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电源模块、电动汽车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45736发布日期:2022-02-19 08:50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电源模块、电动汽车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转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电源模块、电动汽车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双管反激转换器是一种常见的直流转直流(direct current to direct current,dc/dc)转换器,具有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功率开关管耐压要求较低等优点,因此在高压输入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双管反激转换器的原边电路中包括开关管q1、开关管q2和原边绕组,其中开关管q1的源极用于接收输入电压,开关管q1的漏极与原边绕组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2的源极与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连接。在双管反激转换器工作期间,通过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导通和断开,以控制原边绕组充电和放电,进而可以与双管反激转换器的副边电路配合完成电压转换。由于原边电路中具有两个开关管(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因此可以降低在原边绕组放电期间,单个开关管的源漏电压,从而可以降低对单个开关管的耐压要求。
4.然而,目前的双管反激转换器中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只能实现硬开关,使得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开启时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耗。尤其在高频工作时,由于单位时间内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开启次数增多,严重限制了双管反激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因此,目前的双管反激转换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电源模块、电动汽车及控制方法,有利于在降低电源模块对功率开关管耐压性能要求的同时,提高电源模块的转换效率。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该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主要包括原边电路、副边电路和辅助电路,其中,原边电路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电路包括副边绕组,辅助电路包括辅助绕组,且该原边绕组、该副边绕组和该辅助绕组之间互相耦合。在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之前,辅助电路可以为辅助绕组充电,以使辅助绕组存储电能。辅助电路还可以在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后,通过该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从而可以使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其中,在辅助绕组充电期间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高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
7.根据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原边电路中包括两个功率开关管(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可以接收输入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零电势点。在两个功率开关管断开时,原边绕组的第一端为低电势端,也就是说,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为高电势,第二电极为低电势。类似的,原边绕组的第二端为高电势端,也就是说,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为低电势,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为高电势。因此,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以及第二开关管的第一
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皆具有较大的电压。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辅助绕组与原边绕组耦合,因此在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后,辅助绕组可以向原边绕组放电。通过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使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电势升高。而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电势等效于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的电势,又由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的电势为稳定的高电势,因此升高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可以降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从而有利于第一开关管实现软开关。
9.类似的,通过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使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电势降低。而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电势等效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的电势,又由于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连接零电势点,因此降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可以降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从而有利于第二开关管实现软开关。
10.可以理解,为了使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能够实现理想的软开关效果,辅助电路具体可以通过所述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以使原边绕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至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的电势,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降低至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的电势。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皆为0,从而可以实现理想的软开关效果。
1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双管反激电路中,辅助电路可以分别降低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从而有利于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实现软开关,进而有利于降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损耗,提高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转换效率。
12.示例性的,辅助电路可以包括辅助绕组、辅助电容和辅助开关管,其中,辅助电容的一端与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辅助电容的另一端与辅助开关管的第二电极连接,辅助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辅助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其中,辅助开关管可以在导通后使辅助绕组充电,在断开后使辅助绕组停止充电并向原边绕组放电。辅助电容则可以在辅助开关管导通后为辅助绕组充电,在辅助开关管断开后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
13.在上述辅助电路中,辅助电容中所存储的电能可以来自于原边绕组。具体来说,辅助绕组还可以在原边绕组放电时,接收原边绕组释放的电能;辅助电容还可以在原边绕组放电时,存储辅助绕组接收到的电能。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辅助开关管可以包括体二极管,该体二极管的阳极与辅助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该体二极管的阴极与辅助绕组的第二端连接。使得在原边绕组充电时,该体二极管可以保持截止,在原边绕组放电时,该体二极管可以导通。
15.如前所述,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中包括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示例性的,原边电路可以包括原边绕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输入电容,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分别与输入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用于接收输入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输入电容的另一端等电势连接。
16.上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皆可以在原边绕组充电时导通,在原边绕组放电时断开。
17.原边绕组可以在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导通时,利用输入电压进行充电,在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断开时,分别向辅助绕组和副边绕组放电。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皆可以在原边绕组充电时截止,在原边绕组放电时导通。输入电容则可以在原边绕组放电时,存储原边绕组中的漏感能量。
