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4923发布日期:2020-05-22 21:52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功能的不断加强,其功耗也逐渐增加。一方面电子设备的厂商不断增加电子设备装配的电池容量,另一方面是为手机电池容量不够理想的设备提供移动电源等移动充电设备。随着共享经济的发达,又出现了共享移动电源的产品方案。在共享移动电源产品的方案中,多个移动电源被插入到充电柜中进行充电,当用户按照充电柜上的提示进行租借操作后,用户获得从充电柜中取出一个移动电源的权限,或者一个充电电源被机械结构弹出,用户可拿去该移动电源进行使用,用户使用完毕后可以将该移动电源归还到充电柜中。

充电柜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电仓,用于容纳移动充电装置。作为共享充电柜,需要在用户支付完成后允许用户取出充电仓内的移动充电装置。为此充电仓需要提供对放入其内的移动充电装置进行锁定和解锁的功能。现有技术中的的充电仓在实现锁定和解锁功能时,结构过于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能够准确的确定移动充电装置是否归还成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包括:

仓体,内部具有用于容置移动充电装置的仓室,所述仓室的一端具有插入所述移动充电装置的入口;

推动杆和锁止件;

其中,在锁定状态,锁止件的锁止端从仓体伸入仓室,并插入到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使得移动充电装置克服所述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所施加的向外推出的力;在解锁状态,推动杆向锁止件移动,推动锁止件向仓室外部移动,进而锁止件的锁止端从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脱离,使得移动充电装置在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所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向仓室外部弹出;

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用于在卡固状态下限制推动杆的移动,在非卡固状态下解除对推动杆移动的限制;

所述推动杆限制装置包括挡杆伸缩控制器和挡杆,所述挡杆的伸出长度由挡杆控制器控制,挡杆伸缩轨迹与推动杆移动轨迹有交叉,所述推动杆上设置与所述挡杆配合的卡固结构,当挡杆伸出长度到与阻止卡固结构移动时,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卡固状态,当挡杆缩回长度到与不再阻止卡固结构移动时,所述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非卡固状态;

挡杆位置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挡杆的伸出长度是否满足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卡固状态。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挡杆位置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挡杆伸缩轨迹两侧的红外信号发射装置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所述红外信号发射装置所发射的红外信号在无挡杆遮挡的情况下被红外信号接收装置所接收;

在卡固状态下,所述挡杆伸出长度达到遮挡所述红外信号发射装置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的信号路径;

在非卡固状态下,所述挡杆伸出长度未达到遮挡所述红外信号发射装置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的信号路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挡杆伸缩控制器包括电磁锁,所述挡杆的伸出长度受电磁锁所施加的电磁力的控制。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杆上设置的卡固结构为止挡片或止挡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

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用于在移动充电装置插入所述仓室后,向所述移动充电装置施加向外推出的力;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杆朝向锁止件的一端具有倾斜推举面,所述锁止件具有与该倾斜推举面配合的支撑面;

所述推动杆向锁止件移动过程中,倾斜推举面推动所述支撑面向远离仓体的方向移动,进而锁止件向仓室外部移动。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准确确定移动充电装置是否归还成功。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顶视图;

图1b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侧视图;

图1c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立体示意图;

图1d和图1e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爆炸图;

图2为图1a的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图1a的b-b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集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顶视图,图1b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侧视图,图1c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立体示意图,图1d和图1e为该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的爆炸图。图2为图1a的aa方向剖视图,图3为图1a的bb方向剖视图。

请同时参见图1a-图1e,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包括仓体1、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推动杆3和锁止件4。

仓体1内部具有容置移动充电装置(图中未示)的仓室10。仓室10的一端具有插入该移动充电装置的入口10a。在实际中,用户可以从入口10a处将移动充电装置插入仓室10内,也可以从入口10a处将移动充电装置从仓室内10内拔出。

当移动充电装置被从入口10a推入仓室10内后,在满足一定条件(例如推入深度超过预定深度时)后,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向移动充电装置施加向外推出的力。这里向外推出的力可以是向入口10a的方向推出的力。当然,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向移动充电装置施加向外推出的力可以不附带任何条件,只要移动充电装置刚被推入到仓室10内后,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即向其施加向外推出的力。

