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1435发布日期:2020-05-20 02:57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高速发展,智能电力电容器由于拥有过压、欠压、缺相、过温等多重保护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电力电容器由智能测控单元、晶闸管复合开关电路、线路保护单元、低压电力电容器构成,主要用于替代常规由智能控制器、熔丝、复合开关、热继电器、低压电力电容器以及指示灯等散件在柜内和柜面由导线连接而组成的成套自动无功补偿装置,改变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体积庞大和笨重的结构模式,从而使新一代低压无功补偿设备具有补偿效果更好,体积更小,功耗更低,价格更廉,节约成本更多,使用更加灵活,维护更加方便,使用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减轻浪涌电流对电网冲击等特点,适应了现代电网对无功补偿的更高要求。

然而,现有的电力电容器通常采用一大功率电阻直接进行放电,存在放电速度不均匀、放电时间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力电容器通常采用一大功率电阻直接进行放电,存在放电速度不均匀、放电时间较长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与所述电容器连接,所述放电电路包括:

与所述电容器连接,用于对高频交流电信号进行抑制的共模干扰抑制模块;

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串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中的电荷进行泄流的泄流模块;

与所述电容器并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进行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模块。

可选的,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

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并联,对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产生的瞬间高电压进行吸收的过压吸收模块。

可选的,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共模电感单元,多个所述共模电感单元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端,多个所述共模电感单元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泄流模块。

可选的,所述泄流模块包括多个并联的电阻单元,多个所述电阻单元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多个所述电阻单元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电容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包括:

第一电容器端口;

第二电容器端口;以及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与所述电容器连接,用于对高频交流电信号进行抑制的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串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中的电荷进行泄流的泄流模块;以及与所述电容器并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进行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模块,解决了现有的电力电容器通常采用一大功率电阻直接进行放电,存在放电速度不均匀、放电时间较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放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图,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放电电路与所述电容器10连接,所述放电电路包括:

与所述电容器10连接,用于对高频交流电信号进行抑制的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

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串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10中的电荷进行泄流的泄流模块30;

与所述电容器10并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10进行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模块4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对高频交流电信号进行抑制,并产生较强的阻尼效果,从而达到衰减电流的目的,然后通过泄流模块30对电容器10的电荷进行泄流,为了避免电容器10两端的电压过高损坏电路元器件,还通过过压模块对电容器10进行过压保护,使得电容器10两端的电压在放电过程中到达一定阈值时直接对地进行泄流,避免后端电路电压过高而损坏电路中的其他元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放电电路还包括:

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并联,对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产生的瞬间高电压进行吸收的过压吸收模块50。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容器10的供电电源断开时,电容器10放电产生的电流经过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中的电感时,会于电容器10形成震荡电路,从而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通过过压吸收模块50可以有效吸收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中的感应电压,从而使得电容器10两端的电压变化的更缓慢,从而避免了电容器10两端的电压产生突变,保证了电子设备的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包括多个并联的共模电感单元21,多个所述共模电感单元21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电容器10的第一端,多个所述共模电感单元21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泄流模块30。

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共模电感单元21具有抑制电流变化的特性,通过多个并联的共模电感单元21可以对电容器10中的高频交流电流进行扼制,从而使得电容器10作为电力电容器10在应用于50赫兹的交流电源中时呈现较高的阻抗,避免交流电流源产生的高频交流信号对放电电路产生影响,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共模电感单元21可以让低频交流信号和直流电流通过,从而使得电容器10在放电时产生的直流电流直接通过,缩短了电容器10的放电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每一所述共模电感单元21包括第一扼流线圈l1和第二扼流线圈l2,所述第一扼流线圈l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扼流线圈l2的第一端共接作为所述共模电感单元2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扼流线圈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扼流线圈l2的第二端共接作为所述共模电感单元21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扼流线圈l1与第二扼流线圈l2并联,每一个扼流线圈中均流过通过该共模电感单元21的电流的二分之一,电流在同相位绕制的电感线圈中产生反向的磁场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衰减电流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所述泄流模块30包括多个并联的电阻单元31,多个所述电阻单元31的第一端共接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20,多个所述电阻单元31的第二端共接于所述电容器1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并联的电阻单元31可以降低每个电阻单元31流过的电流,并且可以避免单独一个用于泄流的电阻单元31由于电流过大烧毁之后导致断路,进一步避免了断路导致的放电电路工作中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每一所述电阻单元31包括一泄流电阻r0和一与所述泄流电阻r0串联的泄流开关k0,所述泄流电阻r0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电阻单元31的第一端,所述泄流电阻r0的第二端与所述泄流开关k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泄流开关k0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电阻单元31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泄流电路进行放电,具体的,多个并联的电阻单元31中的每个泄流电阻r0与其他电阻单元31中的泄流电阻r0的阻值不同,通过选择其中泄流电阻r0对应的泄流开关k0进行闭合,从而调整泄流模块30的电阻,使得放电电路可以根据电容器10的参数以及电容器10的工作环境进行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过压保护模块40包括一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器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稳压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器10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稳压器为稳压管z1,所述稳压管z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稳压器的第一端,所述稳压管z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稳压器的第二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过压吸收模块50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过压吸收模块50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过压吸收模块50的第二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容器10的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包括:

第一电容c1器10端口;

第二电容器10端口;以及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电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容器的放电电路及放电装置,所述放电电路包括:与所述电容器连接,用于对高频交流电信号进行抑制的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与所述共模干扰抑制模块串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中的电荷进行泄流的泄流模块;以及与所述电容器并联,用于对所述电容器进行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模块,解决了现有的电力电容器通常采用一大功率电阻直接进行放电,存在放电速度不均匀、放电时间较长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