18.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原边电路中的输入电容可以回收原边绕组中的漏感能量,因此有利于降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损耗,提高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转换效率。
19.示例性的,副边电路可以包括副边绕组、输出电容和副边二极管。其中,副边绕组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容的一端连接,副边绕组的第一端用于输出输出电压,副边绕组的第二端与副边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副边二极管的阳极与输出电容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容的另一端接地。副边绕组可以在原边绕组放电时,接收原边绕组释放的电能。副边二极管可以在原边绕组充电时截止,在原边绕组放电时导通。输出电容可以对输出电压进行滤波,使副边电路可以输出稳定的输出电压。
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可以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提供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该电源模块既可以是直流-直流电源模块,也可以是交流-直流电源模块(逆变器)。上述电源模块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中,如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变电箱等。第二方面中相应方案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第一方面中对应方案可以得到的技术效果,重复之处不予详述。
21.示例性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包括原边电路、副边电路和辅助电路,所述原边电路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电路包括副边绕组,辅助电路包括辅助绕组,原边绕组、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之间互相耦合。控制电路可以在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之前,先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以使辅助绕组存储电能。控制电路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并使辅助电路通过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释放存储的电能,以使原边绕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其中,在辅助绕组充电期间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高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
22.其中,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的第一时长分别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正相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电路还可以根据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确定上述第一时长。采用该实现方式,控制电路可以根据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动态调节第一时长的长度,因此控制电路可以灵活适应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变化,有利于使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都能够实现软开关。
2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的第一时长也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具体来说,仅针对一个双管反激转换电路而言,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一般是固定的,或仅在小范围内变化。因此,也可以在控制电路中预设第一时长,控制电路可以直接根据预设的第一时长控制辅助绕组充电和放电。相对而言,该实现方式更加简单便捷。
24.示例性的,辅助电路可以包括辅助绕组、辅助电容和辅助开关管,其中辅助电容的一端与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辅助电容的另一端与辅助开关管的第二电极连接,辅助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辅助绕组的第二端连接,辅助开关管的控制电极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此结构下,控制电路在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时,控制电路可以导通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为辅助绕组充电。控制电路在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时,控制电
路可以断开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
25.控制电路在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之后,还可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继续执行充电阶段。具体来说,在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控制电路可以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其中,第一时间点为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的时间点,以及,在第二时间点之后的第三时间点,控制电路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26.示例性的,原边电路可以包括原边绕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输入电容。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分别与输入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可以接收输入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输入电容的另一端等电势连接,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电极连接。在此结构下,控制电路可以在第二时间点,导通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利用输入电压为原边绕组充电。控制电路还可以在第三时间点,断开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27.上述第一时间点至第二时间点期间,辅助绕组可以向原边绕组放电,降低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使得在第二时间点,控制电路在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时,有利于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实现软开关。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二电压。一般来说,第二时间点不早于第一电压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的时间点。也就是说,在第二时间点时,第一电压的电压值,以及第二电压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因此有利于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实现软开关。
29.本技术实施例中,确定第二时间点的实现方式存在多种可能。例如,控制电路可以分别与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在此情况下,控制电路可以检测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电压,以及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电压;进而可以根据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确定第二时间点。采用该实现方式,有利于确保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每次开启时都能够实现软开。
30.又例如,第二时间点与第一时间点之间间隔第二时长,第二时长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因此可以根据第二时长和第一时间点确定第二时间点。相对而言,该实现方式更加简单快捷。
31.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可以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提供的电源模块。
32.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控制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提供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进行电压转换。示例性的,该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提供的电源模块中的控制电路。第三方面中相应方案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
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对应方案可以得到的技术效果,重复之处不予详述。
33.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该双管反激转换电路包括原边电路、副边电路和辅助电路,原边电路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电路包括副边绕组,辅助电路包括辅助绕组,原边绕组、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之间互相耦合。在此结构下,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在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之前,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以使辅助绕组存储电能。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并使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释放存储的电能,以使原边绕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其中,在辅助绕组充电期间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高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
