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组件和永磁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51669发布日期:2021-06-29 20:42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转子组件和永磁电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机领域,具体涉及永磁电机以及转子组件。


背景技术:

2.永磁电机的转子组件包括内置式转子结构,该结构中,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和永磁体,转子铁芯形成容置孔,永磁体位于容置孔,为了限定永磁体的径向位置,转子铁芯形成连续的边缘部,该边缘部形成磁桥,导致相邻的永磁体之间通过磁桥漏磁,影响电机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组件和永磁电机,能够减少漏磁,提高电机性能。
4.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子组件,包括转子本体、永磁体以及导磁部,所述转子本体与所述导磁部固定连接,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外端面以及内端面,所述永磁体位于相邻的所述导磁部之间,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与相邻的所述导磁部接触,限制所述永磁体远离所述转子本体中心线的运动;所述永磁体的内端面与所述转子本体接触,限制所述永磁体朝向所述转子本体中心线的运动以及所述永磁体相对于所述转子本体的转动;所述外端面比所述内端面远离所述转子组件的中心轴,所述内端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外端面的宽度。
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永磁电机,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外周,所述转子组件为以上所述的转子组件。
6.本申请的转子组件以及永磁电机,包括转子本体、永磁体以及导磁部,通过导磁部和转子本体配合限定永磁体的径向位置,相邻的导磁部之间通过永磁体间隔,避免相邻的永磁体通过磁桥产生漏磁,提高电机性能。
附图说明
7.图1是转子组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图1中转子组件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9.图3是图1中转子组件的转子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0.图4是图3中转子本体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11.图5是图1中导磁部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6是图5中导磁部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13.图7是图1中永磁体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8是图7中永磁体的一个正视结构示意图;
15.图9是图1中转子本体与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16.图10是图1中转子本体、导磁部以及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18.永磁电机包括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定子组件位于所述转子组件外周,定子组件包括线圈;永磁电机工作时,控制通过线圈的电流,进而控制定子组件的激励磁场,转子组件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转动。
19.结合图1和图2,转子组件100包括转子本体10、永磁体20、导磁部30以及轴40,转子本体10、永磁体20、导磁部30以及轴40分别单独成形,然后组装为一整体;其中转子本体10为安装基准,轴40与转子本体10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本体10具有中心孔140,轴40穿过中心孔140并与转子本体10固定连接,比如过盈配合;导磁部30与转子本体10组装并限位连接,永磁体20位于相邻的导磁部30之间,永磁体20与转子本体10接触,永磁体20朝向转子组件中心方向的移动通过转子本体10限位,永磁体与相邻的导磁部接触,永磁体20背离转子组件中心方向的移动通过相邻的导磁部限位,导磁部30由导磁材料制成,比如层叠的硅钢片,本实施例中,导磁部30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即分别为两个第一导磁部和两个第二导磁部,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外形结构相同,当然根据设计要求第一导磁部与第二导磁部的外形也可以不同;相邻的导磁部之间通过永磁体间隔,避免相邻的永磁体的漏磁通过磁桥,提高电机性能。
20.参见图3和图4,转子本体10包括第一凸起部11、第二凸起部13和容纳部,容纳部13位于第一凸起部11和第二凸起部12之间,容纳部13包括第一侧面131、第二侧面132以及底壁133,第一侧面131位于第一凸起部的侧面,第二侧面132位于第二凸起部的侧面,容纳部13具有容纳腔130,第一侧面131、第二侧面132以及底壁133围绕容纳腔130;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31、第二侧面132以及底壁133呈平面,第一侧面131与底壁133的夹角大于等于90

,第二侧壁132与底壁133的夹角大于等于90

,这样容纳腔呈矩形或倒梯形,加工方便;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结构相同,转子本体包括两个第一凸起部和两个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沿转子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利于磁力驱动的稳定性;转子本体的材料为非导磁材料,比如可以为塑料材料,有利于降低重量和制造成本。转子本体10具有中心孔140,转子本体的中心线为中心孔的中心线141,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不通过转子本体的中心孔的中心线;防止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导致与转子本体配合的导磁体脱离。
21.参见图1、图2以及图10,导磁部30包括第一导磁部31和第二导磁部32,第一导磁部31套于第一凸起部11,第二导磁部32套于第二凸起部12,第一导磁部31与第一凸起部11形配,第二导磁部32与第二凸起部12形配,永磁体20位于相邻的第一导磁部31和第二导磁部32之间,永磁体20的第一侧壁与第一导磁部31的外侧壁的对应部分接触,永磁体20的第二侧壁与第二导磁部32的外侧壁的对应部分接触,永磁体20远离转子本体10的中心线的运动通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配合限制,永磁体20与底壁133接触,永磁体20朝向转子本体10的中心线的运动通过底壁133限制。
22.导磁部包括堆叠的硅钢片,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的结构相同,第一侧面131与第一导磁部的内侧壁对应部分平行设置,第二侧面132与第二导磁部的内侧壁对应部分平行设置,永磁体30的第一侧壁与第一导磁部的外侧壁对应部分平行设置,永磁体30的第二侧壁与第二导磁部的外侧壁的对应部分平行设置;这样在组装转子组件时,将导磁部自转子本体的一端套入第一凸起部或第二凸起部,组装方便,还可以防止由于离心力过大导致
导磁部脱离转子本体;以第一导磁部为例,对导磁部的结构进行介绍,参见图5和图6,第一导磁部31包括第一限位部311、第二限位部312以及连接部313,第一限位部311位于连接部313一端,第二限位部312位于连接部313另一端,第一限位部311和第二限位部间隔设置,即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间隙,即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一端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限位和第二限位部的另一端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结构相同,以第一限位部为例介绍,第一限位部相对于连接部形成倒钩结构,第一限位部311包括第一导磁部的内侧壁3111和第一导磁部的外侧壁3112,第一导磁部的内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的内侧,第一导磁部的外侧壁位于第一限位部的外侧。沿所述转子组件的径向,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长度大于等于位于所述容纳腔以外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长度;有利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23.结合图1、图2以及图4,第一凸起部11包括第一顶部111,第二凸起部12包括第二顶部121,第一顶部111和第二顶部121呈外弧面,第一导磁部包括第一连接部313,第二导磁部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313和第二连接部形成内弧面,外弧面与内弧面形配;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13的外壁呈圆弧状,第二连接部的外壁呈圆弧状,第一连接部的外壁和第二连接部的外壁位于同一圆柱面,该圆柱面的中心轴与中心孔的中心线重合;减小转动阻力,也可以不重合,在永磁体外周形成包塑,包塑后呈形成的圆柱面与中心线140重合。
24.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20的截面呈梯形,永磁体20包括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外端面23以及内端面24,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外端面23以及内端面24呈平面状,内端面24与第一侧壁21的夹角小于90

,内端面24与第二侧壁22的夹角小于90

,内端面24与第一侧壁21的夹角以及内端面24与第二侧壁的夹角可以相同,外端面23与第一侧壁21的夹角大于90

,外端面23与第二侧壁22的夹角大于90

,外端面23与第一侧壁21的夹角以及外端面23与第二侧壁22的夹角可以相同;这样的永磁体的加工工艺性好;当然以上夹角也可以为90

,形成直角梯形;永磁体的组装限位关系在前面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5.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