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2567发布日期:2020-01-10 15:4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变电站。



背景技术:

变电站是指电力系统中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场所。在发电厂内的变电站是升压变电站,其作用是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升压后馈送到高压电网中。

现有的变电站,需要利用拖车等机械把变电站运输到指定的安装区域内,但在其安装时,由于变电站不具有移动的功能,不适于狭小区间内的安装,给人们对变电站的安装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可移动变电站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变电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移动变电站,包括变电站外壳,所述变电站外壳正面的开口内通过转动铰链设置有两个规格相同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正面的外壁上开有观察窗,且观察窗的内部设置有头玻璃板,所述前面板正面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门板上和若干个散热口,所述变电站外壳底部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减震底座,所述变电站外壳底部两侧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移动机构;

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外壳底部外壁上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底部的外壁上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移动板相平行的固定板,所述移动板顶部的四角处均焊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顶部的外壁上焊接有导向柱,且导向柱顶端的外壁上开有安装槽,所述变电站外壳底部的外壁上通过插销固定安装在导向柱上;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外壳底部外壁上的第一固定支杆,所述第一固定支杆底端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安装有可旋转的第一拨杆,所述第一拨杆一端的外壁上焊接有复合套,所述变电站外壳与复合套之间的空腔内插接有撬棍,所述第一拨杆的一端外壁上焊接有传动架,所述变电站外壳底部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固定支杆,且第二固定支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铰座,所述铰座上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二拨杆,所述第二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且连接头与传动架的顶端形成运动的传递,所述变电站外壳底部一侧的外壁上通过吊杆焊接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底端的外壁上焊接有脚轮架,且脚轮架的下方设置有移动轮,所述升降杆顶端位于第二拨杆一端的下方,所述第一固定支杆的下方设置有与转动轴同步旋转的限位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翘板,且翘板与固定板之间的夹角为120°。

进一步的,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轴外部的棘轮,位于所述棘轮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杆上的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且限位套的内部通过复位弹簧设置有棘爪,所述棘爪贯穿至限位套外部的一端焊接有拉环。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顶端的外壁上焊接有托盘,且第二拨杆位于托盘上方的一端外壁上焊接有金属球,金属球位于托盘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撬棍位于电站外壳与复合套之间空腔部分的长度与裸露在外的长度比为15-18:1-1.5。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采用弹性连接的方式,且连接头包括插接在第二拨杆端头处的导向杆,且第二拨杆与传动架接触的间隙内设置有套接在导向杆外部的连接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移动机构,在变电站通过转运车运输到指定位置后,操作者可通过移动机构实现对变电站的辅助移动,便于变电站在狭小空间内部的安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2.通过设置的棘轮和棘爪,在移动机构的运动停止后,防止移动机构产生反向的移动,保证了移动轮能够在地面上旋转,实现对变电站更好的移动。

3.通过设置的减震底座,在对变电站的位置安装确定完成之后,避免了变电站产生较大的振动,对其内部的电器元件起到很好的保护的效果,延长了其内部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减震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移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变电站的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电站外壳、2前面板、3观察窗、4门把手、5散热口、6移动机构、7减震底座、8移动板、9固定板、10减震弹簧、11固定盘、12导向柱、13安装槽、14翘板、15复合套、16第一固定支杆、17转动轴、18第一拨杆、19撬棍、20传动架、21第二固定支杆、22导向套、23铰座、24脚轮架、25移动轮、26升降杆、27托盘、28金属球、29第二拨杆、30连接头、31限位组件、32棘轮、33限位套、34棘爪、35拉环、3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4,一种可移动变电站,包括变电站外壳1,变电站外壳1正面的开口内通过转动铰链设置有两个规格相同的前面板2,前面板2正面的外壁上开有观察窗3,便于人们对变电站内部电器元件运行情况的检修,且观察窗3的内部设置有头玻璃板,前面板2正面的外壁上还设置有门板上4和若干个散热口5,变电站外壳1底部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减震底座7,起到很好的减震的效果,对其内部的电器元件起到很好的保护的效果,起到很好的减震的效果,避免了其内部的电器元件受到较大的振动,变电站外壳1底部两侧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移动机构6,便于变电站在狭小空间内部的安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减震底座7包括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外壳1底部外壁上的移动板8,移动板8底部的外壁上设置有等距离分布的减震弹簧10,且减震弹簧10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移动板8相平行的固定板9,移动板8顶部的四角处均焊接有固定盘11,固定盘11顶部的外壁上焊接有导向柱12,且导向柱12顶端的外壁上开有安装槽13,变电站外壳1底部的外壁上通过插销固定安装在导向柱12上,此结构的设计,保证了变电站外壳1可靠的安装在减震底座7上,在变电站产生振动式,移动板8通过减震弹簧10向着固定板9可产生微小的位移,起到很好的减震的效果;

