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中电动机器与传动系的电解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1147发布日期:2020-11-27 13:0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车辆中电动机器与传动系的电解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电动机器(e-maschine,em)与车辆的传动系的传动系部件电解耦的绝缘组件以及一种具有该电动机器、该传动系部件和该绝缘组件的电力驱动器。

从wo2016/177394a1中已知,在纯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中,出于安全原因,通过绝缘性轴离合器将电动机器的轴与传动系彼此电绝缘。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此类绝缘的情况下提出改进方案。

这个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将电动机器与车辆的传动系的传动系部件电解耦的绝缘组件来实现。本发明的优选或有利的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发明类别由其他权利要求、下文的说明以及附图得出。

该绝缘组件包含用于以传递力的方式将该绝缘组件与该电动机器连接的驱动部件、以及用于以传递力的方式将该绝缘组件与该传动系部件连接的从动部件、以及以传递力且电绝缘的方式将该驱动部件与该从动部件连接的绝缘部件。驱动部件、绝缘部件和从动部件以这个顺序沿着共用的(假想的)纵向中轴线排列并且尤其布置在该纵向中轴线上或者沿该纵向中轴线布置。在此,绝缘部件并非一定位于中轴线上,而是还可以多件式地实施。

所述绝缘组件包含放电的第二接地元件。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具有朝向彼此的耦合电容,也就是说它们一起形成耦合电容器。从动部件和第二接地元件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二耦合电容,也就是说它们一起形成第二接地电容器。任选地,该绝缘组件还包含第一接地元件。驱动部件和第一接地元件然后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一接地电容(第一耦合电容器)。

第二接地电容或其值等于或大于耦合电容或其值。即,与在专业语言中所常用的一样,“电容”在本发明中应在电容器(构件)或其电容值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即使在相等的情况下,已经获得了1:1的分配比,也就是说降低了50%(参见下文的详细解说)。如“大于”、“小于”等信息在此总是涉及对应电容的值。

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尤其一起单件式实施或者形成共用的构件或者为同一个构件的部分。相应的接地元件尤其为如下结构:该结构关于纵向中轴线径向地在外部包围驱动部件或从动部件。接地元件尤其为外罩状或套筒状或管状的结构。无论如何,共同形成了一个构件。但是,在纯技术上说,这个构件典型地由多个元件形成(因此例如每个变速器壳体)。

“传递力的”耦合尤其为传递扭矩的耦合。“电动机器”在本发明的意义上是或者包含例如电力发动机并且自身为传动系的一部分并且同时还可以包含实际连接的传动系的第一部分(例如轴),该第一部分然后通向绝缘组件的驱动部件。

本发明基于以下观察或认识:(部分)电动的车辆中的蓄电池的工作电压以及由此还有这些车辆中的电动机器的电压不断提高。其关键原因在于缩短充电时间。此类应用处于最大400v,但是将来预期为800v或更高。随着电压的提高,由于驱动系中的构件(例如在轴承中或在变速器的齿侧壁处的)损伤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损伤在放电时由于飞弧(funkenüberschlag)而产生。

由于电动机器与其相邻构件的电容性或电感性耦合以及由于电势差产生了电场(电容的充电),这些电场在随时间变化时通过被相移的偏移电压而引起偏移电流。在非常高的频率下,相对放置的所有表面都可以看作电容。当具有电势差的构件的间距低于依赖于电压的临界距离时,产生了呈飞弧(短路)形式的放电。如轴承或啮合齿侧壁的构件仅被较小的润滑油膜厚度彼此分离,因此此时在相对低的电压下已经可能出现放电并且由于高频率和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损伤性事件导致构件的提前失效。

本发明因此基于以下考虑或认识:进行高电压电动机器(例如>400v)与剩余传动系的电绝缘/解耦,以避免通过由于偏置电流造成的放电(飞弧)导致的构件损伤。

根据关于传动系的等效电路图或等效值的考虑,应进行电动机器(e-maschine)与后续的传动系机组(即整个传动系的传动系部件,例如变速器)的电解耦。电动机器在此应理解为拥有等效电容或输出电容的干扰源。传动系部件(例如变速器)同样可以通过等效电容和等效电阻来建模。于是在机器与传动系部件或变速器之间装设绝缘组件。该绝缘组件在此具有耦合电容以及非常高的欧姆型电阻,但是该电阻对于观察而言是可忽略的。耦合电容存在于形成耦合电容的“电极”的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之间。耦合电容的“电介质”由绝缘部件和周围的空气形成。

