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5806发布日期:2020-05-26 18:23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型手机朝向全面屏设计发展。在实现全面屏设计的同时,手机内部空间可能受到压缩。因此,如何配置功能模块使得手机内部空间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为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其可以减少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达元件,其包含马达、动力传递模块以及动力输出元件。马达具有转轴,转轴配置成绕第一轴线旋转。动力传递模块包含相连的第一传递部以及第二传递部,第一传递部连接马达的转轴,第二传递部相对于第一传递部弯折,并延伸于马达的一侧。动力输出元件连接第二传递部远离第一传递部的一端,并配置成绕第二轴线旋转,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马达以及动力传递模块排列为u字形结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部具有输出齿轮,动力输出元件具有齿轮部,齿轮部与输出齿轮相啮合,输出齿轮位于第一轴线以及第二轴线之间。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动力输出元件的齿轮部的外径小于第二传递部的外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部包含减速机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部包含彼此连动的多个齿轮,多个齿轮的其中一个固定地套设于马达的转轴,多个齿轮的另一个连接减速机构。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马达元件进一步包含电路板,电性连接马达,其中马达配置成经由电路板接收信号,并响应于信号而通过动力传递模块驱动动力输出元件旋转。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功能模块以及马达元件。马达元件,其包含马达、动力传递模块以及动力输出元件。马达具有转轴,转轴配置成绕第一轴线旋转。动力传递模块包含相连的第一传递部以及第二传递部,第一传递部连接马达的转轴,第二传递部相对于第一传递部弯折,并延伸于马达的一侧。动力输出元件连接第二传递部远离第一传递部的一端,并配置成绕第二轴线旋转,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平行。功能模块连接马达元件的动力输出元件,并配置成受动力输出元件驱动而旋转。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电子装置进一步包含本体,具有边框以及凹槽,凹槽配置成收纳功能模块,边框具有直线区段,直线区段平行于第一轴线延伸,并且连接凹槽,其中第二传递部具有输出齿轮,动力输出元件具有齿轮部,齿轮部与输出齿轮相啮合,动力输出元件位于输出齿轮以及直线区段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运用l型的动力传递模块与马达排列为u字形结构,减少了马达元件所占用空间,同时提供了充足的输出扭力。

附图说明

图1以及图2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在两种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在区域n内的局部放大侧视透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的马达元件的分解视图。

图5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局部放大侧视透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子装置的马达元件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方式。附图中的各元件未按比例绘制,且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提供。以下描述许多实务上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实务上的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上述这些细节不应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其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的在两种不同操作状态下的立体图。电子装置100包含本体110以及功能模块120,本体110具有凹槽111,功能模块120可转动地设置于本体110,并配置成收纳于凹槽111内。举例而言,功能模块120可在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位于凹槽111内)与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延伸至本体110的一侧)之间的范围旋转。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120包含影像捕获设备或扬声器。

请参照图3,其为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0在区域n内的局部放大侧视透视图。电子装置100进一步包含马达元件230,其设置于本体110内部,并位于凹槽111的一侧。马达元件230连接功能模块120,并配置成驱动功能模块120相对于本体110旋转。

如图3所示,本体110还具有边框112(也可参考图1与图2)以及容置空间113,边框112延伸于本体110的外缘,并且部分环绕容置空间113。边框112包含直线区段112a,直线区段112a平行于功能模块120的旋转轴延伸,并连接凹槽111。马达元件230设置于容置空间113内,并且位于直线区段112a的一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线区段112a位于电子装置100的短边。

如图3所示,马达元件230包含马达140、动力传递模块150以及动力输出元件260。马达140为动力源,其具有转轴141,转轴141配置成绕第一轴线r1旋转。动力传递模块150连接于马达140与动力输出元件260之间,并配置成将马达140的输出传递至动力输出元件2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模块150为齿轮箱,其包含壳体150a以及壳体150a内部的齿轮。

如图3所示,动力传递模块150实质上呈l型,具体而言,动力传递模块150包含相连且实质上互相垂直的第一传递部151以及第二传递部152。第一传递部151连接马达140的转轴141。第二传递部152相对于第一传递部151弯折,并延伸于马达140的一侧。马达140位于动力传递模块150弯折形成的角落,使得马达140与动力传递模块150排列为u字形结构。由于电子装置100的短边已部分被功能模块120占据,所以在短边位置没有足够的空间能设置一般长形的马达元件。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元件230通过配置动力传递模块150为l型,并与马达140排列为u字形结构,减小了马达元件230在短边延伸方向占用的空间。

