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90890发布日期:2019-09-29 18:4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电力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电力转换装置配置在例如电池与马达之间,对贮存在电池中的电力进行控制并提供给马达。构成搭载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上的电力转换装置、即pcu(powercontrolunit,动力控制单元)的多个子单元(例如功率模块)会发热,存在由于其影响而损害性能的可能,因此,冷却结构是必需的。这样的冷却技术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知的电力转换装置在外壳上具备冷却器。该冷却器具有导入冷却液的冷却液导入口和排出冷却液的冷却液排出口。冷却液在分别与冷却液导入口和冷却液排出口连接的多个连接通路中通过而循环。冷却液导入口与连接通路的连接部位、以及冷却液排出口与连接通路的连接部位分别被密封部密封。

各密封部分别由下述部件构成:环状的第1密封部件,其防止冷却液从连接部位泄漏到外部;环状的第2密封部件,其包围该第1密封部件;以及排泄通路,其位于第1密封部件与第2密封部件之间。该排泄通路形成在外壳上。积存在第1密封部件与第2密封部件之间的冷却液通过排泄通路而从排泄排出口排出到外壳的外部。在外壳的密封面上形成有:环状的第1槽,其能够供第1密封部件嵌入;以及环状的第2槽,其能够供第2密封部件嵌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6709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中公知的密封结构中,必须在外壳的密封面上配置第1槽和第2槽这两者。第1槽与第2槽之间被以一定宽度隔开。即,在第1槽与第2槽之间具有分隔壁。与具有该分隔壁相应地,第2槽的直径增大,因此必须在密封面确保较大的密封用空间。其结果是,密封面增大,因此外壳、冷却器变得大型。因此,不利于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此外,特别是在采用复杂的环形或大型的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若对各个槽仅仅嵌入各密封部件,则基于组装性的观点来说是不利的,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同时能够提高密封部件的组装性。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包括:

冷却器,其对电子部件进行冷却;

壳体,其具备所述冷却器;以及

环状的密封部件,其对所述冷却器的密封面与所述壳体的密封面之间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的密封面与所述壳体的密封面中的任一方具有能够供所述密封部件嵌入的环状的槽,

在该槽的底面设置有第1定位部,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其沿着所述槽的所述底面而设置;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其设置成包围该内侧密封部的环外周面;以及连接部,其在环的整周上将所述内侧密封部与所述外侧密封部连接成一体,

所述连接部具有能够嵌入至所述第1定位部中的第2定位部。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个面比所述内侧密封部和所述外侧密封部各自的密封面凹陷,由所述内侧密封部、所述外侧密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所围成的空间构成排泄通路,从所述内侧密封部泄漏的制冷剂能够通过该排泄通路。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定位部由从所述槽的所述底面朝向槽开口突出的凸部构成,

该凸部具有能够将所述排泄通路中积存的所述制冷剂排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排泄孔,

所述第2定位部由能够供所述凸部嵌入的贯通孔构成。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部件具有功率模块和发热量比该功率模块小的其他电子部件,

所述冷却器具有对所述功率模块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器和对所述其他电子部件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器,

排泄导出路通过所述壳体的内部,该排泄导出路将从所述第1冷却器与所述壳体之间泄漏的制冷剂导出,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对所述第2冷却器的密封面与所述壳体的密封面之间进行密封的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

所述槽由能够供所述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嵌入的第2冷却器用槽构成,所述槽存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密封面,

所述第1定位部由从所述第2冷却器用槽的所述底面朝向槽开口突出的凸部构成,

该凸部具有能够使从所述排泄导出路导出的制冷剂流入所述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的所述排泄通路中的排泄孔,

所述第2定位部由能够供所述凸部嵌入的贯通孔构成。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的密封部件具有从环外周面或环内周面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壳体中的任一方具有能够供所述延伸部嵌入的凹部。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壳体形成为一体。