目标是一方面将耦合电容实施得尽可能小。另一方面应通过在变速器侧(即从动部件侧)上使用第二接地电容(该第二接地电容由此形成放电电容器)将向从动部件且因此向变速器中传递的能量最小化。第二接地电容可以实施为尽可能大(电容式分压器的原理)。

根据本发明,在轴上或传动系上由电动机器造成的交流电压(电容式或电感式地)阻止在闭合或断开的接触件(例如啮合的齿轮或轴承中的滚珠/滚轮)处产生过高的场强。过高的场强可能产生飞弧,飞弧导致材料磨损/毁坏。此外,在飞弧之后能量传递被降低到最小程度。

本发明在此基于电容式分压的原理以及第二接地电容与耦合电容的尽可能大的比率。

根据本发明,耦合电容尤其应尽可能小并且第二(任选地还有第一)接地电容应尽可能大。

根据本发明得到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关于直流电值和交流电值方面的电解耦。

如上所述,尤其还存在第一接地电容。即,尤其在绝缘组件的面向机器一侧(驱动器侧)上装设另一个放电电容器。由此可以(电容式地)实现另外的分压。在工作情况下与机器或其输出电容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这种分压。第一接地电容的尺寸尤其被设定为,使其实施为与机器的等效电容或输出电容相比更大、尤其大数倍。但是即使在较小的第一接地电容的情况下也实现了改进。总体上,由此通过由第一接地电容器对机器的输出电容的进一步电容式分压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所提及的比率(第一接地电容/输出电容以及第二接地电容/耦合电容)越大,总分压比率以及因此还有机器的干扰电压与在待保护的构件或耗电器(例如上述轴承、齿侧壁、滚珠等)处所生成的(不希望的)电压之比就越大。在此可允许的场强(例如以v/mm计)确定了所需的最小分压比率。耦合电容在此应选择为尽可能小,由此即使在给定的或确定的分压比率下第二接地电容的尺寸也必须被确定为或被制成为不大于一定必需的尺寸。由此,在耗电器中放电时(在第二接地电容中)所存储的能量是很少的并且因此还将例如在滚珠轴承或啮合齿轮中的损耗效应保持得很低。

即,根据本发明对干扰值进行单次(第二接地电容/分离电容)或两次(另外地第一接地电容/输出电容)的削弱,尤其在其向耗电器的传递方面。对干扰值进行经限定的且可计算的阻尼,该阻尼在一阶近似中是与传动系中下游(即在绝缘组件“之后”)的布置相对独立的。直流值通过绝缘部件来可靠地解耦。本发明作用于可能经由绝缘部件交叉耦合的交流值。

在此尤其放电电容器(接地电容)的接地(经由接地元件连接到大地)可以尽可能实心(massiv)地实施,以避免基于高频的干扰信号(与天线类似,emv-电磁兼容性)。尤其一个或这两个放电电容器作为第二或第一接地元件由变速器壳体或机器壳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成形。尤其由(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的)一个唯一的或共用的构件或借助于该构件来形成共用的、尤其管状放电电容器(这两个接地电容器)。为了实现(接地电容器的)尽可能高的电容,将第一或第二接地元件与驱动部件或从动部件之间的间距选择为尽可能小并且将相对放置的表面选择为尽可能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接地电容至少为该耦合电容的两倍(因数2)大。即,该因数尤其为至少2、至少3、至少5、至少7、至少10。这些因数还可以分别对应地为10n倍,其中n介于0与9之间,即例如为至少20、30……100、200等。对应的内容还任选地适用于第一接地电容与机器的输出电容或等效电容之比。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驱动部件和该从动部件在构造上彼此匹配,使得在该绝缘组件的预定的尺寸下,考虑到在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之间待传输的最大的力,在这两个部件(即,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之间的该耦合电容在构造上被最小化。由此在比率上增大了上述电容式分压器并且上述电容式分压器变得更有效。