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的作用在于:没有受到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移动充电装置可以被该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从仓室10内弹出,方便用户取出移动充电装置。如有没有该机构,则用户需要从仓室10内将已经推入很深的移动充电装置费力拔出,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移动充电装置推入的深度接近或大于移动充电装置自身的长度(此时移动充电装置几乎完全置于仓室10内),用户将找不到可以拔出的施力位置。

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可以有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例如可以是一端固定在仓室10远离入口10a的一端内壁上的至少一个弹簧,该弹簧可以通过弹性推力作为将移动充电装置向外推出的力。一种经过试验发现施力更稳定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a-1e、图2和图3中所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该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包括第三复位弹簧22(仅在图1a和图1b中示出)和受第三复位弹簧22的弹力作用而可向仓室10外部滑动的滑动推钩21。所谓向仓室10外部滑动可以是向入口10a方向滑动。滑动推钩21的一部分21a伸入仓室10内(参见图3),仓体1上具有供该滑动推钩21伸入仓室10内的部分进行滑动的滑孔11。同时参见图1d和图3可以看出,滑动推钩21形状大致呈l型结构,包括伸入仓室10内的部分21a和位于仓室10外的部分21b。滑动推钩21伸入仓室10内的部分21a的滑动轨迹受滑孔11的长度和延伸方向的限制。滑动推钩21可以借助伸入仓室10内的部分21a与移动充电装置远离入口10a的一端相抵,在部分21a沿滑孔11向入口10a方向滑动的过程中,移动充电装置被向入口10a方向推出。滑动推钩21向外滑动的动力是由第三复位弹簧22提供,例如可以由第三复位弹簧22的从拉伸状态返回至原始状态的拉力促使滑动推钩21向入口10a方向滑动。

推动杆3和锁止件4配合完成对插入仓室10内的移动充电装置位置的锁定和解锁。在锁定状态,锁止件4将移动充电装置的位置进行锁定,使其克服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所施加的向外推出的力。借助推动杆3可以完成解锁,使锁止件4失去对移动充电装置的位置的锁定,移动充电装置受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推力的作用,被向入口10a方向推出。

请同时参见图1d、图1e和图2,锁止件4的一端形成锁止端42。在锁止状态,锁止件4的锁止端42从仓体1外部伸入仓室10内,插入到仓室10内的移动充电装置壳体上设置的锁止槽(图中未示)内。在解锁状态,推动杆3向锁止件4移动,推动锁止件4向仓室10外部移动,进而锁止端42从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脱离,使得移动充电装置在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所施加的推力的作用下,向入口10a外部弹出。

推动杆3朝向锁止件4的一端具有倾斜推举面31,锁止件4具有与倾斜推举面31相配合的支撑面。推动杆3向锁止件4移动过程中,倾斜推举面31推动支撑面向远离仓体的方向移动,进而锁止件4向仓室10外部移动,即沿锁止端42插入仓体1的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锁止件4在第一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处于锁止状态。第一复位弹簧5为锁止件4提供了向仓室10内伸入的推力,进而使得锁止端42可以伸入内的移动充电装置壳体上设置的锁止槽(图中未示)内。在推动杆3推动锁止件4向仓室10外部移动的过程中,锁止件4克服所述第一复位弹簧5的弹力,使得锁止件4摆脱锁止状态,进入解锁状态。

如图1d、图1e和图2所示,锁止件4具有平行于推动杆3延伸方向贯穿的中孔41,锁止件4的中孔41的上部内边缘41a作为与上述推动杆3的倾斜推举面31配合的支撑面41a。当推动杆3被推动向锁止件4移动的过程中,倾斜推举面31与锁止件4中孔41的上部内边缘41a相抵。倾斜推举面31远离锁止件4方向的高度更高,接近锁止件4方向的部分高度更低,因此当倾斜推举面31朝向锁止件4逐渐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内边缘41a的配合,锁止件4被向与推动杆3移动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推动,这样锁止件4就逐渐向仓室10外部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克服第一复位弹簧5的推力作用。最终锁止件4的锁止端41从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内移出,进入解锁状态,移动充电装置在移动充电装置弹出机构2的作用下被从入口10a处弹出。