发明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密封部件中,通过连接部在环的整周上将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与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连接成一体。即,密封部件由单一部件构成。该单一密封部件能够嵌入环状的单一槽中。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冷却器的密封面、壳体的密封面设置多个槽。相应地,在密封面设置比较小的密封用空间即可,因此能够使壳体和冷却器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此外,在槽的底面设置有第1定位部,在连接部设置有第2定位部。通过相对于第1定位部而嵌入第2定位部,能够相对于槽容易地对密封部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提高密封部件相对于槽的组装性,能够减少组装工时。这在采用复杂的环形状或大型的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并且此外,内侧密封部及外侧密封部均呈现圆形截面,因此当密封面彼此重合而内侧密封部及外侧密封部被压缩时,不会发生倾斜或倒下。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件的稳定的密封性。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能够使用由内侧密封部、外侧密封部以及连接部所围成的空间作为排泄通路。因此,在冷却器的密封面或壳体的密封面,不需要设置另外的排泄通路。相应地,能够使壳体或冷却器更小型。并且,不需要用于设置另外的排泄通路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利用由从槽的底面突出的凸部构成的第1定位部和由能够供凸部嵌入的贯通孔构成的第2定位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密封部件相对于槽的定位。并且,能够将排泄通路中积存的制冷剂向壳体的外部排出的排泄孔被设置于凸部。即,凸部具有排泄孔,由此不需要另外的排泄孔。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利用由从第2冷却器用槽的底面突出的凸部构成的第1定位部、和由能够供凸部嵌入的贯通孔构成的第2定位部,能够容易进行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相对于第2冷却器用槽的定位。并且,具有用于连通排泄导出路与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的排泄通路的排泄孔,排泄导出路将从第1冷却器与壳体之间泄漏的制冷剂导出。该排泄孔设置于凸部。即,在凸部具有排泄孔,由此不需要另外的排泄孔。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并且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低成本化。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组合密封部件的延伸部与能够供该延伸部嵌入的凹部,确定了相对于槽嵌入密封部件的方向。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槽搞错嵌入方向地组装密封部件的所谓的误组装。因此,密封部件相对于槽的组装作业性提高。并且,能够更正确地相对于槽对密封部件进行定位。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冷却器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形成为一体。即,通过利用壳体中的空间,壳体兼作冷却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电力转换装置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示意性的截面及其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分解图和多个密封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密封部及其局部结构的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变形例的局部截面图和多个密封部周边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10a:电力转换装置;20:壳体;24、25:壳体的密封面;24a、25a:槽;24b、25b:第1定位部(凸部);24c、25c:排泄孔;30:第1冷却器;30a:第1冷却器的密封面;33:功率模块(电子部件);51a:第2冷却器的密封面;55、56:其他电子部件(电子部件);59:第2冷却器;70:第1密封部件;71:内侧密封部;72:外侧密封部;73:连接部;74:空间(排泄通路);75:第2定位部;80:第2密封部件;81:内侧密封部;82:外侧密封部;83:连接部;84:空间(排泄通路);85:第2定位部;86:延伸部;87:凹部;91:排泄导出路;100:第3密封部件;101:内侧密封部;102:外侧密封部;103:连接部;104:排泄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1中(a)示出电力转换装置10的示意性的截面。

图1中(b)放大示出图1中(a)的b部。

图1中(c)示出沿着图1中(b)的c-c线的截面结构。

图1中(d)分解示出图1中(b)所示的第1密封部件70的周边结构。

图2中(a)分解示出图1中(a)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0。

图2中(b)利用立体图示出图1中(a)所示的多个密封部件70、70、80周边。

首先,如下定义图1中(a)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0中使用的电子部件11和冷却器12。电子部件11由“功率模块33”和发热量比该功率模块33小的“其他电子部件55、56”构成。功率模块33是工作产生的发热量多而必须积极散热的一种高发热性电子部件。其他电子部件55、56由例如平滑电容器、电抗器、dc-dc转换器、放电电阻构成。为了容易理解,将其他电子部件55、56中的、一方电子部件55称作“第1电子部件55”,将另一方电子部件56称作“第2电子部件56”。冷却器12由对功率模块33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器30和对其他电子部件55、56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器59构成。

以下,详细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0。电力转换装置10具有壳体20。该壳体20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矩形形状,具有第1冷却器30和第2冷却器59。