表述“在构造上”在此应如下理解:最小化涉及绝缘组件的所给定的基础几何形状或基本构造。然后在使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之间(即经由绝缘部件)待传递的最大力和/或扭矩方面使绝缘组件经受尺寸设定。这样的尺寸设定于是例如预先给定了绝缘组件的各个构件的例如材料厚度、间距、直径等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具体而言,这例如为在必需的润滑油膜/公差/轴承间隙方面为所要求的最小间距,在所要求的构件的稳定性、振动、材料强度、预设值等方面为最大间距。

于是,在具体的几何设计时或者在确定间距、直径、形状等的尺寸时,所要求保护的构造上的匹配利用对应的设计自由度。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通过如下方式将该耦合电容最小化:对于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的彼此相对放置的部件表面而言,使相应部件表面的面积(数值、大小)除以其间距的商最小化。“相对”在此尤其可以理解为在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或在表面几何中点的最短连线的方向上。“部件表面”在此应如下理解:这个部件表面涉及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表面部分(在数学累加或积分意义上),该表面部分在对应的构造变化的情况下对耦合电容的值具有显著影响。即,这个部件表面基本上是相对于该表面的其余部分“相对地彼此靠近到一起”的表面部分。换言之,由此建议,在绝缘组件的设计自由度的范围内选择这样一种设计,该设计伴随有尽可能小的耦合电容。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通过如下方式将所述耦合电容最小化:将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从动部件实施为在所述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不重叠。尤其通过避免重叠避免了形成用于耦合电容的更大的电容比例,因为重叠通常伴随着靠近地相对放置的大面积表面比例。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通过如下方式将该耦合电容最小化:使该驱动部件和/或该从动部件的区段形成为在朝向另一个部件(对于驱动部件而言为从动部件,反之亦然)的方向上沿着该纵向中轴线(尤其锥形地)逐渐变窄。该方向尤其是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即,关于对应的方向,该区段的横截面积随着朝向另一个部件的间距减小而减小。由此实现,仅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相应区段的相对较小的表面比例靠近地相对放置并且因此由于其相对较小的间距而对耦合电容有显著贡献。该区段的剩余的表面比例已经具有更大的间距。仍然可以将该区段的对应的全尺寸(例如长度)用于与绝缘部件的传递力的耦合。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通过如下方式将所述耦合电容最小化:使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从动部件分别锅状地包围在径向上位于内部的所述绝缘部件,其中锅口面向彼此。于是可以进行与绝缘部件的特别有效的力耦合,其中在此仅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较小表面比例(即仅锅壁的彼此靠近到一起地相对放置的边沿或末端)也由于其相对较小的间距而对耦合电容有显著贡献。于是绝缘体在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在其两个纵向末端处尤其可以分别以有效传递力的方式锅状地被驱动部件和从动部件包围。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所述驱动部件和/或所述从动部件具有从锅底分别延伸到另一个部件的中央突起。突起在其内部中再次提供用于接纳带有对应形状配合元件(例如内齿部)的驱动轴或从动轴的空间。于是轴可以设置有外部形状配合部,例如外齿部。即,突起尤其包围形状配合元件,例如内齿部、四角凹槽或类似物,机器或传动系部件可以接合在该形状配合元件处以进行力传递。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方式将该第一接地电容和/或该第二接地电容最大化:对于驱动部件与第一接地元件和/或从动部件与第二接地元件的以一定间距彼此相对放置的部件表面而言,使相应部件表面的面积除以其间距的商最大化。上文涉及耦合电容的解说在此以类似方式适用,从而在此不再重复。因此尤其可以提高第二接地电容,由此同样使上文讨论的电容式分压器变得更有效。尤其将这两种变体(减小耦合电容、增大第二接地电容)组合。同样的内容还对应地适用于发动机输出电容与第一接地电容之间的电容式分压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电容和所述第二接地电容实施为共用的管状放电电容器。这已经以类似方式在上文中进行了解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电容(c4)实施为板状电容器。这产生了特别简单且有效的第二接地电容。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绝缘组件为离合器组件,其中该绝缘部件为离合器盘,该离合器盘与该驱动部件(或替代性地与该从动部件)防旋转地连接。然而在下文中示例性地仅解说前一种情况,而另一种情况类似对应地得出。离合器盘对应地如通常一样摩擦式接合或不接合在从动部件处。由此,与本发明相关联的,对于离合器组件而言还适用的是,耦合电容被设计为较小,这产生了驱动部件与从动部件的有效解耦。上述实施方案对应地适用于离合器组件并且在此不再重复。离合器盘在此尤其由具有尽可能高的欧姆型电阻的材料组成或者包含该材料。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通过如下方式将该耦合电容最小化:使该驱动部件相对于从动器的其余金属构件(如果存在的话,但尤其主要相对于从动部件12)关于对耦合电容有贡献的材料具有尽可能小的横截面积和尽可能大的间距。在此尤其可以通过加入上述镂空来实现横截面积的减小。替代地或附加地,在这个区域中的驱动部件的外直径可以保持得尽可能小。对应的区域尤其为如下区域:当该区域为驱动元件的最靠近从动元件的区域时,对分离电容有明显贡献的区域。

