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8666发布日期:2019-10-19 03:24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架空输电线路建设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电网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网系统运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电网建设已成为我国电力建设的主要方向,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的目标。

目前,国内输电线路导线张力放线施工时需要将不同线盘的多根导线通过接续管压接后连成整根,但压接后容易降低电力传导和机械载荷的效率,且近几年,出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开始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该导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受热后膨胀率低,在高温输电线路上应用后弧垂变化小,有利于增加线路档距从而减少线路铁塔数量等优点,但是由于碳纤维复合芯为采用树脂固化的材料,具有超强的抗拉强度,但是抗挤压能力低于钢芯,使常规的用于钢芯铝绞线接续管不能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点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包括有主体管,该主体管为管状结构,且其由接续部、主体压接部和主体拔捎部组成,所述接续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主体压接部,该主体压接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主体拔捎部,所述主体压接部和主体拔捎部呈对称设置在接续部的两端,所述主体管穿设有接续钢管,该接续钢管设置于接续部的中心,所述接续钢管呈中空结构,其包括有钢管拔捎部、钢管压接部和衔接端,所述衔接端的两端分别连接钢管压接部,该钢管压接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钢管拔捎部,该接续钢管通过中心设置衔接端使其两端均形成盲孔结构并呈对称设置,所述接续钢管的两端分别穿设有铝衬管,该铝衬管均呈中空结构,所述接续部、主体压接部和主体拔捎部分别依次从主体管的中心向两端穿设有导线,并分别通过导线连接有钢锚,所述导线的线芯分别穿设于铝衬管并与衔接端的两端相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线的另一端线芯穿设于钢锚的锚头,且其之间设置有铝衬管。

所述钢锚的锚头开设有呈倒钩式的防滑槽。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钢锚的锚孔采用挂环形状、挂孔形状或开槽板形状。

所述主体管和接续钢管均与导线同轴。

所述主体拔捎部和钢管拔捎部的内壁边沿均设置有倒角。

所述主体压接部在压接后不形成完整的六角形。

所述接续部的长度大于接续钢管的长度。

所述主体拔捎部和钢管拔捎部均呈圆锥形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用新型连接导线不仅有效使电力传导和机械载荷效率提高,且其安装后不松脱,握力强,主体接续部能够承担导线的电力传导和机械载荷接续,主体压接部能够将导线的电流和机械载荷传达到主体管上,主体拔捎部能够减少因为压接导致的导线应力集中而损失机械载荷,而衔接端通过采用端头,可以使两端的孔形成盲孔,平衡两端因为压接导致的应力转移,减少应变,铝衬管间隔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钢管之间,起到间隔填充的作用,通过外层钢管的压接,将较软的铝制衬管填充到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绞合间隙中,从而提高钢管对碳纤维复合芯的握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管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续钢管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钢锚结构示意图;

包括:主体管10、接续部11、主体压接部12、主体拔捎部13、接续钢管 14、钢管拔捎部15、钢管压接部16、衔接端17、铝衬管18、导线19、钢锚20,防滑槽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详细如下:

结合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应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接续管,包括有主体管10,该主体管10为管状结构,且其由接续部11、主体压接部12和主体拔捎部13组成,接续部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主体压接部12,该主体压接部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主体拔捎部13,所述主体压接部12和主体拔捎部13呈对称设置在接续部11的两端,主体管10穿设有接续钢管14,该接续钢管14设置于接续部11的中心,接续钢管14呈中空结构,其包括有钢管拔捎部15、钢管压接部16和衔接端17,衔接端17的两端分别连接钢管压接部16,该钢管压接部16 的另一端分别连接钢管拔捎部15,该接续钢管14通过中心设置衔接端17使其两端均形成盲孔结构并呈对称设置,接续钢管14的两端分别穿设有铝衬管18,该铝衬管18均呈中空结构,接续部11、主体压接部12和主体拔捎部13分别依次从主体管10的中心向两端穿设有导线19,并分别通过导线19连接有钢锚20,导线19的线芯分别穿设于铝衬管18并与衔接端17的两端相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线19的另一端线芯穿设于钢锚20的锚头,且其之间设置有铝衬管18,钢锚20的锚头开设有呈倒钩式的防滑槽21。

钢锚20的锚孔采用挂孔形状,钢锚的锚头端均采用拔削结构。

进一步,当导线19在钢锚20的接触处涂抹涂胶,再在内外层套设衬管亦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体管10和接续钢管14均与导线同轴,主体拔捎部13和钢管拔捎部15 的内壁边沿均设置有倒角,主体压接部12在压接后不形成完整的六角形,接续部11的长度大于接续钢管14的长度,主体拔捎部13和钢管拔捎部15均呈圆锥形状结构。

以工作原理结合上述结构为例,先按照要求剥除绞合型碳纤维复合芯导线 19两端的最外面一层,在内外层各套上衬管,再将剥除后的导线19一端插入钢锚20内部后,进行压接,另一端再次按照要求剥除,使其露出线芯,将剥除后的线芯一端插入主体管10,并依次穿过主体拔捎部13、主体压接部12和接续部11,使线芯分别穿设于铝衬管18并与衔接端17的两端相接触,通过本实用新型连接导线19不仅有效使电力传导和机械载荷效率提高,且其安装后不松脱,握力强,主体接续部11能够承担导线的电力传导和机械载荷接续,主体压接部 12能够将导线19的电流和机械载荷传达到主体管10上,主体拔捎部13能够减少因为压接导致的导线19应力集中而损失机械载荷,而衔接端17通过采用端头,可以使两端的孔形成盲孔,平衡两端因为压接导致的应力转移,减少应变,钢管压接部16分别压接需要对接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19的端头碳芯,将机械载荷传达到接续钢管14上,铝衬管18间隔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钢管之间,起到间隔填充的作用,通过外层钢管的压接,将较软的铝制衬管填充到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绞合间隙中,从而提高钢管对碳纤维复合芯的握力,而主体管10 两端的主体压接部12为调整适当的压缩比,保证导线的握力始终,而设置主体压接部12的尺寸是可以调整的,而使得压接后不形成完整的六角形。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极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