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87502发布日期:2019-11-20 01: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正电极部,具有:正极主导体部;正极端部,与所述正极主导体部连接;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正极主导体部连接;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正极主导体部连接;以及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正极主导体部连接;

负电极部,具有:负极主导体部;负极端部,与所述负极主导体部连接;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负极主导体部连接;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负极主导体部连接;以及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与所述负极主导体部连接;

电容器电路部,与所述正电极部和所述负电极部连接;

电力转换部,与所述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连接;

第1输出端部,与所述电力转换部连接;

第2输出端部,与所述电力转换部连接;

第3输出端部,与所述电力转换部连接;以及

散热部,与所述电容器电路部和所述电力转换部结合,

所述正极主导体部和所述负极主导体部被相互绝缘且被面对面配置,

所述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和所述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被相互绝缘且被面对面配置,

所述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和所述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被相互绝缘且被面对面配置,

所述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和所述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被相互绝缘且被面对面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正电极部、所述负电极部、所述电容器电路部、所述电力转换部,以使所述正极端部和所述负电极部露出的状态被外装树脂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正极主导体部、所述负极主导体部、所述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各自为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通过焊料与所述电力转换部电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第1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正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1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2负极结合导体部、所述第3负极结合导体部,通过铆钉与所述电力转换部电接合以及机械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正电极部还具有从所述正极主导体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正极侧面电极,

所述正极主导体部保持所述电容器电路部的第1面,

所述正极侧面电极保持所述电容器电路部的与所述第1面不同的第2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负电极部还具有从所述负极主导体部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负极侧面电极,

所述负极主导体部保持所述电容器电路部的第1面,

所述负极侧面电极保持所述电容器电路部的与所述第1面不同的第2面。


技术总结
本公开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正电极部,具有正极主导体部以及正极结合导体部;负电极部,具有负极主导体部以及负极结合导体部;电容器电路,与正电极部以及负电极部连接;电力转换部,与正极主导体部、正极结合导体部、负极主导体部、以及负极结合导体部连接;以及散热部,与电容器电路部以及电力转换部结合,正极主导体部以及负极主导体部、正极结合导体部以及负极结合导体部被相互绝缘且被面对面配置。

技术研发人员:冈浦伸吾;风间俊;门田隆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8.04.03
技术公布日:2019.11.1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