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的变体中,该离合器盘通过在周向方向上围绕该纵向中轴线的、尤其装齿的形状配合部与该驱动部件防旋转地连接。形状配合通过驱动部件和离合器盘的形状配合元件来实现。然后通过如下方式使耦合电容最小化:使驱动部件的形状配合元件的节圆直径尽可能小。换言之,使驱动部件的对耦合电容有显著贡献的有效直径最小化并且因此减小耦合电容。即,尤其将离合器盘在径向上尽可能远地向内引导,以便可能将驱动部件的(有效)外直径保持得较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驱动部件和/或该从动部件具有相对于该纵向中轴线同心的中央轴,其中通过如下方式将该耦合电容最小化:使该轴从相应的相对放置的部件(对于驱动部件而言为从动部件,反之亦然)出发至少在纵向区段上被镂空。即,孔形成分别通向另一个部件开口的盲孔或者形成通孔。因此结果是,消除了相应部件的对耦合电容有贡献的表面的中央部分,由此减小了耦合电容。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绝缘组件包含第一欧姆型电阻路径,该第一电阻路径从该驱动元件通向该第一接地元件,并且/或者包含第二欧姆型电阻路径,该第二电阻路径从该从动元件通向该第二接地元件。电阻值在此被保持为尽可能小,以便尽可能有效地设计不希望的信号向大地(到接地元件)的导出。与驱动元件或从动元件的电耦合尤其经由环路(机械的环式接触件)或者粘性手段(如油脂、水银等)来进行。附加(于接地电容)的、尤其低欧姆型的电阻(电阻路径)产生该效果的进一步增强。即,于是通过低欧姆型的并联电阻或电阻路径得到了电压抑制效果的进一步改进。因此,允许这些在理想情况下尽可能低欧姆型的并联电阻存在。这些电阻增强了对干扰值的阻尼效果并且提高了绝缘组件后续的传动系其余部分的独立性。

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力驱动器来实现。该驱动器包含上文已经解说的主题,即电动机器,和车辆的传动系的传动系部件,以及本发明的绝缘组件。该电动机器的输出电容(等效电容)大于该耦合电容,并且/或者该第一接地电容大于该输出电容。在后一种情况下该绝缘组件还包含第一接地元件并且因此包含第一接地电容。该驱动器以及其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相应的优点已经与本发明绝缘组件相关地以类似方式进行了说明。

上文所述的因数尤其适用于电容值的对应值比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效果和优点将从下文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及附图的说明得出。在示意性的原理简图中:

