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2675发布日期:2020-08-25 20:1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发电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的能源生产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中,且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接线盒是光伏组件中重要的部件,其用于连接光伏电池同时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流传导出来以供用户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盒一般采用直接安装固定在层压件的背侧。接线盒内部的连接器只是单纯的通过接线盒外部的塑料壳体进行保护,其不能有效的对接线盒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将接线盒集成到层压件上的加强件内,以有效的保护接线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固定于所述层压件背侧的加强件以及与所述层压件电性连接的接线盒;所述接线盒收容于所述加强件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件设有容纳所述接线盒的槽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件设有底板和自所述底板的两侧边延伸出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槽体为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底板围成的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层压件的背侧,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底板垂直连接;

所述槽体的开口方向指向背离所述层压件的方向,所述槽体的深度大于所述接线盒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边位置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加强板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边位置设置向所述第一加强板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向延伸以收紧所述槽体的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导线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件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接线盒位置相对;所述接线盒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件上设置有贯通所述加强件的定位孔,所述接线盒穿设所述定位孔并与在所述层压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层压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盖板、背板和采用封装胶膜封装于所述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若干电池串,若干所述电池串间隔形成两个电池区,两个电池区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间隙的位置对应设置,且所述加强件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层压件边缘的边框,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边框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接线盒集成到层压件背侧的加强件内,在通过加强件对接线盒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使层压件背侧集成度更高,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避免了占用层压件背侧较多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加强件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中接线盒与加强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加强件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层压件与加强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中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光伏组件装配到组件支撑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层压件,11-电池区,12-间隙,2-框架,20-槽体,21-加强件,210-导线槽,211-底板,2111-定位孔,212-第一加强板,213-第二加强板,214-第一连接板。215-第二连接板,22-边框,3-接线盒,4-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参阅图1-7所示,包括层压件1、固定于所述层压件1背侧的加强件21以及与所述层压件1电性连接的接线盒3。所述接线盒3收容于所述加强件1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接线盒设置在层压件背侧的加强件内,在通过加强件对接线盒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使光伏组件的集成化更高,提高了层压件背侧空间的利用率,避免了加强件和接线盒同时并列设置的安装方式所占用层压件背侧空间较多的问题。

光伏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层压件1边缘的边框22,层压件1封装在边框22内。层压件1则包括相对设置的盖板、背板和采用封装胶膜封装于盖板和背板之间的若干电池串。加强件1设置在背板上,具体的加强件1可以通过硅胶粘结在所述背板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强件21的支撑加强强度,将加强件2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边框22上,边框22与加强件21形成光伏组件的框架2,通过框架2对层压件1起到支撑作用。

为了更好的对接线盒3起到保护作用,在所述加强件21上设有容纳所述接线盒3的槽体20,并且所述接线盒3被设置为完全收容在所述槽体20内。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21设有底板211和自所述底板211的两侧边延伸出的第一加强板212和第二加强板213,所述槽体20为所述第一加强板212、所述第二加强板213和所述底板211围成的空间。

第一加强板212、第二加强板213和底板211三个板形成的加强件能够提高整个加强件对层压件的支撑加强效果。同时第一加强板212、第二加强板213和底板211三个板围成的一端开口的槽体用于容置接线盒3,接线盒3在第一加强板212、第二加强板213和底板211的防护作用下能减少由于受到外力影响造成的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实现接线盒3的安装固定,所述底板211固定在所述层压件1的背侧,具体的,底板211固定安装在背板上,所述槽体20的开口方向指向背离所述层压件1的方向,也就是指向远离背板的方向。所述第一加强板21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213则分别与所述底板211垂直连接。此时所述槽体20的深度大于所述接线盒3的高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加强板212和底板211是垂直连接的,因此槽体20的深度其实就是第一加强板212的宽度。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槽体20的开口还可以朝向指向所述层压件1的方向,也就是指向背板的方向此时第一加强板212和第二加强板213则与背板连接固定,而底板211则与背板平行设置。采用该方式进行安装固定需要先将接线盒3安装固定在加强件21上然后再将加强件21和接线盒3一同安装在背板上。采用该方式并不利于接线盒3的安装调整以及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211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接线盒3相适配的定位孔2111,所述接线盒3穿过所述定位孔2111固定在所述背板上。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盒3固定在背板上,具体的接线盒3可以通过硅胶粘结在背板上。当接线盒3安装固定到背板上后所述定位孔2111与接线盒3间隙配合,定位孔2111可以对接线盒3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定位孔2111限定了接线盒3的安装位置,且定位孔2111也能避免接线盒3安装后由于硅胶未固化造成的偏斜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是将接线盒3固定在背板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接线盒3可以直接固定在加强件21上,具体的,定位板211上设置有与接线盒3相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接线盒3的位置相对;所述接线盒3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定位槽同样对接线盒3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

