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接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25399发布日期:2020-08-11 21:4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接线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夹,尤其涉及一种防水接线夹。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电网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广,电器电子设备越来越丰富,在很多应用场合避免不了要用到接线夹,接线操作难免要对剥出来的裸露导线进行接线操作,若不通过接线夹进行接线,操作麻烦且容易划伤手指;在有可能接触到水的环境下,接线夹接口处进水后将进入到导线的弧垂处或者在接线夹的缝隙中进水,导线在水和电的作用下会加速老化,有断线危险,从而导致电路瘫痪,电源外泄,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工厂的日常生产,所以需要使用带有防水功能的接线夹,目前的防水接线夹结构复杂,导致成本远高于普通接线夹;进出线口处虽然设置有防水环等防水措施,在有水的环境下长期使用,也容易从防水环的缝隙处进水,从而导致电路瘫痪,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工厂的日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接线夹,其特征包括外壳组合、接线组合、束位带组合以及线口防水组合,所述接线组合设置在外壳组合的内部,所述线口防水组合设置在外壳组合的左侧,所述束位带组合设置在外壳外侧;

所述外壳组合包括外壳、密封条以及密封凹槽,所述外壳为矩形结构,所述外壳的左侧开设有线口通槽,且所述外壳由左半外壳、右半外壳组成,所述左半外壳、右半外壳由合页连接,所述左半外壳、右半外壳上沿开设有密封凹槽,且左半外壳的密封凹槽内部设置有密封条;

所述接线组合包括铜片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为n个,且n≥1,所述限位块设置在外壳的内部,所述限位块与外壳为一体结构,所述限位块分布组成圆弧状,所述铜片嵌入设置在左半外壳的限位块内部;

所述线口防水组合有两组,且所述线口防水组合设置在外壳的线口通槽外侧,所述线口防水组合包括旋钮、止水圈、线口,所述线口为圆柱状,且所述线口分为内外两侧,外侧所述线口的外侧开设有螺纹,内侧所述线口相比外侧线口较短,且内侧所述线口为空心圆台状,所述空心圆台的顶面环较细,所述空心圆台的底面环较宽,所述内侧所述线口的底面环与外侧线口相接触,内外两侧所述线口为一体结构,所述线口从中间分为两半,且两块所述线口分别与左半外壳的线口通槽和右半外壳的线口通槽连接,且所述线口与外壳为一体结构,左侧所述外壳的内侧线口上方分别粘合有止水圈,所述旋钮的外侧面开设有便于旋拧的竖纹,所述旋钮为双层结构,外层所述旋钮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内侧所述旋钮为空心的倒圆台结构,所述旋钮圆台结构的顶面环口较细,且所述旋钮圆台结构的顶面环与外层旋钮接触,外侧所述旋钮与内侧旋钮为一体结构,内侧所述旋钮的底面环嵌入设置在内外两侧线口的夹层;

所述束位带组合有两套,所述束位带组合分别设置在外壳的左右两侧,且所述束位带组合分为束位带、凸扣、扣孔、带环,所述束位带有两条,且所述束位带分别与左半外壳的上下两侧连接,上方所述束位带的中部开设有四个扣孔,上方所述束位带的后侧设置有凸扣,所述凸扣与上方束位带为一体结构,下方所述束位带折叠为双层结构,且下方所述束位带折叠处分别套有带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计有线口、止水圈、以及旋钮,将电线穿过旋钮,线口前方设计有止水圈,当旋钮旋拧时,旋钮进入线口,旋钮内侧的圆台结构随着旋钮的移动缓慢的挤压止水圈,使止水圈收紧,紧紧的贴合旋钮和电线,线口达到充分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线口易进水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设计有束位带组合,上方束位带穿过下方束位带的带环后向上拉扯,将束位带的凸扣按进扣孔,通过束位带拉扯时绕过带环的滑轮原理,使束位带紧紧的锁固住两块外壳,达到了充分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方束位带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圆内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束位带组合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铜片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旋钮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旋钮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101-密封条,1011-密封凹槽,2-旋钮,201-止水圈,202-线口,3-束位带,301-凸扣,302-扣孔,303-带环,4-铜片,40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防水接线夹,其特征包括外壳1组合、接线组合、束位带3组合以及线口202防水组合,所述接线组合设置在外壳1组合的内部,所述线口202防水组合设置在外壳1组合的左侧,所述束位带3组合设置在外壳1外侧;