图1示出绝缘组件的简化的电路图,

图2示出没有接地电容的带有外齿部的绝缘组件,

图3示出没有接地电容的带有内齿部的绝缘组件,

图4示出带有接地电容的带有外齿部的绝缘组件,

图5示出带有接地电容的带有内齿部的绝缘组件,

图6示出带有接地电容的绝缘组件,

图7示出带有空心轴的绝缘组件。

图1示出未详细展示的车辆的传动系2的一部分的大幅度简化的等效电路图或电路示意图。驱动系2包含电动机器4或电动机器、连接在其下游的呈绝缘离合器形式的绝缘组件6以及传动系部件8。该传动系部件形成了跟随在绝缘组件之后的传动系机组(在此为变速器)。此图展示了电动机器4与传动系部件8对于直流或交流值的电解耦。

将机器4展示为干扰源v1(交流值)。c1表示机器4的等效电容或其输出电容。传动系部件8通过等效电容c5与等效电阻r1的并联电路来展示。在机器4与传动系部件8之间装设有绝缘组件6,该绝缘组件自身也可以具有耦合电容c3和未展示的、相对非常高的且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相关的欧姆型电阻。

耦合电容c3存在于绝缘组件6的驱动部件10(在图中的输入导线和耦合电容c3的左电极)与从动部件12(在图中的输入导线和耦合电容c3的右电极)之间。耦合电容c3的电介质由绝缘部件14和绝缘组件6周围的空气形成。

绝缘组件6另外包含第一接地元件16和第二接地元件18。在驱动部件10与第一接地元件16(在电路图中以接地导线的符号表示)之间形成有第一接地电容c2。通过第一接地元件16和驱动部件10的导电连接,与之并联地形成了通向大地的欧姆型电阻路径r2。对应地,在从动部件12与第二接地元件18(也以接地导线的符号表示)之间形成有带有并联的欧姆型电阻路径r3的第二接地电容c4。

通过绝缘组件6的构造,将耦合电容c3在构造上实施得尽可能小。相对应地,呈变速器侧上的放电电容器(ableitkondensators)形式的第二接地电容c4实施得尽可能大,以便使向变速器内的能量传输最小化(电容式分压器的原理)。呈机器侧上的另一个放电电容形式的第一接地电容c2造成进一步分压。在理想情况下,第一接地电容c2与电容c1相比实施为较大,但是即使在c2较小的情况下也实现了改进。另外的低欧姆型电阻路径r2和r3产生了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图2示出呈绝缘离合器形式的绝缘组件6的实施方式。机器4和传动系部件8在此仅简单示出。在此,绝缘部件14(在此为陶瓷元件)用于在驱动部件10与从动部件12之间进行电绝缘以及用于进行力传递,也就是说在此将扭矩从驱动部件10以力配合的方式经由压力结合传递到从动部件12。驱动部件10用于将机器4以传递力(在此为传递扭矩)的方式连接到绝缘组件6。从动部件12对应地用于从绝缘组件6向传动系部件8进行力传递或扭矩传递。借助于形状配合元件20(在此为外插接齿部)来进行驱动器或从动器的力传递/连结。

绝缘组件6另外还包含第二接地元件18,该第二接地元件与接地电势m电连接。

在驱动部件10或从动部件12的相应的区段22或毂部件处设置有相应的出口或锥形变窄部。即,区段22分别以朝向另一个部件(驱动部件10/从动部件12)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出口在此一方面用于避免电压峰值,还用于使相对放置的表面最小化,以便形成尽可能小的耦合电容c3。

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此外分别形成为锅状并且由此包围位于径向内部的绝缘部件14。相应的锅口26是面向彼此的。即,绝缘部件14位于这两个锅口26中。

通过在此仅简单示出的呈条状接触件形式的接触件28,在第二接地元件18与从动部件12之间产生了导电连接。于是产生了低欧姆型电阻路径r3,其电阻仅由在路径中所使用的材料(电导体,例如钢、铜、铝)的(接近于零的)电阻来确定。

驱动部件10、绝缘部件14和从动部件12彼此依次布置在纵向中轴线24上并且与之同心布置。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实施为在纵向中轴线24的方向上间隔开并且相对彼此没有重叠。

