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2054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频大型感应电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吨位的中频炉一般都是在使用两炉模式,一炉体在被选用受电冶炼时,另一炉体必须被断电,并用作打炉衬或维修保养使用,在使用是时,由于中频炉的功率大,冷却电缆的数量多,换炉时倒换电缆的工作量巨大,所以,设备一般都是通过换炉开关来实现切换。在现有技术中,葫芦开关绝大多数是采用人工切换,较少部分是采用电动换炉开关来实现,采用人工切换换炉开关,由于连接螺栓的数量较多,开关结构复杂,使用该方法耗费人工、劳动强度大、换炉时间长、效率低、很容易耽误生产,而采用电动换炉开关时,因为采用的电源在工作时会产生磁场,受磁场的影响,开关周围近距离范围内的金属会被感应发热,使得金属机械的弹性压力会使之减弱,造成基座和连接排变形,长期使用后,还会导致连接排变形严重,造成转换开关与连接排接触不良,甚至会造成烧毁现象的发生,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电动转换开关的故障率较高,机械性能差,不利于调节装换。因此,研制开发一种简单实用、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省时省力、连接排不易变形、连接可靠、能实现自动换炉且换炉速度快的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是客观需要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省时省力、连接排不易变形、连接可靠、能实现自动换炉且换炉速度快的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基座、对称设置在基座内的换炉开关1、换炉开关Π以及与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转换连接的开关结合排,换炉开关I包括上连接排I和下连接排I,换炉开关Π包括上连接排Π和下连接排Π,上连接排1、下连接排1、上连接排Π和下连接排Π分别由进线板和出线板组成,每块进线板和出线板上分别设置有多根电缆接头,电缆接头上安装有冷却电缆,且在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上安装有用于支撑固定各进线板和出线板的承重板,其承重板为绝缘板。
[0005]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手动转换开关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撑结构,让转换开关的连接排能与开挂结合排和支撑结构更好的接触,即使中频炉工作时连接排受热,由于支撑结构的作用,连接排也不会轻易发生变形,不仅能够让连接排与开关结合排的连接更可靠,不易松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而且实现了连接排与开关结合排的电导通,并能保证触头接触面恒压,导电性能不便,也不会有接触不良而烧坏的现象,长期使用也不会生产变形、拉裂、损坏的情况,该结构具有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导电率高、换炉速度快、比人工换炉既能实现自动换炉、缩短换炉时间,又能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提高产量的优点,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可广泛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不意图;
[000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08]图中:1-基座,2-下连接排1,3-进水口,4-上连接排1,5_电缆接头,6出水口,7-支撑立柱,8-上连接排Π,9_下连接排Π,10_开关结合排,11-连杆,12-第一升降机构,13-第二升降机构,14-承重板,15-出线板,16-进线板,17-冷却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0]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座1、对称设置在基座I内的换炉开关1、换炉开关Π以及与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转换连接的开关结合排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炉开关I包括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所述换炉开关Π包括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上连接排14、下连接排12、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分别由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组成,每块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上分别设置有多根电缆接头5,电缆接头5上安装有冷却电缆,且在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7,支撑立柱7上安装有用于支撑固定各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的承重板14,其承重板14为绝缘板。
[0011]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开关结合排10的自动切换,并能实现自动控制,所述开关结合排10与上连接排14、下连接排12、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9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布置,所述支撑立柱7内设置有第一升降机构12和第二升降机构13,第一升降机构12通过连杆11分别与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对应的开关结合排10相连,第二升降机构13分别通过连杆11与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对应的开关结合排10相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之间以及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 9之间通过绝缘筋连接,是为了能更好的增加支撑立柱7的稳定性,利用绝缘筋的拉力来把连接排发生变形的可能降到最低。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各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上分别设置有冷却水管17,每根冷却水管17上单独的设置有进水口 3和出水口6,是为了能够对易发热的连接排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以防止变形、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立柱7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承重板14的绝缘拉筋,是为了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即把上连接排与下连接排绝缘隔开,使整个各连接排之间不能构成闭环导电回路,以阻止电流通过开关结合排时感应发热,减少电能传输的沿程消耗。
[0015]为了实现开关结合排的快速切换和自动控制,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2和第二升降机构13均为液压缸。
[001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换炉开关I的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与换炉开关Π的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9是独立的,不相互连接,当需要打开换炉开关I,使中频炉I通电时,只需要第一升降机构12带动开关结合排10上升分别与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连通接触,第二升降机构13带动开关结合排10下降与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 9分离,即可实现中频炉I通电,中频炉Π断电,反之,若果第一升降机构12带动开关结合排10下降与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分离,第二升降机构13带动开关结合排10上升与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 9连通接触,即可实现中频炉I断电,中频炉Π通电,由此可见,中频炉的换炉动作则可以通过第一升降机构12和第二升降机构13的上升或下降动作来完成换炉,在换炉的同时,支撑立柱7能够对换炉开关I的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与换炉开关Π的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 9起到很好的支撑固定作用,以保证在中频炉工作的过程中,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以及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不会受热应力的影响,而发生局部变形或者是拉裂的现象,能够较好的保证开关结合排10与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12以及上连接排Π8和下连接排Π 9的良好接触,避免接触不良的现象。
【主权项】
1.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包括基座(I)、对称设置在基座(I)内的换炉开关1、换炉开关Π以及与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转换连接的开关结合排(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炉开关I包括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I (2),所述换炉开关Π包括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上连接排1(4)、下连接排1(2)、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分别由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组成,每块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上分别设置有多根电缆接头(5),电缆接头(5)上安装有冷却电缆,且在换炉开关I和换炉开关Π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7),支撑立柱(7)上安装有用于支撑固定各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的承重板(14),其承重板(14)为绝缘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结合排(10)与上连接排1(4)、下连接排1(2)、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布置,所述支撑立柱(7)内设置有第一升降机构(12)和第二升降机构(13),第一升降机构(12)通过连杆(I I)分别与上连接排I (4)和下连接排I (2)对应的开关结合排(10)相连,第二升降机构(13)分别通过连杆(11)与上连接排Π (8)和下连接排Π (9)对应的开关结合排(10)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排1(4)和下连接排I (2 )之间以及上连接排Π (8 )和下连接排Π (9 )之间通过绝缘筋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进线板(16)和出线板(15)上分别设置有冷却水管(17),每根冷却水管(17)上单独的设置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7)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承重板(14)的绝缘拉筋。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12)和第二升降机构(13)均为液压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频炉的新型转换开关,包括基座、换炉开关Ⅰ、换炉开关Ⅱ和开关结合排,换炉开关Ⅰ包括上连接排Ⅰ和下连接排Ⅰ,换炉开关Ⅱ包括上连接排Ⅱ和下连接排Ⅱ,每块连接排分别由进线板和出线板组成,且在换炉开关Ⅰ和换炉开关Ⅱ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上安装有用于支撑固定各进线板和出线板的承重板。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手动转换开关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撑结构,不仅能够让连接排与开关结合排的连接更可靠,不易松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而且长期使用也不会生产变形、拉裂、损坏的情况,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导电率高、换炉速度快、缩短换炉时间的优点,可广泛的推广使用。
【IPC分类】F27B14/20
【公开号】CN205316978
【申请号】CN201620091226
【发明人】郑国荣, 顾贵林, 谢光辉
【申请人】云南天高镍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