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电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9692发布日期:2019-11-12 23:1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机房电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房电源控制技术领域,是一种机房电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机房普遍指的是电信、网通、移动、双线、电力以及政府或者企业等,存放服务器的地方;电源控制设备也存放在机房当中。电源控制设备对机房内或者其它设备的供电进行控制,提高电源控制的灵活度。但现有的机房电源控制设备散热较差,普通的散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普通设备产热速度,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现有的机房电源控制设备不具备防静电功能及抗干扰能力,虽然机房已经采用防静电设计,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电源控制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房电源控制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机房电源控制设备存在的易被外界信号干扰、散热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机房电源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盒,所述电源控制盒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将电源控制盒包裹的铜网,铜网接地,在电源控制盒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铜网连接的铜网盖,在电源控制盒底部设置有防静电的支撑组件,在电源控制盒内设置有支撑板,在支撑板上设置有电源控制设备和电源,在支撑板和电源控制盒底部之间设置有散热组件,在电源控制盒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风扇,电源控制设备和散热风扇均与电源连接。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散热组件可包括散热板和网板,散热板通过固定螺丝设置在支撑板的下方,网板设置在散热板的下方。

上述散热组件还可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支撑板和散热板之间,半导体制冷片的吸热端与支撑板相接触,半导体制冷片的放热端与散热板相接触,半导体制冷片与电源连接。

上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放热端与散热板之间可填充有硅脂。

上述网板上可设置有若干个孔洞,且在网板内填充有耐高温吸水树脂。

上述散热板上可间隔分布有多个散热翅片。

上述在支撑组件可包括防静电的支脚和防静电的支杆,支脚通过支杆安装在电源控制盒的底部。

上述每个散热风扇位于电源控制盒外部的侧面上可设置有防尘网。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在电源控制盒外侧面设置有将电源控制盒包裹的铜网,并在在电源控制盒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铜网连接的铜网盖,铜网与铜网盖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铜网及铜网盖在电源控制盒外部形成一个屏蔽保护网,阻挡了电磁对本实用新型的干扰,保证了电源控制的稳定性;支撑板传递热量,散热组件和散热风扇相配合进行散热,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性能,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防静电的支撑组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防静电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网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铜网,2为铜网盖,3为转轴,4为支杆,5为支脚,6为电源控制盒,7为操控面板,8为电源控制设备,9为支撑板,10为固定螺丝,11为硅脂,12为散热板,13为耐高温吸水树脂,14为防尘网,15为散热风扇,16为网板,17为半导体制冷片,18为孔洞,19为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4所示,该机房电源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控制盒6,所述电源控制盒6的外侧面设置有能将电源控制盒6包裹的铜网1,铜网1接地,在电源控制盒6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铜网1连接的铜网盖2,在电源控制盒6底部设置有防静电的支撑组件,在电源控制盒6内设置有支撑板9,在支撑板9上设置有电源控制设备8和电源19,在支撑板9和电源控制盒6底部之间设置有散热组件,在电源控制盒6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风扇15,电源控制设备8和散热风扇15均与电源19连接。

上述在电源控制盒6外侧面设置有将电源控制盒6包裹的铜网1,铜网1接地,并在电源控制盒6的上表面设置有与铜网1连接的铜网盖2,铜网1与铜网盖2可通过转轴3活动连接;铜网1及铜网盖2在电源控制盒6外部形成一个屏蔽保护网,阻挡了电磁对电源控制盒6的干扰,保证了电源控制的稳定性。

上述在电源控制盒6的顶部还可设有操控面板7。

上述在电源控制盒6底部设置有防静电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可由防静电胶皮或防静电PVC材料制成,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防静电性能。

上述在支撑板9和电源控制盒6底部之间设置有散热组件,并在电源控制盒6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散热风扇15,支撑板9传递热量,散热组件和散热风扇15相配合进行散热,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性能,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机房电源控制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2所示,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板12和网板16,散热板12通过固定螺丝10设置在支撑板9的下方,网板16设置在散热板12的下方。

上述散热板12、网板16与散热风扇15相配合,加快热量的散发。

如附图2所示,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7,半导体制冷片17设置在支撑板9和散热板12之间,半导体制冷片17的吸热端与支撑板9相接触,半导体制冷片17的放热端与散热板12相接触,半导体制冷片17与电源19连接。

上述半导体制冷片17为现有公知技术;半导体制冷片17的吸热端与支撑板9相接触,吸热端吸收支撑板9传递的热量,半导体制冷片17将吸热端的热量转移至放热端,放热端与散热板12相接触,将热量通过散热板12散发出去,从而到达快速降温的目的。

如附图2所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7的放热端与散热板12之间填充有硅脂11。

上述在半导体制冷片17的放热端与散热板12之间填充硅脂11,硅脂11将半导体制冷片17与散热板12之间的缝隙填充满,从而保证热传递的效率。

如附图2、3所示,所述网板16上设置有若干个孔洞18,且在网板16内填充有耐高温吸水树脂13。

上述孔洞18用于提高网板16的透风性。上述在网板16内填充耐高温吸水树脂13,耐高温吸水树脂13具有吸水性,能降低湿气的沉积,提高本实用新型干燥程度。

如附图2所示,所述散热板12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散热翅片。

上述在散热板12上间隔分布多个散热翅片,散热翅片能提高散热板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热量的扩散速度。

如附图1、2、4所示,在所述支撑组件包括防静电的支脚5和防静电的支杆4,支脚5通过支杆4安装在电源控制盒6的底部。

上述支脚5可采用防静电胶皮,提高防静电性;支杆4可采用防静电PVC材料,提高防静电性。

如附图2、4所示,每个所述散热风扇15位于电源控制盒6外部的侧面上设置有防尘网14。

上述在散热风扇15位于电源控制盒6外部的侧面上设置防尘网14,防止散热风扇15启动时大量灰尘进入本实用新型,增加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