所述外壳1组合包括外壳1、密封条101以及密封凹槽1011,所述外壳1为矩形结构,所述外壳1的左侧开设有线口202通槽,且所述外壳1由左半外壳1、右半外壳1组成,所述左半外壳1、右半外壳1由合页连接,所述左半外壳1、右半外壳1上沿开设有密封凹槽1011,且左半外壳1的密封凹槽1011内部设置有密封条101;

所述接线组合包括铜片4以及限位块401,所述限位块401为n个,且n≥1,所述限位块401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限位块401与外壳1为一体结构,所述限位块401分布组成圆弧状,所述铜片4嵌入设置在左半外壳1的限位块401内部;

所述线口202防水组合有两组,且所述线口202防水组合设置在外壳1的线口202通槽外侧,所述线口202防水组合包括旋钮2、止水圈201、线口202,所述线口202为圆柱状,且所述线口202分为内外两侧,外侧所述线口202的外侧开设有螺纹,内侧所述线口202相比外侧线口202较短,且内侧所述线口202为空心圆台状,所述空心圆台的顶面环较细,所述空心圆台的底面环较宽,所述内侧所述线口202的底面环与外侧线口202相接触,内外两侧所述线口202为一体结构,所述线口202从中间分为两半,且两块所述线口202分别与左半外壳1的线口202通槽和右半外壳1的线口202通槽连接,且所述线口202与外壳1为一体结构,左侧所述外壳1的内侧线口202上方分别粘合有止水圈201,所述旋钮2的外侧面开设有便于旋拧的竖纹,所述旋钮2为双层结构,外层所述旋钮2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内侧所述旋钮2为空心的倒圆台结构,所述旋钮2圆台结构的顶面环口较细,且所述旋钮2圆台结构的顶面环与外层旋钮2接触,外侧所述旋钮2与内侧旋钮2为一体结构,内侧所述旋钮2的底面环嵌入设置在内外两侧线口202的夹层;

所述束位带3组合有两套,所述束位带3组合分别设置在外壳1的左右两侧,且所述束位带3组合分为束位带3、凸扣301、扣孔302、带环303,所述束位带3有两条,且所述束位带3分别与左半外壳1的上下两侧连接,上方所述束位带3的中部开设有四个扣孔302,上方所述束位带3的后侧设置有凸扣301,所述凸扣301与上方束位带3为一体结构,下方所述束位带3折叠为双层结构,且下方所述束位带3折叠处分别套有带环303。

实施例2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右半外壳1通过合页与左半外壳1闭合,左半外壳1的密封条101嵌入右半外壳1的密封凹槽1011,达到边缘的防水效果,将电线穿过任意旋钮2,线口202前方设计有止水圈201,当旋钮2旋拧时,旋钮2进入线口202,旋钮2内侧的圆台结构随着旋钮2的移动缓慢的挤压止水圈201,使止水圈201收紧,紧紧的贴合旋钮2和电线,电线穿过线口202与铜片4的一端接触,将另一条需要连接的电线穿过另一条旋钮2,线口202前方设计有止水圈201,当旋钮2旋拧时,旋钮2进入线口202,旋钮2内侧的圆台结构随着旋钮2的移动缓慢的挤压止水圈201,使止水圈201收紧,紧紧的贴合旋钮2和电线,另一条需要连接的电线穿过线口202与铜片4的另一端接触,形成通路,将上方束位带3穿过下方束位带3的带环303后向上拉扯,将束位带3的凸扣301按进扣孔302,通过束位带3拉扯时绕过带环303的滑轮原理,使束位带3紧紧的锁固住两块外壳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到的各个部件为现有领域常见技术,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