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3396发布日期:2020-05-20 03:0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



背景技术:

绕线机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的工件上的设备,通常用于铜线缠绕,凡是电器产品大多需要用漆包铜线(简称漆包线)绕制成电感线圈,可以使用绕线机完成这一道或多道加工,定子绕线机是一种用于绕制定子绕组的设备,在电机制造领域有较大的需求。现有的无刷定子绕线机采用人工作也绕线,其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绕线效率的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转盘、绕线装置;所述转盘上端面的圆周设置有多个上料架,每个所述上料架均能与无刷定子可拆卸连接,所述转盘底部的中心位置由伺服电机控制,所述伺服电机能控制转盘往复正反转或是旋转180°;所述绕线装置位于转盘的外侧,所述绕线装置的数量为上料架数量的1/2,所述绕线装置通过第一驱动件能向靠近或远离转盘的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绕线装置包括壳体、出线嘴架,所述出线嘴架通过第二驱动件能在壳体上下滑动。

本实用新型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的有益效果是,伺服电机控制转盘正反转动,正反转动的距离为无刷定子上的任意一个线圈固定部的宽度,用以控制出线嘴架延线圈固定部的宽度(即线圈固定部的前、后)方向来回移动;第一驱动件控制出线嘴架在线圈固定部的深度(即线圈固定部的内、外侧)方向来回移动;第二驱动件用以控制出线嘴架在线圈固定部的高度(即线圈固定部的上、下)方向来回移动。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实现转盘上第一批上料架上的无刷定子缠绕线圈。接着,通过伺服电机控制转盘正反转动180°的旋转,可将下一批上料架上的待缠绕线圈的无刷定子转动至绕线装置,继续对下一批上料架上的无刷定子进行缠绕线圈,在上一批绕线时,下一批可进行下料或上料。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能提高无刷定子线圈的绕线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地,所述上料架包括底座、插管,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凸缘,位于所述凸缘上方的底座为锥台状顶部,所述插管呈锥台状结构,所述插管套设在锥台状顶部,所述插管的中部以下的侧壁上开设有条状开口,当所述插管插至锥台状顶部下端面,所述插管与锥台状顶部、所述插管与无刷定子的内壁均胀紧。无刷定子套设在插管上,当插管插至锥台状顶部下端面,插管与锥台状顶部、插管与无刷定子的内壁均胀紧,利用摩擦力实现固定无刷定子。当需要更换无刷定子时,利用机械手或是通过人工利用大于摩擦力的力向上顶无刷定子,插管脱离底座的锥台状顶部,由于插管没有底座锥台状顶部的支撑,插管的下端收缩,则插管与无刷定子脱离。

优选地,所述插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橡胶垫,所述插管与锥台状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以增加无刷定子与插管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插管与底座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均包括驱动电机、丝杠、导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杠同轴连接,所述绕线装置/出线嘴架与丝杠螺纹连接且与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设置有两根且位于丝杠的两侧,所述导轨与丝杠平行。利用常见的电机丝杠组件来代替气缸驱动绕线装置靠近或远离转盘的方向来回移动;以及控制出线嘴架在壳体升降。保证形成可控。

优选地,每个所述出线嘴架的下端面均设置有剪刀装置,所述剪刀装置包括剪刀以及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与出线嘴架固定连接且水平设置,所述剪刀设置在驱动气缸的伸缩杆上。当完成绕线作业后,驱动气缸推动剪刀滑出出线嘴架,将线剪切。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多个供线辊,所述出线嘴架的下端面设置有张紧轮。供线辊用以存放线圈,张紧轮用以保证线圈绕线时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无刷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未安装无刷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安装无刷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出线嘴架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工位无刷定子绕线机,包括机架10,设置在机架10上的转盘20、绕线装置30;转盘20上端面的圆周设置有多个上料架40,每个上料架40均能与无刷定子50可拆卸连接,转盘20底部的中心位置由伺服电机21控制,伺服电机21能控制转盘20往复正反转或是旋转180°;绕线装置30位于转盘20的外侧,绕线装置30的数量为上料架40数量的1/2,绕线装置30通过第一驱动件能向靠近或远离转盘20的方向来回移动,绕线装置30包括壳体31、出线嘴架32,出线嘴架32通过第二驱动件能在壳体31上下滑动。