移动机构6包括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外壳1底部外壁上的第一固定支杆16,第一固定支杆16底端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转动轴17,转动轴17上固定安装有可旋转的第一拨杆18,第一拨杆18一端的外壁上焊接有复合套15,变电站外壳1与复合套15之间的空腔内插接有撬棍19,第一拨杆18的一端外壁上焊接有传动架20,变电站外壳1底部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第二固定支杆21,且第二固定支杆21的底端固定设置有铰座23,铰座23上设置有可旋转的第二拨杆29,第二拨杆2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30,且连接头30与传动架20的顶端形成运动的传递,变电站外壳1底部一侧的外壁上通过吊杆焊接有导向套22,导向套22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杆26,升降杆26底端的外壁上焊接有脚轮架24,且脚轮架24的下方设置有移动轮25,升降杆26顶端位于第二拨杆29一端的下方,第一固定支杆16的下方设置有与转动轴17同步旋转的限位组件31,以保证移动轮25能够带动变电站在地面上更好的移动。

进一步的,固定板9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翘板14,且翘板14与固定板9之间的夹角为120°,固定板9可采用防潮材料制作,对变电站起到很好的防潮效果,翘板14的设计,提高了变电站安装时的灵活性。

进一步的,限位组件31包括固定安装在转动轴17外部的棘轮32,位于棘轮3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支杆16上的限位套33,限位套33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36,且限位套33的内部通过复位弹簧36设置有棘爪34,棘爪34贯穿至限位套33外部的一端焊接有拉环35,在转动轴17旋转时,棘爪34沿着棘轮32移动,待转动轴17的运动停下后,棘爪34能够防止棘轮32反向旋转,保证了移动轮25始终与地面接触,带动变电站在地面上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升降杆26顶端的外壁上焊接有托盘27,且第二拨杆29位于托盘27上方的一端外壁上焊接有金属球28,金属球28位于托盘27的内部,金属球28与托板27之间的运动传递,保证了运动的合理性,且能够承受极大的压力。

进一步的,撬棍19位于电站外壳1与复合套15之间空腔部分的长度与裸露在外的长度比为18:1,采用杠杆的原理,实现对移动机构的控制,无需较大的人体即可实现。

进一步的,连接头30采用弹性连接的方式,且连接头包括插接在第二拨杆29端头处的导向杆,且第二拨杆29与传动架20接触的间隙内设置有套接在导向杆外部的连接弹簧,在变电站移动过程中,避免变电站受到较大的颠簸,对其内部的电器元件起到很好的保护的作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操作者利用运输车把该变电站运输的指定的位置,在具体安装的过程中:操作者利用撬棍19插入到电站外壳1与复合套15之间空腔内,操作者用力按压撬棍19,使得撬棍19带动第一拨杆19沿着转动轴17旋转,从而带动传动架20与第一拨杆18同步旋转,传动架20通过连接头30把运动传递给第二拨杆29,使得第二拨杆29沿着铰座23旋转,第二拨杆29一端的金属球28向下推动托盘27,使得升降杆26在导向套22的内部移动,从而使得脚轮架24和移动轮25同时向下运动,移动轮25与地面接触,并把变电站升起一定的搞高度,使得减震底座7与地面脱离,在移动机构动作的同时,棘爪34与棘轮32的配合,实现对转动轴17的限位,从而让移动轮25始终位于地面上,且保持变电站抬升的状态,从而实现对变电站在狭小空间内部的移动,待变电站移动到最终指定的位置后,操作者把下棘爪34上的拉环35,从而使得移动机构复位到原始的位置,再次利用减震底座7与地面接触,从而保证了变电站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减震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