如图1中(a)及图2中(a)所示,壳体20被一体地形成的分隔板21分离成第1室22和第2室23。例如,第1室22位于第2室23的正上方。

第1室22的与分隔板21相反一侧(上侧)敞开。在壳体20上形成有沿着第1室22的敞开端的边缘的平坦的座面24。以下,将该座面24适当地称作“壳体20的密封面24”。在该密封面24上安装有第1冷却器30的密封面30a。更加详细来说,第1冷却器30是由与壳体20分体的部件构成的大致平坦的制冷剂套,通过螺栓31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1室22。即,第1冷却器30以封闭第1室22的敞开端(敞开面)的方式安装在壳体20上。该第1冷却器30在内部具有制冷剂通路32。在第1冷却器30的外表面安装有功率模块33。

在第1室22内收纳有子单元41。该子单元41由通过螺栓42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分隔板21上的基盘43、以及安装在该基盘43上的第3电子部件44构成。该第3电子部件44由发热量比所述功率模块33小的电子部件、例如平滑电容器、电抗器、dc-dc转换器、放电电阻构成。第1冷却器30和功率模块33被第1罩45覆盖。该第1罩45通过螺栓46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壳体20上。

第2室23由与分隔板21相反一侧(下侧)敞开的槽部构成。在壳体20上形成有沿着第2室23的敞开端的边缘的平坦的座面25。以下,将该座面25适当地称作“壳体20的密封面25”。在该密封面25上安装有盖部51。即,第2室23通过盖部51而使得与分隔板21相反一侧的敞开端被封闭。这样,盖部51以封闭第2室23的敞开端(敞开面)的方式安装在壳体20上。

更详细记述,盖部51是与第2室23的座面25(密封面25)重合并且通过螺栓53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的平板。将该盖部51中的、与第2室23的座面25(密封面25)重合的面作为密封面51a,将与该密封面51a相反一侧的面作为安装面51b。在密封面51a上形成有向第2室23内延伸的多个冷却片51c。在安装面51b上安装有其他电子部件55、56。

盖部51和其他电子部件55、56被第2罩57覆盖。该第2罩57通过螺栓58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壳体20上。

第2冷却器59是由形成第2室23的壁部(包括分隔板21)和封闭第2室23的盖部51构成的制冷剂套。由此,第2冷却器59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20一体地构成。以下,将第2室23适当地换称作“制冷剂通路23”。将盖部51的密封面51a适当地换称作“第2冷却器59的密封面51a”。

并且壳体20在内部具有多个连接制冷剂流路61~63。详细而言,壳体20中收纳有:第1连接制冷剂流路61(制冷剂入口61、第1制冷剂口61),其从外部向壳体20导入制冷剂;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制冷剂出口62、第2制冷剂口62),其从壳体20向外部排出制冷剂;以及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其将第1冷却器30和第2冷却器59连接起来。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的一端和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的一端在壳体20的密封面24开口。

第1连接制冷剂流路61和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形成在壳体20的侧壁26的同一面26a上,与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位于相反侧。

第1冷却器30具有:制冷剂口34(导入制冷剂口34),其从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导入制冷剂;以及制冷剂口35(排出制冷剂口35),其向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排出制冷剂。导入制冷剂口34和排出制冷剂口35连通于第1冷却器30的制冷剂通路32。第1冷却器30的导入制冷剂口34与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位64以及第1冷却器30的排出制冷剂口35与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相连接的第2连接部位65都位于第1室22的座面24。

如图1中(a)所示,从第1连接制冷剂流路61供给的制冷剂(例如冷却水)通过第2冷却器59、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第1冷却器30的路径,并从第2连接制冷剂流路62排出。在制冷剂通路32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第1冷却器30而直接对功率模块33进行冷却。在第2冷却器59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多个冷却片51c以及盖部51而直接对其他电子部件55、56进行冷却。因此,能够直接并且高效地对功率模块33和其他电子部件55、56进行冷却。

第1连接部位64和第2连接部位65分别被环状的第1密封部件70、70独立地密封。参照图1中(a)~(d),以密封第1连接部位64的第1密封部件70为代表进行说明。