34.其中,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的第一时长分别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正相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之前,还可以先根据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确定上述第一时长,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动态调节第一时长的长度。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时长也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
35.示例性的,辅助电路可以包括辅助绕组、辅助电容和辅助开关管,其中辅助电容的一端与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辅助电容的另一端与辅助开关管的第二电极连接,辅助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辅助绕组的第二端连接,辅助开关管的控制电极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在此结构下,可以在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时,导通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可以为辅助绕组充电。在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时,可以断开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并使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
36.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可以使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在第一二极管和第二开关管能够实现软开关后,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对原边绕组进行充电。示例性的,在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其中,第一时间点为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的时间点。以及,在第二时间点之后的第三时间点,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37.上述第一时间点至第二时间点期间,辅助绕组可以向原边绕组放电,降低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使得在第二时间点,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时,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可以实现软开关。
38.示例性的,原边电路可以包括原边绕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输入电容。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分别与输入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可以接收输入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输入电容的另一端等电势连接,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电极连接。在此结构下,可以在第二时间点,导通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利用输入电压为原边绕组充电。以及,还可以在第三时间点,断开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二电压。一般来说,第二时间点不早于第一电压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的时间点。
40.本技术实施例中,确定第二时间点的实现方式存在多种可能。例如,可以检测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电压,以及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电压,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根据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确定第二时间点。
41.又例如,第二时间点与第一时间点之间间隔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因此可以根据第二时长和第一时间点确定第二时间点。
42.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它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43.图1为一种电动汽车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模块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驱动信号与辅助绕组的电压变化示意图;
4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模块中局部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装置实施例或系统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其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理解为“至少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50.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指的是电连接,两个电学元件连接可以是两个电学元件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连接。例如,a与b连接,既可以是a与b直接连接,也可以是a与b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学元件间接连接,例如a与b连接,也可以是a与c直接连接,c与b直接连接,a与b之间通过c实现了连接。本技术实施例中,“耦合”可以指两个绕组之间通过电磁场耦合,即两个绕组之间可以通过电磁场传输电能,主要包括了电能-磁场势能-电能的能量转化过程。
5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52.双管反激转换器因其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较低,被广泛应用于高压输出常见中。示例性的,以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010为例,电动汽车010中可以包括电源模块011、蓄电池012。其中,电源模块011可以包括控制电路011-2和转换电路011-1。
5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转换电路011-1可以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和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电源模块011也可以称为逆变器。在电动汽车充电时,电动汽车010可以与三相电网连接,接收三相电网提供的三相交流电。控制电路011-2可以控制转换电路011-1中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将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控制转换电路011-1中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对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进行调压,从而为蓄电池012提供电压适配的直流电,进而使蓄电池012可以存储该直流电。
5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转换电路011-1还可以是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电动汽车010还可以包括负载013,该负载013可以是电动汽车010的车载设备、动力系统等等。电源模块011中的控制电路011-2还可以控制转换电路011-1对蓄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进行调压,从而为负载013提供电压适配的直流电。
55.然而,无论应用于电动汽车010充电,还是应用于蓄电池012供电,转换电路011-1通常会具有较高的输入电压,对转换电路011-1中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也造成了功率开关管选型困难。
56.其中,转换电路011-1功率开关管指的是指能承受较大电流,漏电流较小,且在一定条件下有较好的饱和、导通及截止特性的三极管。在转换电路011-1中,功率开关管常被用于控制周期性的电压转换。在电源模块011中,功率开关管往往被施加有较大的源漏电压,因此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较高,即要求功率开关管在较大的源漏电压下,仍能保持断开。
57.随着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的提高,功率开关管的成本日渐提高,功率开关管选型也越发困难。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电源模块011采用了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较低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