伺服电机21控制转盘20正反转动,正反转动的距离为无刷定子50上的任意一个线圈固定部51的宽度,用以控制出线嘴架32延线圈固定部51的宽度即线圈固定部51的前、后方向来回移动;第一驱动件控制出线嘴架32在线圈固定部51的深度即线圈固定部51的内、外侧方向来回移动;第二驱动件用以控制出线嘴架32在线圈固定部51的高度即线圈固定部51的上、下方向来回移动。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实现转盘20上第一批上料架40上的无刷定子50缠绕线圈。接着,通过伺服电机21控制转盘20正反转动180°的旋转,可将下一批上料架40上的待缠绕线圈的无刷定子50转动至绕线装置30,继续对下一批上料架40上的无刷定子50进行缠绕线圈,在上一批绕线时,下一批可进行下料或上料。

当一个线圈固定部51需要进行绕线时,第一驱动件先控制出线嘴架32位于线圈固定部51的最内侧,且此时位于线圈固定部51的上端;第二驱动件控制出线嘴架32下移至线圈固定部51的下端;伺服电机21控制固定在上料架40上的无刷定子50顺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的范围为一个线圈固定部51的宽度,则出线嘴架32出的线绕出线圈固定部51底部的宽度方向;第二驱动件控制出线嘴架32下移至线圈固定部51的上端;伺服电机21控制固定在上料架40上的无刷定子50逆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的范围为一个线圈固定部51的宽度,则出线嘴架32出的线绕出线圈固定部51上端的宽度方向;此时,完成一个线圈固定部51的第一圈线的缠绕,第一驱动件控制出线嘴架32沿线圈固定部51向外移动,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完成一个线圈固定部51的线圈缠绕。伺服电机21在控制转盘20转动,转动至下一批待缠绕线圈的上料架40至绕线装置30。每个线圈固定部51的缠绕动作重复上述操作。

上料架40包括底座41、插管42,底座41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凸缘43,位于凸缘43上方的底座41为锥台状顶部,插管42呈锥台状结构,插管42套设在锥台状顶部,插管42的中部以下的侧壁上开设有条状开口44,当插管42插至锥台状顶部下端面,插管42与锥台状顶部、插管42与无刷定子50的内壁均胀紧。无刷定子50套设在插管42上,当插管42插至锥台状顶部下端面,插管42与锥台状顶部、插管42与无刷定子50的内壁均胀紧,利用摩擦力实现固定无刷定子50。当需要更换无刷定子50时,利用机械手或是通过人工利用大于摩擦力的力向上顶无刷定子50,插管42脱离底座41的锥台状顶部,由于插管42没有底座41锥台状顶部的支撑,插管42的下端收缩,则插管42与无刷定子50脱离。

插管4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橡胶垫(图中未示出),插管42与锥台状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第二橡胶垫可以固定在插管42的内壁上或是锥台状顶部的外壁上。以增加无刷定子50与插管4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插管42与底座41之间的摩擦力。

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均包括驱动电机61、丝杠62、导轨63,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与丝杠62同轴连接,绕线装置30/出线嘴架32与丝杠62螺纹连接且与导轨63滑动连接,导轨63设置有两根且位于丝杠62的两侧,导轨63与丝杠62平行。利用常见的电机61丝杠62组件来代替气缸驱动绕线装置30靠近或远离转盘20的方向来回移动;以及控制出线嘴架32在壳体31升降。保证形成可控。

每个出线嘴架32的下端面均设置有剪刀71装置70,剪刀71装置70包括剪刀71以及驱动气缸72,驱动气缸72与出线嘴架32固定连接且水平设置,剪刀71设置在驱动气缸72的伸缩杆上。当完成绕线作业后,驱动气缸72推动剪刀71滑出出线嘴架32,将线剪切。

壳体31的外侧设置有多个供线辊33,出线嘴架32的下端面设置有张紧轮34。供线辊33用以存放线圈,张紧轮34用以保证线圈绕线时的张力。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