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2618发布日期:2019-06-14 23:0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时不放电且带有负载恢复电路的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锂电池保护板产品中,锂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实现对锂电池进行过充保护和过放保护,可以保护其安全。在该电路中,充放电大都可以同时进行,这样的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在特殊电子设备或设备应用中,不是太安全,例如电动轮椅,充电时病人不留意,操作轮椅行走时,充电线有可能会拉倒病人、拉断电源线等危险,存在很大潜在隐患。再者,现有保护板如果有充电不放电功能,但一般是不能自动回复放电,造成的结果是充电后还要拔掉负载,才能使用,现实应用中也是不现实的,不方便。普通锂电池保护板在类似以上特殊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锂电池充电保护电路中,充放电可以同时进行,在特殊电子设备或设备应用中不是太安全的不足,提供一种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充电时不放电且带有负载恢复电路。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为一种共正极保护板电路,包括充放电保护电路,所述的充放电保护电路在过充时控制蓄电池负极B-与充电输入负极C-之间的充电保护开关管Q5断开,在过放时控制蓄电池负极B-与放电负极P-之间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断开;还包括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所述的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在充电时控制所述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在断开。

本实用新型在充电时断开负载与电池的回路,实现充电时不放电,保证安全。

进一步的,上述的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中:所述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充电保护开关管Q5均为MOS管。

进一步的,上述的蓄电池充电保护电路中:

所述的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加到所述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栅极上的信号为控制信号D0;

所述的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D11、三极管D6、二极管D10、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17、电阻R16、电阻R18,光耦OC1、电阻 R23、电阻R22、电容C13;

控制信号D0接三极管D11的集电极,三极管D11的发射极接电池的负极B-,电阻R21设置在三极管D11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三极管D11 的基极通过电阻R20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充电输入负极C-;

控制信号D0接三极管D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电池负极B -,电阻R16设置在放电输入负极P-和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在电阻R16 两端分别利用电阻R17和电阻R18接地;

电池的正极B+通过电阻R21接光耦OC1源边输入端,光耦OC1源边输出端接充电输入负极C-,在光耦源边的输入输出之间并联连接电容C13 和电阻R23,光耦副边输入端形成信号D0_LOCK接三极管D6的基极,副边输出端接电池负极B-。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充电保护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充电不放电保护的锂电池组(十节单体锂电池串连)充电电路,如图1所示,为一种共正极保护板电路,也就是电池的正极B+、充电输入正极C+、放电输出正极P+相互短接,这里放电正极P+就是指接入负载时电流向负载负入的节点,电流由负载流到电池负极的节点称为输出负极P-。本实施例的充电保护电路包括充放电保护电路,充放电保护电路在过充时控制蓄电池负极B-与充电输入负极C-之间的充电保护开关管Q5 断开,在过放时控制蓄电池负极B-与放电输入负极P-之间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断开;实现在过充时断开充电输入,过放时不再放电,完成过充和过放保护,以上的电路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充放电保护电路,如采用DW01芯片实现单节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的电路,开关管Q5和Q7实践中均可采用MOS管,过充过放控制电路产生控制信号分别接开关管Q5和开关管Q7的栅极,而开关管Q5和开关管Q7的源-漏极分别接电池的负极B-和充电输入的负极C-或者放电的负极P-。本实施例中,在放电保护开关管Q7的栅极还接受一个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控制,控制信号是D0,在充电时D0是一个低电平,加到放电保护开关管Q7的栅极,使放电保护开关管Q7断开,在充电时不放电。

本实施例中,充电时不放电保护电路如图1所示充电时不放电保护电路产生连接到放电保护开关管Q7栅极上的控制信号D0,充电时不放电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D11、三极管D6、二极管D10、电阻R20、电阻R21、电阻 R17、电阻R16、电阻R18,光耦OC1、电阻R23、电阻R22、电容C13。控制信号D0接三极管D11的集电极,三极管D11的发射极接电池的负极B -,电阻R21设置在三极管D11的集电极与基极之间,三极管D11的基极通过电阻R20接二极管D10的N极,二极管D10的P极接充电输入负极C -。控制信号D0接三极管D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电池负极B -,电阻R16设置在放电输入负极P-和三极管Q6的基极之间,在电阻R16 两端分别利用电阻R17和电阻R18接地。电池的正极B+通过电阻R21接光耦OC1源边输入端,光耦OC1源边输出端接充电输入负极C-,在光耦源边的输入输出之间并联连接电容C13和电阻R23,光耦副边输入端形成信号D0_LOCK接三极管D6的基极,副边输出端接电池负极B-。

本电路采用PNP三极管正偏导通,和光耦,来实现充电时不能放电电路。保护过程如下:

充电时,三极管D11导通,控制信号DO被拉至电池负极B-电位,光耦 OC1导通,连接DO网络的放电保护开关管Q7关闭,此时电池不能对负载放电。

充电断开时,因电容C13电容放电,光耦OC1不会立即断开,保证三极管D6基极处于B-电位,三极管D6不导通,解除三极管D6的通常锂电保护的保护自锁功能,控制信号DO通过电阻R21、R20、二极管D10、电阻R23、R22 上拉至B+高电位,放电保护开关管Q7恢复导通,可以放电,恢复正常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