推动杆3在被用户推动到促使锁止件4处于解锁状态后,如果能够回弹至初始状态位置,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将更为合理。因为如果推动杆3一直处于解锁状态的位置,当下一次将移动充电装置插入仓室10内并试图将其推入到锁定状态时,锁止件4的位置将被推动杆3限制无法退回到锁定状态的位置。为此,在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复位弹簧6(仅在图1a和图1b中示出),推动杆3在第二复位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可以恢复至初始状态的位置。当推动杆3处于初始状态时,锁止件4不再被推动杆3所限制,锁止件4将在第一复位弹簧5的作用下,推回到锁止状态位置。在用户将移动充电装置再次推入仓体10内时,锁止件4的锁止端41将会划入到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内,再次完成对移动充电装置的锁定。

推动杆3上可以设有用于穿过第二复位弹簧6的插销33,该插销33一方面避免第二复位弹簧6受积压时扭动变形,另一方面插销33的一端可以对第二复位弹簧6进行相抵。第二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可以与仓体1上的其他结构相抵,使得在用户推动推动杆3时,第二复位弹簧6受力压缩,进而产生对推动杆3进行反弹的弹力。

推动杆3远离锁止件4的一端还可以设有推动按钮34,推动按钮34的侧面设有凸起边缘34a。仓体1靠近推动按钮34的位置设有限位孔机构12。推动按钮34从限位孔机构12穿过,在推动杆3受第二复位弹簧6的弹力作用而处于初始状态位置时,推动按钮34的凸起边缘34a与限位孔机构12朝内的一侧相抵,对推动杆3向外的移动进行限制,避免推动杆3完全脱离掉出。

参见图1a-图1e,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还包括固定设置的上盖7。上盖7可以承担多种作用,以让整个装置的结构更为精巧。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7的形状被精巧的设计为类似英文字母的“t”型。上盖7不仅作为其他结构的保护盖板,同时也对其他结构的功能提供了必要支持,下文详细阐述。

上盖7上可以设置第一拉钩71,滑动推钩21上设置第二拉钩211。用来为滑动推钩21进行滑动提供动力的第三复位弹簧22的两端可以分别套在第一拉钩71和第二拉钩211上。这样,在用户推动移动充电装置向仓室10内移动时,移动充电装置将推动滑动推钩21向远离仓室10入口10a的方向移动,这种运动将造成第三复位弹簧22的拉伸运动,该拉伸运动使得第三复位弹簧22一直向滑动推钩21施加回弹的弹力,该回弹的弹力将使得解锁状态下,滑动推钩21可以将移动充电装置向外推出。

为了使得滑动推钩21对移动充电装置施加的推力更均匀稳定,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滑动推钩21可以设置为沿滑动方向垂直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滑动推钩21,至少两个滑动推钩21通过平行于仓体1表面的推钩连接件23连接成整体的滑动推钩组件。推钩连接件23具有至少一个滑动限位孔24,滑动限位24孔延伸方向与滑动推钩21的滑动方向平行,为此与仓体1上用于滑动推钩21滑动的滑孔11的延伸方向平行。仓体1外部设置与滑动限位孔24相配合的固定柱25,固定柱25穿过滑动限位孔24,通过固定柱和滑动限位孔24的配合,进一步限定整个滑动推钩组件的滑动方向和滑动距离。固定柱同时也可以作为上盖7的固定装置,将上盖7固定在仓体1上并整体上处于滑动挂钩组件的外部,滑动挂钩组件可在上盖7和仓体1外壁之间沿平行于仓室延伸方向进行滑动。在一种优选的方式中,为了增强上盖7和滑动挂钩组件之间的紧密程度,保证滑动挂钩组件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以将上盖7和滑动挂钩组件采用交叉层叠的方式进行设置,如图1d示出的爆炸图中上盖7和滑动挂钩组件为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图1e示出的爆炸图中上盖7和滑动挂钩组件被完全脱离以清晰显示各自的结构。对比图1d和图1e可以看出,上盖7虽然整体上处于滑动挂钩组件的上方,但实际上滑动挂钩组件的推钩连接件23形成一种脊形结构,在组装状态中,推钩连接件23跨越在上盖7的外部,而滑动挂钩组件的滑动推钩21位于上盖7的下部。这样上盖7的上表面和侧面实际上也充当了推钩连接件23滑动过程中的限制面,让整个滑动挂钩组件的滑动更稳定。