58.图2为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该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可以作为上述转换电路011-1中的部分或全部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主要包括原边电路211和副边电路212。其中,原边电路211包括输入电容cin、开关管q1、原边绕组np、开关管q2、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输入电容cin的一端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连接。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12分别与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分别与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和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和输入电容cin的另一端为等电势。二极管d1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连接。
59.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等电势的两端既可以是直接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等电势线连接。例如,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和输入电容cin的另一端既可以直接电连接,也可以分别连接等电势线,通过等电势线实现等电势,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多做限制。一般来说,通过等电势连接的等电势点也可以认为是零电势点。
60.副边电路212包括副边绕组ns、二极管d3和输出电容cout。其中,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与输出电容cout的一端连接,副边绕组ns的第二端s2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与输出电容cout的另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out的另一端接地。其中,原边绕组np和副边绕组ns耦合,构成变压器结构,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和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为同名端。
6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为功率开关管。一般来说,可以选用耐压
较高的晶体管作为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示例性的,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管,也可以是碳化硅(sic)晶体管,还可以是氮化镓(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等等。
62.其中,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可以是开关管q1的源极,第二电极12可以是开关管q1的漏极;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也可以是开关管q1的漏极,第二电极12也可以是开关管q1的源极。开关管q2同理,对此不再赘述。应理解,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和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例如,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为开关管q1的源极时,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既可以是开关管q2的源极,也可以是开关管q2的漏极。
63.开关管q1的控制电极(栅极)和开关管q2的控制电极皆可以与控制电路011-2连接,使得控制电路011-2可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进行周期性的电压转换。在每一个电压转换周期内,主要包括充电阶段和放电阶段,具体来说:
64.一、充电阶段
65.在充电阶段内,控制电路011-2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导通。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截止,输入电压vin为原边绕组np充电。原边绕组np充电期间,原边绕组np的电压逐渐升高。此时,副边绕组ns的感应电压可以使二极管d3截止,因此可以阻断副边绕组ns放电,使原边绕组np可以持续充电。
66.二、放电阶段
67.在放电阶段内,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断开,原边绕组np向副边绕组ns放电。此时,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为低电势端,第二端p2为高电势端。由图2可见,副边绕组ns的电压可以使二极管d3导通。因此,原边绕组np存储的能量可以向副边绕组ns释放,即原边绕组np放电,副边电路212从而可以输出输出电压vout。
68.由图2可见,放电阶段期间原边绕组np的电压可以使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导通,进而可以使原边绕组np、二极管d2、二极管d1和输入电容cin构成放电回路,使得输入电容cin可以回收原边绕组np中的漏感能量。
69.具体来说,由于漏感效应,原边绕组np可以等效为串联的漏感和有效电感。其中,有效电感所存储的能量可以完全向副边绕组ns释放,但漏感存储的漏感能量却无法耦合至副边绕组ns。
70.在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放电阶段,由于原边绕组np、二极管d2、二极管d1和输入电容cin构成放电回路,因此漏感中的能量可以存储至输入电容cin。在下一个电压转换周期的充电阶段内,输入电容cin所存储能量也可以为原边绕组np充电,从而可以利用漏感中的能量。也就是说,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可以回收漏感能量,从而有利于降低漏感损耗,进而有利于提高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转换效率。
71.除了转换效率较高外,相较于单管反激转换电路,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还可以降低对功率开关管(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耐压性能的要求。具体来说,单管反激转换电路指的是原边电路中只具有一个功率开关管的反激转换电路。在功率开关管断开时,该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等于vin+nvout,其中,n为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的匝数比。
72.而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原边电路211中包括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为了便于表述,本技术实施例接下来以v
q1
表示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以v
q2
表示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在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断开时,v
q1
+v
q2
=vin+nvout。一般来说,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具有相同的规格,因此可以认为v
q1
=v
q2
=(vin+nvout)/2。
73.由此可见,相较于单管反激转换电路,在相同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的情况下,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可以将功率开关管(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降低一半,因此有利于降低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
74.综上,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具有转换效率高、对功率开关管的耐压性能要求较低等优点,因此能够较好的适用输入电压vin较高的应用场景。然而,目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功率开关管仅能实现硬开关,增大了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损耗,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转换效率。
75.其中,硬开关指的是功率开关管在开启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压。如上例中,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中v
q1
=v
q2
=(vin+nvout)/2。在功率开关管导通时,功率开关管的寄生电容中存储的能量将以电流的形式消耗在功率开关管内部,从而增大了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损耗,对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转换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即使通过降低功率开关管在单位时间内的导通和断开次数,可以降低功率开关管的硬开关带来的总损耗,但这又制约了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a的工作频率。
76.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该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中包括辅助电路,辅助电路可以在原边绕组np充电之前,升高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的电势,降低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的电势,从而可以调节原边电路中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使得在功率开关管导通前,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趋近于0,从而有利于实现软开关。
77.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可以应用于任一电源模块中,该电源模块可以是集成有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模块,如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既可以是直流-直流电源模块,也可以是交流-直流电源模块。双管反激转换电路可以是电源模块中的全部或部分转换电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多做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模块可以应用于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中,如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变电箱等。
