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8240发布日期:2020-07-17 16:0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绕线骨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绕线骨架。



背景技术:

绕组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绕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性能,同时绕组也是电机所有结构部件中最重要最薄弱的地方;电机绕组一般由漆包线绕制而成,电机电磁振动、发热、机械磨损都极易引起绕组的损坏,严重时烧坏电机,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

现有的电机绕组结构,一般先将导线在骨架绕制形成线圈,再将线圈绕卷以形成绕组。由于骨架大致为柱体形状,使得绕制形成的线圈也大致为空心柱体形状,此时,需要将线圈压扁后在进行绕卷,但由于线圈上并没有设置导向结构,即在压扁过程中线圈容易变形,从而使绕卷形成的绕组变形,进而影响绕组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线骨架,解决了由于线圈上并没有设置导向结构,即在压扁过程中线圈容易变形,从而使绕卷形成的绕组变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绕线骨架,用于制造空心杯电机的绕组,所述绕线骨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绕线部,所述连接部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同步转动,将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形成绕组线圈;

其中,所述绕线部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两条所述导向折边关于所述绕线部的中轴线对称,以使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部上设置有六条所述导向折边。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部包括两个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开设有供所述弹性臂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缝隙,每一所述弹性臂设置有三条所述导向折边。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在所述绕线骨架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绕线部的第一通孔,所述缝隙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凹槽。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处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缝隙均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插销件,所述插销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部内,并插接于第一通孔中,所述插销件的另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阻塞件,所述阻塞件插接于所述绕线部内,并插接于第一通孔或者所述缝隙中,以防止绕线过程中所述弹性臂相互靠近。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件包括安装端以及与所述安装端连接的连接端,所述安装端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连接端背离所述安装端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阻塞件,所述阻塞件插接于所述绕线部内,并插接于第一通孔或者所述缝隙中,以防止绕线过程中所述弹性臂相互靠近。

