气通道,部分背离电机主体方向吹的风先吹到撞击面上,再沿着弧形引导面,使风的方向得到改变,增加了吹向散热筋的风的量。

优选的,所述风扇罩壳朝向电机主体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为圆环形,所述导向件外圆边连接在风扇罩壳端面的靠近内侧壁的位置上,导向件内圆边向转轴方向翘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叶片产生的垂直吹向风扇罩壳端部一侧的风在接触到导向件后,会沿着导向件的倾斜面移动,导向件将风引导向弧形引导面,风再在弧形引导面引导下朝向散热筋方向移动,从而加强了吹向散热筋的风的风力,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优选的,还包括多个导向板,多个导向板周向分布于风扇罩壳内壁,相邻两个导向板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用于将风扇罩壳的风引导至散热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引导吹向散热筋方向的风进入到散热间隙中,提高进入到散热间隙的风的风力强度,增加风在散热筋之间的前进距离,进一步提高风冷效果。

优选的,所述进气孔有多个,多个进气孔分散在风扇罩壳的端面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进气量,提高风力强度,使风冷效果更佳。

优选的,所述风扇罩壳远离电机主体的端部上设有环形凸块,环形凸块包围于所有进气孔外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有物体碰撞风扇罩壳时,环形凸块会优先接触,降低直接碰撞到风扇罩壳端面上进气孔所在位置的可能性,减小碰撞对于风扇罩壳的伤害,延长风扇罩壳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电机主体外壁上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有螺纹孔,所述风扇罩壳上设有定位孔,所述风扇罩壳通过螺栓穿过定位孔并拧入到螺纹孔中以连接在电机主体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风扇罩壳通过螺栓连接在电机上,当螺栓拧紧后,风扇罩壳不易抖动,降低风扇罩壳在电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的孔口面积大于螺纹孔的孔口面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了安装时对螺纹孔孔口的定位,加快安装速度。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有多个,每个连接块上也均设有所述螺纹孔,多个连接块均匀分布在电机主体周向外壁上;所述定位孔有多个且定位孔的个数与连接块相同,多个定位孔均匀分布在风扇罩壳周向侧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强风扇罩壳与电机主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降低风扇罩壳出现抖动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散热筋背离电机主体的侧边上设有横向挡风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散热筋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自然散热效果;横向挡风条能对处在散热间隙中的风有向上方向的阻挡,增加风在槽中吹的距离,提高风冷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风扇罩壳将散热风扇产生的风引导向散热间隙,散热筋在风冷作用下加快散热;

2.风扇罩壳上的环形凸块对风扇罩壳的端部有保护作用,使风扇罩壳能使用更长的时间;

3.通过风扇罩壳内的导向件、弧形引导面、导向板,增强吹入到散热间隙中的风力强度,加强风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电机主体;11、连接块;12、螺纹孔;2、转轴;3、散热筋;31、散热间隙;32、横向挡风条;4、散热风扇;41、叶片;5、风扇罩壳;51、进气孔;52、导向板;521、导风通道;53、环形凸块;54、定位孔;55、通风通道;56、导向件;57、撞击面;58、弧形引导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电机,如图1所示,包括电机主体1、位于电机主体1上的转轴2、散热风扇4、风扇罩壳5,电机主体1的周向侧壁上设有多个散热筋3,散热风扇4套在转轴2上并随转轴2同步转动,风扇罩壳5套在散热风扇4上并连接在电机主体1上,风扇罩壳5远离电机的端部上设有多个进气孔51。参见图1、图3,风扇罩壳5与电机主体1之间存在通风通道55,相邻散热筋3之间存在散热间隙31,当电机运转时,散热风扇4产生风,风通过通风通道55吹向散热间隙31,加强散热筋3散热效果,从而提高电机工作寿命。

参见图1、图3,散热风扇4上设有多个叶片41,多个叶片41均匀分布在散热风扇4周向侧壁上,叶片41的表面平直且叶片41的朝向都垂直于转轴2的轴心线,风扇罩壳5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导向板52,导向板52的长度方向与转轴2的轴心线平行,导向板52一侧连接在风扇罩壳5的内壁上,导向板52另一侧朝向转轴2轴心线,相邻导向板52之间为导风通道521,风扇罩壳5端部的内侧面可分为撞击面57、弧形引导面58,撞击面57、弧形引导面58两者沿进气孔51向风扇罩壳5端口方向进行依次排列,在撞击面57与弧形引导面58之间的位置上设有导向件56,导向件56为圆环形,导向件56外圆环连接在风扇罩壳5上,所有的进气孔51均位于导向件56内部,导向件56内圆环向转轴2方向翘起,导向件56会先于撞击面57接触到散热风扇4产生的风。

参见图1、图2,风扇罩壳5上设有进气孔51的外端面上还设有环形凸块53,环形凸块53将所有进气孔51包围起来。风扇罩壳5周向外侧壁远离端部的一端上设有多个定位孔54,多个定位孔54均匀分布在风扇罩壳5的周向侧壁上,电机主体1在靠近风扇罩壳5的外壁上设有与定位孔54相同数量的连接块11,多个连接块11均匀分布在电机周向外壁上,每个连接块11上均设有螺纹孔12,定位孔54的孔口面积大于螺纹孔12的孔口面积,风扇罩壳5通过螺栓穿过定位孔54拧紧在螺纹孔12中的方式连接在电机主体1上,风扇罩壳5与电机主体1之间存在的间隙即是通风通道55。散热筋3的长度方向与转轴2的轴心线平行,散热筋3背离电机主体1的侧板上设有横向挡风条32,散热筋3与横向挡风条32组合在一起呈T形形状,并且相邻两个横向挡风条32之间留有间隔。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启动电机,转轴2开始转动,散热风扇4随转轴2一同转动,散热风扇4的叶片41转动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将空气甩出,形成向叶片41四周吹的风,叶片41中间位置的气压低于外界空气气压,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风扇罩壳5内。而叶片41产生的风一部分是直接吹向电机主体1一侧,该方向上的风在经过导风通道521引导后,会平行地吹入到散热间隙31中;叶片41产生的另一部分吹向风扇罩壳5端部方向的风在接触到导向件56后,通过导向件56的倾斜面以及风扇罩壳5的弧形引导面58,使风的方向发生改变,重新朝向了散热筋3方向。上述的两种不同方向的风最后叠加在一起,在散热筋3构成的槽中吹得更远,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