壳体20的密封面24具有包围第3连接制冷剂流路63的开口的环状的槽24a。在该槽24a内能够嵌入第1密封部件70。在该槽24a的底面设置有第1定位部24b。

第1密封部件7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对壳体20的密封面24与第1冷却器30的密封面30a之间进行密封。详细记述,第1密封部件70是由内侧密封部71、外侧密封部72以及连接部73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内侧密封部71是沿着环状的槽24a的底面且内周面而设置的环状结构,呈圆形形状的截面(例如正圆形的截面)。

外侧密封部72是以包围内侧密封部71的环外周面的方式沿着槽24a的底面设置的环状的结构,呈圆形截面(例如正圆形的截面)。即,该外侧密封部72与内侧密封部71的环外周面相邻。外侧密封部72的圆形截面的直径与内侧密封部71的圆形截面的直径相同。

连接部73在环的整周上将内侧密封部71的环外周面与外侧密封部72的环内周面连接成一体。即,连接部73是呈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71的环外周面与呈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72的环外周面一体化而形成的部分。

连接部73的两个面比内侧密封部71和外侧密封部72各自的密封面凹陷。即,呈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71的环外周面与呈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72的环外周面被一体化,由此在这些密封部71、72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了沿着环的凹部74(空间74)。由此,由内侧密封部71、外侧密封部72以及连接部73所围成的空间74构成了从内侧密封部71泄漏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排泄通路。以下,将该空间74换称作“排泄通路74”。

连接部73具有能够相对于第1定位部24b嵌入的第2定位部75。

槽24a中具有的第1定位部24b由从槽24a的底面朝向槽开口突出的凸部构成。以下,将第1定位部24b适当地换称作“凸部24b”。该凸部24b具有能够将积存在排泄通路74的制冷剂向壳体20的外部排出的排泄孔24c。

该凸部24b及排泄孔24c与排泄通路74的位置对应地位于槽24a的槽宽中央。槽24a中的、凸部24b及排泄通路74所在的部分的槽宽比其他部分的槽宽大。

另一方面,在第1密封部件70中的、与所述凸部24b对应的位置处,内侧密封部71与外侧密封部72之间的间隔宽。因此,连接部73的宽度也宽。第2定位部75位于连接部73中的宽幅部分,并且由凸部24b能够嵌入的贯通孔构成。以下,将该第2定位部75适当地换称作“贯通孔75”。

如图1中(a)所示,壳体20的密封面25与盖部51的密封面51a(第2冷却器59的密封面51a)之间由环状的第2密封部件80进行密封。以下,将该第2密封部件80适当地称作“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80”。参照图1中(a)、图2及图3,对第2密封部件80进行说明。

图3中(a)示出沿着图1中的3a-3a线的截面、即沿着槽25a的底面对壳体20进行剖视的结构,能看到第2密封部件80。

图3中(b)示出沿着图3中(a)的b-b线的截面。

图3中(c)示出沿着图3中(a)的c-c线的截面。

图3中(d)分解示出图3中(c)所示的结构。

图3中(e)示出沿着图3中(d)的e-e线的第2密封部件80。

图3中(f)示出沿着图3中(a)的f-f线的截面。

图3中(g)分解示出图3中(f)所示的结构。

壳体20的密封面25具有包围第2室23的开口的环状的槽25a。在该槽25a内能够嵌入第2密封部件80。在该槽25a的底面设置有多个(例如3个)第1定位部25b。

第2密封部件8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详细记述,第2密封部件80是由内侧密封部81、外侧密封部82以及连接部83构成的一体成型品。

内侧密封部81是沿着环状的槽25a的底面且内周面而设置的环状结构,呈圆形形截面(例如正圆形的截面)。

外侧密封部82是以包围内侧密封部81的环外周面的方式且沿着槽25a的底面设置的环状的结构,呈圆形截面(例如正圆形的截面)。即,如图3中(b)所示,该外侧密封部82与内侧密封部81的环外周面相邻。外侧密封部82的圆形截面的直径与内侧密封部81的圆形截面的直径相同。

连接部83在环的整周上将内侧密封部81的环外周面与外侧密封部82的环内周面连接成一体。即,连接部83是呈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81的环外周面与呈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82的环外周面被一体化而成的部分。

