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沟盖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8281发布日期:2020-06-02 20:3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沟盖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沟盖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缆沟盖板。



背景技术:

在电力变电站建设工程中,电缆施工必不可少。目前对于电缆的敷设大都使用地下专用通道,即电缆沟,为了防止因外物如小动物等进入电缆沟引发变电设备事故、影响施工运行,也为了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在变电站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电缆沟上面覆盖沟盖板。但是在作业人员进行电缆接入验收、电缆沟封堵检查等工作时,需要打开沟盖板,传统的方法是用撬棍撬开盖板,然后双人合力将沟盖板抬起,该方法不仅容易撬坏沟盖板,而且也容易使作业人员受伤,同时还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沟盖板,通过高度调节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将盖板抬起,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缆沟盖板,包括呈方环形的外环板、固设在外环板底端且向其轴线延伸的外底板、两个设置在外底板下方的底座、固设在底座和外底板之间的支撑立杆、套设在外环板内且与其形成间隙的内环板、固设在内环板底端且向其轴线延伸的内底板、套设在内底板内且与其形成间隙的盖板、固设在盖板顶面的承重平板、固设在盖板底面和内底板顶面之间且呈方环形的安装环板,所述内底板位于外底板的上方,所述盖板、内环板、外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防水件,所述安装环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提升盖板时,高度调节机构带动安装环板沿高度方向移动,安装环板带动盖板移动,并实现盖板的抬起,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而且在盖板、内环板、外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防水件,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两个平行固设在安装环板底面的上固定杆、两个分别位于上固定杆下方且与其一一对应的下固定杆、驱动电缸,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平行,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通过第一转轴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铰接在上固定杆一端、另一端和下固定杆滑移连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底端通过第三转轴铰接在下固定杆靠近第二转轴一端、另一端和上固定杆滑移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铰接杆之间固设有联动杆,所述驱动电缸的一端铰接在联动杆上、另一端铰接在底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提升盖板时,启动驱动电缸,驱动电缸带动联动杆移动,联动杆带动第二铰接杆在下固定杆上滑动,第二铰接杆带动第一铰接杆在上固定杆上滑动,上固定杆在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的作用下沿高度方向移动,上固定杆通过安装环板带动盖板沿高度方向移动,并将盖板抬起,实现盖板的开启,从而便于作业人员进行电缆接入验收、电缆沟封堵检查等工作,该高度调节机构,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还具有使用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杆位于第一铰接杆于远离第二转轴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铰接杆于远离第二转轴一端之间设置有加强联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铰接杆的底端和下固定杆滑移连接,联动杆设置在第一铰接杆远离第二转轴一端,增加了两个第一铰接杆连接的稳定性,而且降低了第一铰接杆对下固定杆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增加了第一铰接杆滑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设置有橡胶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底板随着盖板沿高度方向移动时,橡胶垫片降低了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的作用力,而且在外底板和内底板相抵触时,橡胶垫片增加了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的防水效果,并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平板的顶面均匀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承重平板顶面的摩擦力,降低作业人员于承重平板顶面出现滑倒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平板的顶面设置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承重平板的防水效果,而且还增加了承重平板的抗腐蚀性,提高电缆沟盖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防水件包括与外环板相适配且呈方环形的密封本体、固设在密封本体底面且位于盖板和内环板之间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呈方环形设置,所述插接部的内侧壁和盖板相抵触,所述插接部的外侧壁和内环板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密封防水件处于使用状态时,插接部位于盖板和内环板之间,密封本体底面分别和内环板顶面、外环板顶面相抵触,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效果,而且由于插接部插接在盖板和内环板之间,密封本体和外环板相抵触,因此密封防水件能够随着盖板沿高度方向移动,使密封防水件的使用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本体的底面固设有位于外环板和内环板之间的配重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部位于外环板和内环板之间,且与其滑移连接,配重部在不影响密封防水件随着盖板移动的情况下,增加了密封本体靠近外环板处的作用力,降低密封本体出现翻边的情况,提高了密封防水件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部呈方环形设置,且所述配重部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部不影响密封防水件的使用,而且便于配重部伸入内环板和外环板之间,并使配重部的加工、使用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底网板,所述底网板的两端分别向上垂直固设有侧网板,所述侧网板上设置有湿度感应器,所述底网板上设置有抽风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湿度感应器对电缆沟内的湿度进行检测,抽风机可以对电缆沟内的气体进行更换,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沟盖板,通过高度调节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将盖板抬起,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2、将联动杆设置在第一铰接杆远离第二转轴一端,不仅增加了两个第一铰接杆连接的稳定性,而且降低了第一铰接杆对下固定杆施加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增加了第一铰接杆滑动的稳定性。