此外,同时参见图1d、图1e和图2,上盖7朝向第一复位弹簧5的一侧还可以设有弹簧容置槽72,第一复位弹簧5的一端伸入弹簧容置槽72,另一端与锁止件4相抵。锁止件4朝向第一复位弹簧5的一端可以设有用于第一复位弹簧5套设的插销。

由上可以看出,上盖7可以充当多种角色,包括对第一复位弹簧5的限位、对第三复位弹簧22一端的固定,对滑动推钩组件的限位和保护。通过上盖7,使得整个结构更为精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能够实现放入骑宠的移动充电装置的锁定和解锁,还能够在解锁状态下弹出移动充电装置,方便用户取出。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

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一旦按压推动杆成功,则移动充电装置将会被解锁弹出。但实际生活中的共享模式运营中,只有支付完成的用户有权取出移动充电装置。为此应该对用户按压推动杆的动作进行限制,例如只有支付完成的用户才能够正常按压移动充电充电装置充电仓的推动杆,其他用户将无法正常按动推动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图1a-图1d中示出了改良结构,增加了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该增加了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用于在卡固状态下,限制推动杆3的移动,在非卡固装置下解除对推动杆3移动的限制。

卡固状态可以对应移动充电装置置于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内的锁定、且用户无权使用该移动充电装置状态。在卡固状态下,用户按压推动杆将按不动,因此移动充电装置将一直处于锁定状态。

非卡固状态可以应移动充电装置置于移动充电装置充电仓内的锁定、且用户有权使用该移动充电装置状态。在非卡固状态下,用户可以按动推动杆,为此可以促使移动充电装置切换到解锁状态。

推动显示装置的具体组成可以包括挡杆81和挡杆伸缩控制器82。在实际中为了方便固定挡杆伸缩控制器82,还可以增加设置固定架83,将挡杆伸缩控制器82固定在其内。固定架83固定在仓体1外壁。

挡杆81的伸出长度由挡杆控制器82控制,挡杆81伸缩轨迹与推动杆3移动轨迹有交叉。推动杆3上设置与挡杆81配合的卡固结构35。当挡杆81伸出长度到与阻止卡固结构35移动时,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上述卡固状态,当挡杆81缩回长度到与不再阻止卡固结构35移动时,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非卡固状态。

在图1a-图1d中示出的实现方式中,挡杆81的伸缩轨迹几乎与推动杆3的移动轨迹相垂直。当挡杆81受挡杆控制器82控制伸出较长距离时,挡杆81将挡住卡固结构35的移动,进而限制整个推动杆3无法按动。当挡杆81受挡杆控制器82控制伸出较短距离(或者长度缩回)时,挡杆81不再阻挡卡固结构35的移动,进而整个推动杆5可以被按动。卡固结构35可以是如图1a-图1d中示出的止挡片,也可以是止挡环。止挡环中心可以设置用于挡杆81穿过的孔。

挡杆伸缩控制器82可以采用机械控制机制的控制器实现,也可以采用电气机制的控制器实现。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电磁锁作为挡杆伸缩控制器82。电磁锁将通过电磁力的控制,实现对挡杆81伸出长度的控制。

由此,上述方案可以实现对用户取出移动充电装置的权限控制。

挡杆伸缩控制器82在用户取出移动充电装置后,会再次控制挡杆81切换到卡固状态的伸出长度。在挡杆伸缩控制器82为电磁锁时,这种设计更容易被理解。在电磁锁的实现方式中,电磁锁通电时,会将挡杆81吸回,进入非卡固状态,用户可以按动推动杆3将移动充电装置解锁,进而取出。在用户没有权限取出移动充电装置的时候,电磁锁断电,挡杆81弹出(具体可以通过弹簧弹力推出)进入卡固状态,用户无法按动推动杆3。为了防止设备异常断电后用户能够按动推动杆3非法取出移动充电装置,只有在用户支付完成需要取出移动充电装置时才会对电磁锁通电,其他时候电磁锁均断电。为此,即便是在用户取出移动充电装置后,挡杆伸缩控制器82也会控制挡杆81处于卡固状态的长度,用户无法按动推动杆3。

