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0458发布日期:2020-04-21 18:5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冲调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



背景技术:

脉冲调制器广泛应用于医疗、辐照、电子加速器、激光电源、安全检查等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开关器件的通断状态来控制脉冲信号,因此开关器件控制部分的性能直接影响脉冲调制器的输出信号脉宽、功率、瞬态等特性。传统脉冲调制器结构单一,开关器件控制部分与变压器接线复杂、连接距离远,造成脉冲调制器分布电感过大,严重影响脉冲调制器工作性能。随着用户对设备技术效果要求的提升,传统脉冲调制器已不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大功率、分布电感小、结构紧凑的脉冲调制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至少在于,针对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脉冲调制器控制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包括:开关控制单元和变压器,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包括:固态开关、储能电容组和二极管,所述固态开关为两组,每组固态开关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可控开关,两组固态开关对应设置于第一冷却基板的两侧面;其中一组固态开关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另一组固态开关通过叠层铜排经二极管连接至变压器;所述储能电容组设置于第一冷却基板的侧面,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固态开关。

优选的,所述两组固态开关分为第一固态开关、第二固态开关,其中第一固态开关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态开关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二极管的一端,二极管的另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二极管设置于固态开关与变压器之间,所述二极管安装在第二冷却基板的外侧面,第二冷却基板的内侧面紧贴安装于变压器的外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基板的宽面横向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基板的宽面竖向放置,所述第二冷却基板安装于第一冷却基板的下侧面,所述二极管安装在第二冷却基板的一侧面。

优选的,所述叠层铜排包括第一叠层铜排、第二叠层铜排、第三叠层铜排;所述第一固态开关的一端经第三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态开关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二极管的一端,二极管的另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储能电容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储能电容组和第二储能电容组,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组设置于靠近第一叠层铜排一侧,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组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叠层铜排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组的两端分别经第一叠层铜排、第三叠层铜排连接于第一固态开关和第二固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组的两端分别经第二叠层铜排、第三叠层铜排连接于第二固态开关的另一端和二极管的一端,且二极管的一端经第三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的一端。

优选的,还包括并联设置于固态开关两端的第一吸收电路和第二吸收电路,所述第一吸收电路和所述第二吸收电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的两侧。

优选的,还包括并联设置于变压器两端的第三吸收电路,所述第三吸收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基板的侧面。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叠层铜排就近连接开关控制部分组件及变压器,连接简单,结构紧凑,使变压器与开关控制单元连接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脉冲调制器分布电感,提升了脉冲调制器地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的主视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主视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控制组件的电器原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叠层铜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固态开关,2-第二固态开关,3-第一储能电容组,4-第二储能电容组,5-第一冷却基板,6-第二冷却基板,7-第一吸收电路,8-第二吸收电路,9-第三吸收电路,10-二级管,11-第一叠层铜排,12-第二叠层铜排,13-第三叠层铜排,14-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附图1、附图2、附图5和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脉冲调制器的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固态开关1,第二固态开关2,第一储能电容组3,第二储能电容组4,第一冷却基板5,第二冷却基板6,第一吸收电路7,第二吸收电路8,第三吸收电路9,二级管10,第一叠层铜排11,第二叠层铜排12,第三叠层铜排13,变压器14开关控制单元和变压器14,所述开关控制单元包括:固态开关、储能电容组和二极管10,所述固态开关为两组,每组固态开关包括若干个并联设置的可控开关,两组固态开关对应设置于第一冷却基板5的两侧面;其中一组固态开关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14,另一组固态开关通过叠层铜排经二极管10连接至变压器14;所述储能电容组设置于第一冷却基板5的侧面,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固态开关。

进一步,所述两组固态开关分为第一固态开关1、第二固态开关2,其中第一固态开关1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14的一端,所述第二固态开关2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二极管10的一端,二极管10的另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14的另一端。

进一步,所述二极管10设置于固态开关与变压器14之间,所述二极管10安装在第二冷却基板6的外侧面,第二冷却基板6的内侧面紧贴安装于变压器14的外侧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宽面横向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宽面竖向放置,所述第二冷却基板6安装于第一冷却基板5的下侧面,所述二极管10安装在第二冷却基板6的一侧面。

进一步,所述叠层铜排包括第一叠层铜排11、第二叠层铜排12、第三叠层铜排13;所述第一固态开关1的一端经第三叠层铜排13连接至变压器14的一端,所述第二固态开关2的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二极管10的一端,二极管10的另一端经叠层铜排连接至变压器14的另一端。

进一步,所述储能电容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储能电容组3和第二储能电容组4,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组3设置于靠近第一叠层铜排11一侧,所述第二储能电容4组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叠层铜排12一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储能电容组3的两端分别经第一叠层铜排11、第三叠层铜排13连接于第一固态开关1和第二固态开关2的一端;所述第二储能电容组4的两端分别经第二叠层铜排12、第三叠层铜排13连接于第二固态开关2的另一端和二极管10的一端,且二极管10的一端经第三叠层铜排13连接至变压器10的一端。

进一步,还包括并联设置于固态开关两端的第一吸收电路7和第二吸收电路8,所述第一吸收电路7和所述第二吸收电路8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两侧。

进一步,还包括并联设置于变压器10两端的第三吸收电路8,所述第三吸收电路8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基板6的侧面。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叠层铜排就近连接开关控制部分组件及变压器14,连接简单,结构紧凑,使变压器14与开关控制单元连接距离缩短,从而减小了脉冲调制器分布电感,提升了脉冲调制器地工作性能。

实施例2

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叠层铜排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三叠层铜排13,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一叠层铜排11和第二叠层铜排12,第一固态开关1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左侧,第二固态开关2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右侧,第一吸收电路7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左侧;第二吸收电路8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基板5的右侧,第一储能电容组3设置于第一叠层铜排11左侧,第二储能电容组4设置于所述第二叠层铜排12右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则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替换、变型以及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