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3662发布日期:2020-03-27 14:1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



背景技术:

电气自动化可以简单理解为电的自动化和气的自动化,通过控制电和气实现自动化都属于电气自动化,其基本构成可分:1、控制系统2、配电柜3硬件、设备(包括加工设备、输送设备等等)。

控制系统,凡是能集中编程通过程序指令来控制电机、气缸、油缸等设备自动运转的系统集成都可以归为控制系统,例如plc,机器人控制器,单片机等。控制系统的研发以核心的cpu最为复杂,其底层程序是整个控制系统是否好用的关键,例如plc编程器,任何懂plc编程的人员都可以熟练使用其指令进行编程,但是每家plc控制器的底层程序都是不一样的,使用效果也是差别很大的了。

配电柜,也叫控制柜,是根据自动化应用的具体功能,通过为控制器配置不同电子器件,为流水线上的设备提供不同的控制信号,例如,可以为伺服电机输出脉冲信号,可以通过电路闭合控制动力的断续等等,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转,因控制柜多数为封闭设计,且内部充满了电子器件,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工作,使得控制柜内部的湿度较大,严重时可能产生短路的危险,而目前采用的防潮技术多数为放置干燥剂,防潮效果较差且须人工经常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包括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远离柜门的侧壁外表面设有冷凝室,所述冷凝室为一侧设有开口的腔体,且开口处对应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远离柜门的侧壁,所述冷凝室的内表面设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冷凝室的侧壁,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远离柜门的侧壁分别贯穿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出风口的侧壁分别设有风扇,所述冷凝室的下端侧壁贯穿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包括冷却部和出水部,所述冷却部呈螺旋形,且所述冷却部的一端贯穿所述冷凝室的侧壁下端,所述冷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水部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冷凝室的侧壁下端。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的侧壁上段,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的侧壁下端。

优选的,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呈环形,所述热交换器的表面均匀的设有多个铜制鳍片,所述热交换器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靠近所述冷凝室的侧壁内表面,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的内侧壁设有隔板,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靠近所述冷凝室的侧壁之间,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靠近所述冷凝室的侧壁平行,所述隔板的侧壁设有通风口。

优选的,所述冷凝室的内下表面为倾斜设置,且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冷凝室的侧壁下端对应所述冷凝室的内下表面最低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通过冷凝室的设置,使得控制柜内部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凝室冷凝,从而降低控制柜内的湿度,控制柜内的空气通过风扇,由进风口进入冷凝室,将冷凝管内通入冷却水,使得冷凝管表面温度降低,经冷凝管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充分冷凝后由排风口排出,使得冷凝室内的空气保持干燥,凝结在冷凝管上的水由冲力作用掉落在冷凝室底部,最终由出水管排出,本装置采用主动除潮的方式,防潮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热交换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2-冷凝室、3-冷凝管、301-冷却部、302-出水部、4-进风口、5-出风口、6-风扇、7-出水管、8-阀门、9-热交换器、10-铜制鳍片、11-隔板、12-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气自动化防潮装置,包括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远离柜门的侧壁外表面设有冷凝室2,所述冷凝室2为一侧设有开口的腔体,且开口处对应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远离柜门的侧壁,可以理解为,所述冷凝室2为一外壳,所述冷凝室2覆盖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远离柜门的侧壁,一方面增加所述冷凝室2的体积,从而使得所述冷凝室2的内部可以设置较多冷凝管3,另一方面使得装置外观为一整体,使得装置美观,所述冷凝室2的内表面设有冷凝管3,所述冷凝管3设置在所述冷凝室2的远离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的侧壁内表面,因此表面面积最大,使得可以设置较多的冷凝管3,同时应控制所述冷凝室2的厚度,使得所述冷凝管3足够靠近所述电气化控制柜本体1,防止进入所述冷凝室2内的空气不会被所述冷凝管3冷凝,所述冷凝管3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与外界冷凝水相连通,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远离柜门的侧壁分别贯穿设有进风口4和出风口5,所述进风口4和出风口5的侧壁分别设有风扇6,所述进风口4处的风扇6转动时,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的空气由进风口4进入所述冷凝室2内部,而当所述出风口5处的所述风扇6转动时,将所述冷凝室2内的空气排入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1内,所述冷凝室2的下端侧壁贯穿设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上设有阀门8,通过开启所述阀门8,将所述冷凝室2内的水排出。

具体而言,所述冷凝管3包括冷却部301和出水部302,所述冷却部301呈螺旋形,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冷凝效果更好,且所述冷却部301的一端贯穿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下端,由此处通入冷凝水,冷凝水由下端注入,向上端流入,使得冷凝水可充满冷凝管3的内部,所述冷却部30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部302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水部302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下端,且与冷却部301注水处同侧,使得注水口与出水口相互靠近,使得管线可设置在同一处,使装置外观美观,避免杂乱。

具体而言,所述进风口4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的侧壁上端,所述出风口5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的侧壁下端,使得前期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部的空气由上端进入所述冷凝室2内,由下端排出,空气流经方向与所述冷凝管3内的冷凝水流向相反,使得冷凝效果更好。

具体而言,所述冷凝室2的内下表面为倾斜设置,且所述出水管7设置在所述冷凝室2的下端侧壁对应所述冷凝室2的内下表面最低处,凝结在所述冷凝管3表面上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在所述冷凝室2的内下表面,顺着倾斜方向流出,使得内部不会残留。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冷凝水通入冷凝管3中,冷凝水使得冷凝管3表面温度降低,风扇6转动,将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部的空气由进风口4吹入,空气流经冷凝管3后,由出风口5重新流入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中,流经冷凝管3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作用下冷凝,附着在冷凝管3的表面,而后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冷凝室2的下表面,由出水管7排出。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取得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热交换器9,所述热交换器9呈环形,所述热交换器9的表面均匀的设有多个铜制鳍片10,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所述热交换器9设在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靠近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内表面,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的内侧壁设有隔板11,所述热交换器9位于所述隔板11与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靠近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之间,且所述隔板11与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靠近所述冷凝室2的侧壁平行,所述隔板11的侧壁设有通风口12,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的空气先经通风口12流经所述热交换器9,将空气的温度传递给所述热交换器9,而后进入冷凝室2内部,而经冷凝后的空气同样流经所述热交换器9,而后通过所述通风口12流入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中,此时所述热交换器9将温度传递给空气,使得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的空气在冷凝后,不会造成所述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内温度降低,而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9将冷凝前空气的温度与冷凝后的空气温度进行中和,防止冷空气流入电气自动化控制柜本体1使得内部电器元件温度温度降低,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在电气元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