连接部83的两个面比内侧密封部81和外侧密封部82各自的密封面凹陷。即,呈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81的环外周面与呈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82的环外周面一体化,由此在这些密封部81、82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沿着环的凹部84(空间84)。由此,由内侧密封部81、外侧密封部82以及连接部83所围成的空间84构成了从内侧密封部81泄漏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排泄通路。以下,将该空间84换称作“排泄通路84”。

连接部83具有能够相对于多个第1定位部25b分别嵌入的多个第2定位部85。

槽25a中具有的多个第1定位部25b由从槽25a的底面朝向槽开口突出的凸部分别构成。以下,将第1定位部25b适当地换称作“凸部25b”。该多个凸部25b分别具有能够将积存在排泄通路84的制冷剂向壳体20的外部排出的排泄孔25c。

如图3中(a)~图3中(e)所示,该凸部25b及排泄孔25c与排泄通路84的位置对应地位于槽25a的槽宽中央。槽25a中的、凸部25b及排泄通路84所在的部分的槽宽比其他部分的槽宽大。

另一方面,在第2密封部件80中的、与所述凸部25b对应的位置处,内侧密封部81与外侧密封部82之间的间隔宽。因此,连接部83的宽度也宽。第2定位部85位于连接部83中的宽幅部分,并且由凸部25b能够嵌入的贯通孔构成。以下,将该第2定位部85适当地换称作“贯通孔85”。

如图3中(a)、图3中(f)及图3中(g)所示,第2密封部件80具有从环内周面(内侧密封部81的内周面)或环外周面(外侧密封部82的外周面)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86。壳体20与第2冷却器59(冷却器12)中的任一方具有延伸部86能够嵌入的凹部87。

图3中(h)示出图3中(c)所示的结构的变形例。该变形例中,设置于槽25a的底面的第1定位部25b由凹部构成,密封部件80的连接部83所具有的第2定位部85由凸部构成。该第2定位部85能够嵌入第1定位部25b中。

如图1~图3所示,2个排泄孔24c与2个排泄孔25c之间通过2个排泄导出路91连通。这些排泄导出路91通过壳体20的内部(例如形成在壳体20的内部)。这些排泄导出路91能够将从壳体20与第1冷却器30之间泄漏的制冷剂向各排泄孔25c导出。2个排泄孔25c能够使从各排泄导出路91导出的制冷剂流入第2冷却器用密封部件80的排泄通路84。

如图1中(a)及图2中(a)、(b)所示,3个排泄孔25c中的剩余的1个与排泄排出口92连通。该排泄排出口92设置于壳体20,将泄漏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即,多个槽24a、24a、25a、25a集约至1个排泄排出口92。

排泄排出口92由以下部分构成:第1纵通路92a,其从1个排泄孔25c向上方延伸;横通路92b,其从该第1纵通路92a的上端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第2纵通路92c,其从横通路92b的末端向下方延伸,并向外部开口。能够将泄漏的制冷剂从第2纵通路92c向外方排出。

<变形例>

参照图4,说明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a。

图4中(a)是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a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截面图,与所述图1中(a)对应地进行图示。

图4中(b)是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a的密封部周边的立体图,与所述图2中(b)对应地进行图示。

变形例的电力转换装置10a的特征在于,在盖部51具有贯通孔51d,并利用由其他部件构成的盖部52(其他盖部52)封闭该贯通孔51d,对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因此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2电子部件56(其他电子部件56)安装于其他盖部52。详细记述,其他盖部52是以封闭盖部51的贯通孔51d的方式与盖部51的安装面51b重合并且通过螺栓54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平板。该其他盖部52以与盖部51的安装面51b对置的面为密封面52a,以与该密封面52a相反侧的面为安装面52b。在密封面52a上形成有向第2室23内延伸的多个冷却片52c。在其他盖部52的安装面52b上安装有第2电子部件56。

盖部51的安装面51b与其他盖部52的密封面52a之间被第3密封部件100密封。盖部51的安装面51b具有包围贯通孔51d的环状的槽51e。在该槽51e内能够嵌入第3密封部件100。在该槽51e的底面形成有排泄孔51f。