在从动部件12与第二接地元件18之间形成第二接地电容c4。第二接地电容c4的值等于或大于耦合电容c3的值。

图3示出与图2类似的结构。但是,在此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各自具有一个相对于纵向中轴线24而言位于中央的或同心的突起30。图30在纵向中轴线24的方向上从相应的锅底32分别朝向另一个元件(驱动部件10,从动部件12)延伸。与图2相反,形状配合元件20在此不是在外部实施在轴状的延长部上,而是实施在突起30的内部中。形状配合元件20在此为内插接齿部。

在根据图2和图3的实施方式中,任选地还设置第一接地元件16。这个第一接地元件与第二接地元件18相对应地、但是与驱动部件10相关联地实施,并且用于实现第一接地电容c2和电阻路径r2。

图4示出来自图2的带有放电电容器34(在此为管状放电电容器)的绝缘组件6或绝缘离合器。其第一电极36由第一接地元件16和第二接地元件18形成,这些接地元件在此相互一体式实施。电极36在此具有直的圆柱形外罩的形状。第二电极分别由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形成。放电电容器34因此组合了这两个接地电容c2和c4。

放电电容器34或电极36的接地在此以实心方式实施,以避免基于高频的干扰信号(与天线类似,emv-电磁兼容性)。替代地,放电电容器34或电极36由变速器壳体和/或机器壳体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成形。管状放电电容器34在此由一个构件出发形成了呈接地电容c2和c4形式的两个电容器。为了实现尽可能高的电容(c2、c4的值),将管状放电电容器34与驱动部件10或从动部件12之间的间距选择为尽可能小并且将相对放置的表面选择为尽可能大。

在此,在电极36与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之间通过未展示的导电脂来形成接触件28。

图5示出带有来自图4的对应管状放电电容器34的来自图3的绝缘离合器。

图6示出呈绝缘离合器形式的绝缘组件6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在此为盘状的构造方式。绝缘部件14在此以离合器盘40的形式实施。这个离合器盘通过形状配合借助于形状配合元件42与驱动部件10连接。离合器盘40在此由具有尽可能高的欧姆型电阻的材料组成。

还再次详细示出了形状配合部或形状配合元件42(在箭头vi-i的观看方向上的俯视图6-i)。

离合器盘40在配对摩擦面44与按压板46之间通过弹簧预紧力张紧。弹簧预紧力在此通过作为弹簧元件的盘式弹簧48来产生,该盘式弹簧支撑在覆盖板50处。但是替代地,还可以设想其他的弹簧元件。应将按压板46防扭转地固定至覆盖板50或配对摩擦面44。配对摩擦面44与从动部件12连接,或者直接由其形成。与待传递的力矩相对应地选择离合器盘40/配对摩擦面44或按压板46这一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或者通过弹簧预紧来设定对应的预紧力。

为了将耦合电容c3保持得尽可能小,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要注意相对放置的构件(驱动部件10和从动部件12)的尽可能小的表面。在此这通过镂空的轴(中空轴),也就是说相对于纵向中轴线24同心的通孔52和54,来实现。这在图7(包括对应于图6的细节图7-i)中展示。替代地或附加地,选择了在此展示的形状配合部或形状配合元件42的尽可能小的节圆直径。

还可以设想离合器盘40与驱动部件10之间的其他连接类型,例如铆接、粘合……此外,驱动部件10与从动部件12之间的间距应选择为尽可能大。

呈放电电容器形式的第二接地电容c4在此由(在电极58与从动部件12之间的)板状放电电容器56的一部分实施并且实施为管状放电电容器34。

附图标记清单

2传动系

4机器

6绝缘组件

8传动系部件

10驱动部件

12从动部件

14绝缘部件

16第一接地元件

18第二接地元件

20形状配合元件

22区段

24纵向中轴线

26锅口

28接触件

30突起

32锅底

34管状放电电容器

36电极

40离合器盘

42形状配合元件

44配对摩擦面

46按压板

48碟形弹簧

50覆盖板

52,54通孔

56板状放电电容器

58电极

m接地电势

v1干扰源

c1输出电容(机器)

c5电容(传动系部件)

r1电阻(传动系部件)

c3耦合电容

c2第一接地电容

c4第二接地电容

r2电阻路径(驱动部件)

r3电阻路径(从动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