采用槽口20朝向背离背板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当框架2安装固定到组件支撑架上的时候,加强件21则会通过第一加强板212和第二加强板213与组件支撑架的转轴4连接固定。由于转轴4具有圆柱状结构,因此为了避免第一加强板212和第二加强板213安装固定后,在光伏组件绕着转轴4调整的过程中转轴4对接线盒3的磨损,需要将槽体20的开口收紧或者将第一加强板212和第二加强板213进行加高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212的长边位置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加强板213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214,所述第二加强板213的长边位置设置向所述第一加强板212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215。所述第一连接板214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15相向延伸以收紧所述槽体20的开口。通过第一连接板214和第二连接板215的设置使槽体的开口收紧。由于转轴4的侧壁是圆柱形的侧壁,因此当槽体20的开口越大的时候转轴4进入到槽体20内的部分就会越多,相当于圆柱形的转轴4卡到槽体20内,这样转轴4与接线盒3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相应的,槽体20的开口越小的时候转轴4进入到槽体20内的部分就会越少而转轴4与接线盒3之间的距离就越大。

在将加强件21与转轴4连接固定的时候,第一连接板214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加强板212上,第一连接板21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到转轴4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板215的第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板213上,所述第二连接板21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到转轴4的侧壁上。第一连接板214和第二连接板215的设置不仅方便的实现了加强板与支撑加强板的转轴4的连接固定,而且第一连接板214和第二连接板215能够有效控制槽口的大小,以避转轴4对接线盒3的磨损。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由于接线盒3设置在槽体20内,而为了方便与接线盒3连接的导线从槽体20内穿出,所述第一加强板21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213上至少有一个设置有导线槽210。导线槽210用于定位与接线盒3相接的导线,方便了导线的穿出。

上述方案也可以应用到双面组件,但是由于双面组件正反面都要发电,为了避免加强件21设在在背板上所带来的阴影遮挡电池片而造成热斑风险。将封装于盖板和背板之间的若干所述电池串间隔形成两个电池区11,两个电池区11之间形成有间隙12。所述加强件21与所述间隙12的位置相对。底板211固定在间隙12所在的位置,且所述底板211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间隙12的宽度。此时所述电池串内的光伏电池为双面电池,所述背板与所述盖板均为透明板。

通过在相邻电池区11之间的间隙12位置处对应设置加强件21,不用担心由于加强件21的设置对电池片遮挡造成的热斑风险。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21对间隙12位置的层压件1起到支撑作用,从而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支撑层压件1的边框22跨度较大而造成的层压件1荷载能力薄弱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发挥加强件21对层压件1的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将所述间隙12沿所述层压件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两个电池区11以所述间隙12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也就是两个电池区11在所述层压件1的长度方向上排布,而间隙12则位于层压件1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由于层压件1的长度方向跨度更大,因此在层压件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加强件21能够起到更高的支撑层压件1的作用,使层压件1的荷载能力发挥到最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12还可以沿所述层压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者间隙1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设置,这里可以设置的包括间隙12的位置以及数量。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