3、在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设置橡胶垫片,不仅降低了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的作用力,而且增加了外底板和内底板之间的防水效果。

4、在密封防水件处于使用状态时,插接部位于盖板和内环板之间,配重部位于内环板和外环板之间,密封本体底面分别和内环板顶面、外环板顶面相抵触,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效果,而且密封防水件能够随着盖板沿高度方向移动,使密封防水件的使用更方便,同时降低密封本体出现翻边的情况,提高了密封防水件使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了表示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为了表示内环板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

图中,1、外环板;11、外底板;12、橡胶垫片;2、底座;3、支撑立杆;4、内环板;41、内底板;5、盖板;51、承重平板;511、防滑凸起;52、安装环板;6、密封防水件;61、密封本体;62、插接部;63、配重部;7、高度调节机构;71、上固定杆;711、上滑槽;72、下固定杆;721、下滑槽;73、第一铰接杆;74、第二铰接杆;751、第一转轴;752、第二转轴;753、第三转轴;76、联动杆;77、驱动电缸;78、加强联杆;8、底网板;81、侧网板;9、湿度感应器;91、抽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电缆沟盖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环板1,外环板1的横截面呈长方环形设置。外环板1的底端向其轴线方向垂直延伸有与其相适配的外底板11,外底板11呈方环形设置。外底板11的下方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底座2,底座2沿外环板1长度方向设置。两个底板的两端和外底板11之间分别固设有支撑立杆3,即支撑立杆3的总数量为四个。

如图4和图5所示,外环板1内套设有与其相适配的内环板4,内环板4的横截面呈长方环形设置,且内环板4外侧壁和外环板1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内环板4的底端向其轴线方向垂直延伸有与其相适配的内底板41,内底板41呈方环形设置,且内底板41位于外底板11的上方。结合图2和图3所示,内底板41底面和外底板11顶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片12,不仅降低了外底板11和内底板41之间的作用力,而且增加了外底板11和内底板41之间的防水效果,橡胶垫片12呈方环形设置,且橡胶垫片12固设在外底板11顶面上。

如图4和图5所示,内环板4内套设有与其相适配的盖板5,盖板5是由多个横向和纵向的钢板交叉为方形并固定在一起,盖板5的外周面呈长方形设置,盖板5的外周面和内环板4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盖板5、内环板4、外环板1之间设置有密封防水件6。盖板5的顶面固设有与其相适配的承重平板51,承重平板51的顶面均匀固设有多个防滑凸起511,防滑凸起511增加了承重平板51顶面的摩擦力,并降低作业人员于承重平板51顶面出现滑倒的情况,承重平板51的顶面还固设有一层防水层(防水层在图中未示出),防水层也覆盖在防滑凸起511上,防水层不仅增加了承重平板51的防水效果,而且还增加了承重平板51的抗腐蚀性。结合图2和图3所示,盖板5的底面固设有呈方环形的安装环板52。安装环板52底面和内底板41顶面固定连接。安装环板52和两个底座2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7。