进一步地,所述阻塞件包括堵头以及与所述堵头连接的底座,所述堵头插接于所述绕线部内,并插接于第一通孔或者所述缝隙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绕线骨架,所述绕线骨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绕线部,所述连接部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同步转动,将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形成绕组线圈,所述绕线部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两条所述导向折边关于所述绕线部的中轴线对称,以使所述绕线部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在所述绕线部设置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以使所述绕线部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以提供所述绕组线圈提供压扁导向,从而防止缠绕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变形,以及防止通过绕组线圈绕卷形成的绕组变形并提高绕组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示例性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例性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绕线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绕线骨架的部分结构(除阻塞件和插销件之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阻塞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销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绕线骨架,所述绕线骨架用于制造空心杯电机的绕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绕线骨架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所述连接部1连接的绕线部2,所述连接部1与动力装置(图未示)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1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2同步转动,将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形成绕组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与所述绕线部2为一体结构,或者,所述连接部1与所述绕线部2为分体结构,即所述连接部1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绕线部2连接,其中,当所述连接部1采用螺纹连接与所述绕线部2连接时,在所述连接部1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绕线部2上设置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即可将所述绕线部2与所述连接部1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所述连接部1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绕线部2上设置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即可将所述绕线部2与所述连接部1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用于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部1转动,其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旋转电机、旋转气缸等,在此并无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部2用于缠绕导线,并通过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1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2同步转动,使得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上的导线形成绕组线圈。其中,在形成绕组线圈后,将所述绕组线圈从所述绕线部2上取出,并通过施压装置向所述绕组线圈的两端施加相反方向的拉力,以使所述绕组线圈下压变成扁平状,并将扁平状的所述绕组线圈绕卷以形成电机的绕组。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部2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两条所述导向折边21关于所述绕线部2的中轴线对称,以使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其中,所述导向折痕用于为下压所述绕组线圈提供导向,即所述绕组线圈沿着所述导向折痕的引导方向施加相反方向的拉力,以使所述绕组线圈变成扁平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的形状可以采用与所述绕线部2的形状相同的结构,或者,所述连接部1的形状可以采用与所述绕线部2的形状不同的结构。比如,所述连接部1和所述绕线部2均为多棱柱,其中,由于所述绕线部2至少具有两条导向折边21,即所述绕线部2至少为三菱柱或三菱柱与其他形状的结合,以使所述绕线部2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使得形成的绕组线圈至少具有两条导向折痕,以给所述绕组线圈的压扁提供导向。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和所述绕线部2可为不同的结构,比如,所述连接部1为圆柱,所述绕线部2为n菱柱或n菱柱与其他形状的结合,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绕线骨架为六菱柱(如图1和图2所示,但图中仅示出了绕线骨架为六菱柱的图示),即所述连接部1和所述绕线部2均为六棱柱,此时,所述绕线部2上设置有六条所述导向折边21,即所述绕组线圈形成六条导向折痕,当需要将所述绕组线圈压成扁平状时,只需要沿着六条导向折痕中的其中两条对称的导向折痕的引导方向下压所述绕组线圈,以形成扁平状的绕组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部2在绕制绕组线圈时,使绕制的绕组线圈具有六根引线。其中,在绕线开始的位置将导线的线头引出,为第一根引线,当导线绕制至所述绕线部2的三分之一处时,控制动力装置停止运行,将导线拉出,形成两根导线,并拧在一起,此时并不剪断导线;然后,继续控制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绕线部2绕线,当导线绕制至所述绕线部2的三分之二处时,控制动力装置停止运行,并再次将导线拉出,形成两根导线,并拧在一起,此时仍不剪断导线;最后,继续控制动力装置驱动所述绕线部2绕线直到绕线完成形成绕组线圈,此时,继续引出两根导线,并拧在一起,此时剪断导线,此时,继续引出第六根引线,使形成的绕组线圈具有六条引线,形成三相绕组线圈,即该三相绕组线圈制造形成三相绕组,即该三相绕组具有u相、v相以及w相。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控制所述动力装置的运行参数,以使在所述绕线骨架绕制形成不同性能的三相绕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骨架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所述连接部1连接的绕线部2,所述连接部1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1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2同步转动,将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形成绕组线圈,所述绕线部2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两条所述导向折边21关于所述绕线部2的中轴线对称,以使导线缠绕所述绕线部2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在所述绕线部2设置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以使所述绕线部2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以给所述绕组线圈提供压扁导向,从而防止缠绕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变形,以及防止通过绕卷形成的绕组变形并提高绕组的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2包括两个弹性臂22,两个所述弹性臂22之间开设有供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缝隙23,每一所述弹性臂22设置有三条所述导向折边21。其中,通过改变缝隙23的大小以改变所述两个弹性臂2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或远离,且两个所述弹性臂22关于所述缝隙23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绕线部2处于正常状态下时,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远离,此时,所述绕线部2不会发生形变,即可以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所述绕线部2转动,以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上的导线绕制形成绕组线圈。其中,为了防止在所述绕线部2的绕线过程中两个弹性臂22相互靠近,影响绕组线圈的缠绕效果,即本实施例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阻塞件3,所述阻塞件3插接于所述绕线部2内,并插接于所述缝隙23内,用于阻塞所述缝隙23,以使所述绕线部2上进行正常的绕线操作。

具体地,结合图3所示,所述阻塞件3包括堵头31以及底座32,所述底座32与所述堵头31为一体结构,且所述堵头31插接于所述绕线部2内,即所述堵头31插接于所述缝隙23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底座32与所述堵头31为分体结构,即所述底座32与所述堵头31可以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在此并无限制。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阻塞件3为一推块,所述缝隙23的间距从所述连接部1至所述绕线部2的方向逐渐增大或减小,此时,通过改变推块在所述缝隙23中的位置,可以向两个所述弹性臂22施加拉力,以使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通过向任意一个或两个所述弹性臂22施加压力时,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此时,所述绕线部2的整体尺寸会变小,以在绕组线圈绕制完成后,容易将绕组线圈从所述绕线部2上取出。