第3密封部件100相对于所述第2密封部件80实质上结构相同,是具有以下部分的一体成型品: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101,其沿着槽51e的底面设置;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102,其设置成包围该内侧密封部101的环外周面;以及连接部103,其在环的整周上将内侧密封部101与外侧密封部102连接成一体。

第3密封部件100相对于槽51e的嵌入结构与图3中(b)~(e)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排泄孔51f与壳体20的排泄孔25c连通。

综合以上的说明,如下所述。

密封部件70、80、100是通过连接部73、83、103在环的整周上将圆形截面的内侧密封部71、81、101与圆形截面的外侧密封部72、82、102连接成一体的结构。即,密封部件70、80、100由单一部件构成。该单一密封部件70、80、100能够嵌入环状的单一槽24a、25a、51e中。

此处,例如如图1中(a)及图3中(b)所示,假设制冷剂的压力从第2冷却器59的内部(第2室23)施加到内侧密封部81的情况。该制冷剂的压力从内侧密封部81经由连接部83和外侧密封部82而作用于槽25a的侧面。即,能够利用第2密封部件80的整体承受制冷剂的压力。因此,能够不将槽25a分为内侧密封部81用的槽和外侧密封部82用的槽,而能够形成为单一槽。

这对于图1中(b)~图1中(d)所示的槽24a、图4中(b)所示的槽51e也同样如此。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明确,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冷却器30、59的密封面30a、51a、52a、壳体20的密封面24、25设置多个槽。相应地,在密封面24、25、30a、51a、52a设置比较小的密封用空间即可,因此能够使壳体20、冷却器30、59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10a的小型化。

并且,在壳体20的槽24a、25a的底面设置有第1定位部24b、25b,在连接部73、83设置有第2定位部75、85。因此,通过在第1定位部24b、25b嵌入第2定位部75、85,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槽24a、25a对密封部件70、80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提高密封部件70、80相对于槽24a、25a的组装性,能够减少组装工时。这在采用复杂的环形状或大型的各密封部件70、80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并且,内侧密封部71、81、101及外侧密封部72、82、102均呈现圆形截面,因此当对密封面24、30a之间、密封面25、51a之间、密封面51b、52a之间进行重合而使得内侧密封部71、81、101及外侧密封部72、82、102被压缩时,不会发生倾斜或倒下。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件70、80、100的稳定的密封性。

并且,能够使用由内侧密封部71、81、101、外侧密封部72、82、102以及连接部73、83、103所围成的空间74、84、104作为排泄通路74、84、104。因此,在冷却器30、59的密封面30a、51a、52a或壳体20的密封面24、25,不需要设置另外的排泄通路。相应地,能够使壳体20或冷却器30、59更加小型化。并且,不需要用于设置另外的排泄通路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10a的低成本化。

此外,利用由从槽24a、25a的底面突出的凸部24b、25b构成的第1定位部24b、25b和由能够供凸部24b、25b嵌入的贯通孔75、85构成的第2定位部75、85,能够容易地进行密封部件70、80相对于槽24a、25a的定位。而且,能够将排泄通路74、84中积存的制冷剂向壳体20的外部排出的排泄孔24c、25c被设置于凸部24b、25b。即,在凸部24b、25b具有排泄孔24c、25c,由此不需要另外的排泄孔。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10a的小型化,并且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10a的低成本化。

并且此外,通过组合密封部件80的延伸部86与能够供该延伸部86嵌入的凹部87,确定了密封部件80相对于槽25a嵌入的嵌入方向。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槽25a搞错嵌入方向地组装密封部件80的所谓的误组装。因此,密封部件80相对于槽25a的组装作业性提高。并且,能够更正确相对于槽25a对密封部件80进行定位。

此外,冷却器30、59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20形成为一体。即,通过利用壳体20中的空间,壳体20兼作冷却器30、59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使电力转换装置10、10a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10a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电力转换装置10、10a除了搭载于电动车辆、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之外,还能够用于船舶、一般工业用途。

此外,能够供密封部件70、80嵌入的环状的槽24a、25a设置于冷却器30、59的密封面30a、51a与壳体20的密封面24、25中的任一方即可。

此外,图1所示的第1罩45和第2罩57的有无是任意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搭载于车辆的电力转换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