如图4和图5所示,密封防水件6包括与外环板1相适配且呈方环形的密封本体61,密封本体61的顶面和防水层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密封本体61的内侧壁和承重平板51的外周面相抵触。密封本体61的底面固设有位于盖板5和内环板4之间的插接部62,插接部62呈方环形设置,插接部62的内侧壁和盖板5的外周面相抵触,插接部62的外侧壁和内环板4的内侧壁相抵触,插接部62底面和安装环板52顶面相抵触。密封本体61的底面固设有位于外环板1和内环板4之间的配重部63,配重部63呈方环形设置,配重部63的内侧壁和内环板4的外侧壁不接触,配重部63的外侧壁和外环板1的内侧壁不接触,且配重部63的内侧壁向远离其轴线方向倾斜,配重部63的外侧壁向靠近其轴线方向倾斜,配重部63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在密封防水件6处于使用状态时,插接部62位于盖板5和内环板4之间,配重部63位于内环板4和外环板1之间,密封本体61底面分别和内环板4顶面、外环板1顶面相抵触,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效果,而且由于插接部62插接在盖板5和内环板4之间,且密封本体61和外环板1相抵触,配重部63和内环板4、外环板1不接触,因此,密封防水件6能够随着盖板5沿高度方向移动,使密封防水件6的使用更方便,配重部63的设置,降低密封本体61出现翻边的情况,提高了密封防水件6使用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4所示,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两个平行固设在安装环板52底面的上固定杆71,上固定杆71和底座2垂直,即上固定杆71沿盖板5宽度方向设置。两个上固定杆71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下固定杆72,即下固定杆7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下固定杆72和两个上固定杆71一一对应,且下固定杆72和上固定杆71平行。上固定杆71和下固定杆72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杆73、第二铰接杆74,第一铰接杆73的中间处和第二铰接杆74的中间处通过第一转轴751铰接,第一转轴751和底座2平行。第一铰接杆73的顶端通过第二转轴752铰接在上固定杆71一端的底面,第一铰接杆73的底端和下固定杆72滑移连接,下固定杆72的顶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下滑槽721,第一铰接杆73的底端位于下滑槽721内,且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第一铰接杆73的底端的端面呈弧形设置,弧形的弯曲方向朝向第一转轴751。第二铰接杆74的底端通过第三转轴753铰接在下固定杆72一端的顶面,且第三转轴753位于第一转轴751的下方,第三转轴753、第二转轴752、第一转轴751平行,第二铰接杆74的顶端和上固定杆71滑移连接,上固定杆71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上滑槽711,第二铰接杆74的顶端位于上滑槽711内,且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第二铰接杆74的顶端的端面呈弧形设置,弧形的弯曲方向朝向第一转轴751。两个第一铰接杆73于远离第二转轴752一端之间固设有联动杆76,联动杆76和靠近第一转轴751一端的底座2之间设置有驱动电缸77,驱动电缸77的输出端铰接在联动杆76上,驱动电缸77远离输出端的一端铰接在底座2上。两个第二铰接杆74于远离第三转轴753一端之间固设有加强联杆78。

如图4所示,两个底座2的底端之间固设有底网板8,底网板8沿盖板5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垂直向上固设有侧网板81,支撑立杆3位于两个侧网板81之间,且与其固定连接。其中一个侧网板81的内侧壁固设有湿度感应器9,底网板8顶面的中间位置处固设有抽风机91。通过湿度感应器9和抽风机91的相互配合,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实用性。

在需要提升盖板5时,启动驱动电缸77,驱动电缸77带动联动杆76移动,联动杆76带动第二铰接杆74在下滑槽721内滑动,第二铰接杆74通过第一转轴751带动第一铰接杆73在上滑槽711内滑动,上固定杆71在第一铰接杆73、第二铰接杆74的作用下沿高度方向移动,上固定杆71通过安装环板52带动盖板5沿高度方向移动,并将盖板5抬起,实现盖板5的开启,从而便于作业人员进行电缆接入验收、电缆沟封堵检查等工作,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在盖板5、内环板4、外环板1之间设置有密封防水件6,提高了电缆沟盖板的防水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