如图3所示,动力输出元件260连接第二传递部152远离第一传递部151的一端,并配置成绕实质上平行于第一轴线r1的第二轴线r2旋转。功能模块120连接动力输出元件260,并配置成受动力输出元件260驱动而旋转。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120与动力输出元件260同轴旋转,换言之,功能模块120也绕第二轴线r2旋转。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120具有环形的固定部121,固定部121固定地套设于动力输出元件260,使功能模块120稳固地连接动力输出元件260。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部152包含设置于壳体150a内的减速机构152a(仅示意其位置,未具体绘出其内部结构),以增加马达元件230输出的扭力。当马达元件230具有较大的输出扭力时,功能模块120的重量上限能相应地提高,功能模块120在设计灵活性上也能随之增加(例如:可选用高强度材料作为外壳、功能模块120内部可装设更多元件提供更多功能、功能模块120重心设计不限定于在转轴附近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152a包含行星齿轮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输出元件260固定地耦接减速机构152a的输出轴(图未示)。

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部151包含齿轮组151a,齿轮组151a包含彼此连动的多个齿轮,齿轮组151a的齿轮依序远离第一轴线r1排列,且其中一个齿轮固定地套设于马达140的转轴141,其中另一个齿轮则连接减速机构152a。在一实施例中,这些齿轮的旋转轴彼此平行。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齿轮的旋转轴彼此垂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齿轮组151a中的齿轮为复合齿轮(compoundgear)或伞齿轮。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马达元件230进一步包含第一盖体171以及第二盖体272,其配置成提供动力传递模块150内部元件以及动力输出元件260保护。第一盖体171具有卡扣173,动力传递模块150的壳体150a具有凸点150b,第一盖体171通过卡扣173卡合凸点150b而固定于动力传递模块150的壳体150a,并覆盖第一传递部151的齿轮组151a。第二盖体272设置于第二传递部152远离第一传递部151的一端,并具有开口174,动力输出元件260部分通过开口174外露以连接功能模块120,其余部分受到第二盖体272覆盖保护。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马达元件230进一步包含电性连接马达140的电路板180,马达140配置成经由电路板180接收信号(例如是来自电子装置100的处理器或其他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并响应于所述信号而启动,运转的马达140可通过动力传递模块150驱动动力输出元件260旋转,再进一步带动功能模块120转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80与马达140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80可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高密度电路板(highdensitycircuitboard)或印刷电路板(pcb)。

请参照图5以及图6,在设计上,若能使第二轴线r2越贴近边框112的直线区段112a,则功能模块120旋转所需的空间越小,凹槽111也能设计得更小,有利于电子装置轻薄化。同时,为了提供充足的输出扭力,第二传递部152的尺寸不能设计得太小,才能提供足够的减速比。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动力输出元件160在径向上尺寸小于第二传递部152,且动力输出元件160相比于第二传递部152较靠近边框112的直线区段112a。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二传递部152具有输出齿轮153(受到遮挡而以虚线表示,可为减速机构152a的输出),输出齿轮153的旋转轴可平行于第一轴线r1(也就是说,马达140的转轴141的旋转轴线)与第二轴线r2(也就是说,动力输出元件160的旋转轴线)。动力输出元件160具有齿轮部162,齿轮部162与输出齿轮153相啮合。第二传递部152的输出齿轮153位于第一轴线r1(通过马达140的转轴141)以及第二轴线r2(通过动力输出元件160)之间,换言之,当马达元件130设置于本体110上时,动力输出元件160位于第二传递部152的输出齿轮153以及边框112的直线区段112a(其连接凹槽111且实质上平行于第一轴线r1延伸)之间。如图6所示,动力输出元件160的齿轮部162的外径d1小于第二传递部152的外径d2,如此一来,第二轴线r2能贴近边框112,减小功能模块120旋转所需的空间,且第二传递部152不会受到边框112位置的限制而压缩其体积,所以能提供足够的减速比。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力输出元件160还具有轴部161,功能模块120的固定部121固定地套设于动力输出元件160的轴部161,使功能模块120稳固地连接动力输出元件160。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马达元件130的第二盖体172设置于第二传递部152远离第一传递部151的一端,并且覆盖输出齿轮153以及动力输出元件160的一部分。第二盖体172具有开口174,动力输出元件160的轴部161部分通过开口174外露以连接功能模块120,其余部分受到第二盖体172覆盖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元件及具有马达元件的电子装置,运用l型的动力传递模块与马达排列为u字形结构,减少了马达元件所占用空间,同时提供了充足的输出扭力。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变动与润饰,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