进一步地,由于两个所述弹性臂22关于所述缝隙23对称设置,即两个所述弹性臂22中设置的导向折边21的数量相等,比如,以所述绕线部上设置有六条所述导向折边为例,每一所述弹性臂22设置有三条所述导向折边21;或者,以所述绕线部上设置有两条所述导向折边为例,每一所述弹性臂22设置有一条所述导向折边21。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从所述绕线部2上取出绕制好的绕组线圈更加轻松,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在所述绕线骨架的长度方向上贯穿所述连接部1和所述绕线部2的第一通孔4,所述缝隙23与所述第一通孔4连通。即所述绕线骨架为中空设置,且所述绕线骨架的绕线部2设置的缝隙23与第一通孔4连通,以将所述绕线部2划分为两个部分,以使上述两个部分从结构上具备可变形性,即形成上述的两个弹性臂2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4也可以为贯穿所述绕线部2的通孔,而在所述连接部1上并未设置第一通孔4,即所述连接部1为实心设置,或者,所述连接部1上开设有不与所述第一通孔4连通的通孔,在此并无限制。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绕线骨架上设置有贯穿内部的第一通孔4,即上述阻塞件3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4内,用于防止两个所述弹性臂22之间互相靠近,以在所述绕线部2上进行正常的绕线操作。其中,所述堵头31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4内,所述底座32与所述绕线部2背离所述连接部1的一端抵接,且所述底座32的尺寸略大于所述绕线部2的尺寸,以对所述绕线部2的绕线位置进行限定,防止多绕线。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绕线骨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贯穿所述连接部1和所述绕线部2的第一通孔4时,每一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连接部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凹槽5,所述凹槽5用于增加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即只要在两个所述弹性臂22上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使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以便于取出绕制好的绕组线圈。其中,所述凹槽5开设于所述连接部1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凹槽5并未贯穿所述连接部1的外侧壁和内侧壁。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连接部1的连接位置处还开设有第二通孔6,所述第二通孔6与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缝隙23均连通,所述第二通孔6也用于增加所述弹性臂22的弹性,即只要在两个所述弹性臂22上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使两个所述弹性臂22相互靠近,以便于取出绕制好的绕组线圈。其中,所述第二通孔6开设于所述连接部1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二通孔6贯穿所述连接部1的外侧壁和内侧壁,并与所述第一通孔4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缝隙23从所述第二通孔6的孔壁处朝向所述绕线部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绕线骨架外,即所述缝隙23也与所述第二通孔6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骨架还包括插销件7,所述插销件7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部1内,并插接于第一通孔4中,所述插销件7的另一端与动力装置连接。即所述插销件7与所述绕线骨架为分体结构,结合图4所示,所述插销件7包括安装端71以及连接端72,所述安装端71插接于所述第一通孔4内,所述连接端72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带动所述连接部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与所述连接部1连接的绕线部2转动,将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的导线绕制成绕组线圈。

进一步地,当所述连接部1上并未设置第一通孔4时,所述安装端71可以通过焊接或螺钉或螺丝等连接方式连接至所述连接部1背离所述绕线部2的一端,或者,所述插销件7与所述绕线骨架为一体结构,即所述插销件7与所述绕线骨架一体成型,在此并无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骨架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所述连接部1连接的绕线部2,所述连接部1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连接部1转动,并带动所述绕线部2同步转动,将导线缠绕在所述绕线部2形成绕组线圈,所述绕线部2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两条所述导向折边21关于所述绕线部2的中轴线对称,以使导线缠绕所述绕线部2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在所述绕线部2设置包括至少两条导向折边21,以使所述绕线部2上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具有两条导向折痕,以给所述绕组线圈提供压扁导向,从而防止缠绕形成的所述绕组线圈变形,以及防止通过绕卷形成的绕组变形并提高绕组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