基于这样的设计,用户在归还移动充电装置时,如果将移动充电装置未正确插到合理位置,此时用户最想按动推动杆3使移动充电装置弹出,然后重新插入试试,但是推动杆3因为挡杆81的作用无法被按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用户插入移动充电装置至仓体10时,挡杆81的状态应该被切换。

图1a-图1d示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改良结构。在仓体入口附近的外壁上设置检测信号通孔,在检测信号通孔外部设置有红外信号检测装置,红外信号检测装置的红外信号路径穿过检测信号通孔,借助红外信号机制检测移动充电装置的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红外信号检测装置包括红外信号发射装置91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92。检测信号通孔包括发射信号通孔13a和接收信号通孔13b。发射信号通孔13a和接收信号通孔13b在仓体外壁上相对设置,红外信号发射装置91的红外信号发射路径穿发射信号通孔13a,红外信号接收装置92的红外信号接收路径穿过接收信号通孔13b。这样,红外信号发射装置91发射的红外信号在无障碍遮挡时将贯穿发射信号通孔13a和接收信号通孔13b,并最终被红外信号接收装置92所接收到。在用户将移动充电装置插入仓室10内时,移动充电装置将红外信号的传输通路阻挡,红外信号接收装置92将接收不到红外信号,进而触发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切换到非卡固状态,从而解除推动杆移动的限制。

这样用户即便插入不正确或不牢靠,也可以通过按动推动杆3使得移动充电装置弹出,重新尝试插入。

在用户正确地将移动充电装置插入到锁定状态时,即锁止件4的锁止端42插入到移动充电装置的锁止槽时,此时移动充电装置远离入口10a的一端所设置的金属触点接触到仓体10远离入口10a一端所设置的检测机构,则判断移动充电装置归还到位,进而锁定状态,并触发推动杆触发所述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切换到卡固状态,用户将无法按动推动杆3。

在实际中,仅靠判断移动充电装置的金属触点是否接触到仓体10远离入口10a一端所设置的检测机构,才断定是否归还成功,这种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比如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一旦出现故障,挡杆81无法伸到阻挡推动杆3移动的位置,则用户仍然可以在所谓的“归还成功”后按动推动杆3将移动充电装置取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挡杆81的真实状态进行判断,并且增加考虑挡杆81的状态后判断是否归还成功。

具体地,如图1a和图1c所示,设置挡杆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挡杆81的伸出长度是否满足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卡固状态。

挡杆位置传感器可以包括设置在挡杆81伸缩轨迹两侧的红外信号发射装置101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红外信号发射装置101所发射的红外信号在无挡杆81遮挡的情况下,被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所接收。例如,红外信号发射装置101的信号发射面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的信号接收面可以设置为正对。

在卡固状态下,如图1a示出状态,挡杆81的伸出长度达到遮挡红外信号发射装置101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之间的信号路径,为此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接收不到红外信号,从而判断处于卡固状态。

在非卡固状态下,挡杆81的伸出长度未达到遮挡红外信号发射装置101和红外信号接收装置102之间的信号路径。

通过上述方案设计,对移动充电装置的归还成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实现:

当移动充电装置被插入到锁定状态或移动充电装置的金属触点接触到仓室远离入口一端的电气检测装置时,移动充电装置处于归还确认状态,此时向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切换到卡固状态的触发信号。这时如果正常状态,则用户不应该能够按动推动杆3。但是如果发生异常,则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有可能未进入卡固状态,用户仍有可能按动推动杆3。为此不能过早认定移动充电装置归还成功,还需要执行如下步骤。

挡杆传感器探测挡杆81的伸出长度是否满足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卡固状态,如果挡杆81的伸出长度满足推动杆推动限制装置处于卡固状态后,认定移动充电装置归还成功。

至此,才能得知用户已经归还移动充电装置且已无法按动推动杆,故可以确定移动充电充电装置归还成功。

请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