78.图3示例性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源模块20主要包括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和控制电路011-2,其中,控制电路011-2可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进行电压转换。接下来,分别对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和控制电路011-2作进一步的示例性说明。
79.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
80.如图3所示,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主要包括原边电路211、副边电路212和辅助电路213。其中,原边电路211中包括原边绕组np,主要用于接收输入电压vin,在控制电路011-2的控制下利用输入电压vin为原边绕组np充电。
81.需要指出的是,输出电压vin既可以是电源模块20接收到的电压,也可以是电源模块20中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前级电路(如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提供给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电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多做限制。
82.本技术实施例中原边电路21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目前常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中原边电路的结构。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原边电路211中主要包括原边绕组np、开关管q1(第
一开关管)、开关管q2(第二开关管)。其中,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可以接收输入电压vin,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22与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连接,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与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连接。
83.此外,原边电路211还可以包括输入电容cin、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其中,输入电容cin的一端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连接,输入电容cin的另一端与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等电势。二极管d1的阳极与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12连接。
84.需要指出的是,图3所示的原边电路211的结构仅为示例。随着对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研究的推进,原边电路211的结构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些结构也应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中。
85.副边电路212中包括副边绕组ns,副边绕组ns与原边绕组np耦合,同时,副边电路212还具有单向导通特性。副边电路212可以接收原边电路211释放的电能,并输出输出电压vout。
86.本技术实施例中副边电路21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目前常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中副边电路的结构。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副边电路212中主要包括副边绕组ns、二极管d3和输出电容cout。其中,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与输出电容cout的一端连接,用于输出输出电压vout。副边绕组ns的第二端s2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3和输出电容cout的另一端接地。
87.图3中,原边绕组np和副边绕组ns通过磁场耦合,构成了变压器结构,且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与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互为同名端。应理解,原边电路211和副边电路212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常规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中的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对此不再赘述。
88.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软开关,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还包括辅助电路213,辅助电路213中包括辅助绕组na,辅助绕组na与原边绕组np可以通过电磁场耦合,使得原边电路211与辅助电路213之间可以传输电能。
89.针对一个电压转换周期,目前主要包括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和原边绕组np放电阶段。而本技术实施例中,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之前,还可以增加辅助绕组na充电阶段和辅助绕组na放电阶段。
90.具体来说,在原边电路211为原边绕组np充电之前,辅助电路213可以为辅助绕组na充电,以使辅助绕组na存储电能。以及,在停止为辅助绕组na充电后,辅助电路213还可以使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释放存储的电能。在辅助绕组na充电期间,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为低电势端,第二端p2为高电势端。在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放电期间,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的电势逐渐升高,第二端p2的电势逐渐降低。
91.本技术实施例中,在辅助绕组na充电期间,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为低电势端,第二端p2为高电势端。具体来说,在原边绕组np开始充电之前,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断开。在此状态下,原边绕组np两端的相对电势大小取决于副边绕组ns两端的相对电势大小。如图3所示,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为高电势端,且副边绕组ns的第一端s1与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为同名端,因此原边绕组的第二端p2为高电势端。相应的,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为低电势端。
92.由于辅助绕组na与原边绕组np耦合,因此辅助绕组na停止充电后,辅助绕组na可以向原边绕组np放电。如图3所示,辅助绕组na的第一端a1与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为同名端,使得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放电期间,原边绕组np中可以产生由第二端p2流向第一端p1的感应电流,进而使高电势端(第二端p2)的电势逐渐降低,低电势端(第一端p1)的电势逐渐升高。
93.而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的电势与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12的电势相等,辅助绕组na放电时,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p1的电势升高,也就是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12的电势升高。且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的电势固定为高电势vin,因此当开关管q1的第二电极12的电势升高后,便可以降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电势差,也就是降低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v
q1
,进而有利于使开关管q1实现软开关。
94.同时,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的电势与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的电势相等,辅助绕组na放电时,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的电势降低,也就是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的电势降低,而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的电势固定为低电势0,因此当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的电势降低后,便可以降低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之间的电势差,也就是降低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之间的v
q2
,进而有利于使开关管q2实现软开关。
95.接下来,本技术实施例对辅助电路213的结构作进一步的示例性说明。应理解,在保持辅助绕组na与原边绕组np耦合关系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制辅助电路213的具体实现方式,在实际实现中,辅助电路213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元件,这些情况也应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中。
96.如图3所示,辅助电路213可以包括辅助绕组na、辅助电容ca和辅助开关管q3。其中,辅助电容ca的一端与辅助绕组na的第一端a1连接,辅助电容ca的另一端与辅助开关管q3的第二电极32连接,辅助开关管q3的第一电极31与辅助绕组na的第二端a2连接,辅助电容ca的另一端与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等电势。
97.基于图3所示的辅助电路213,辅助开关管q3可以在导通后使辅助电容ca向辅助绕组na充电。辅助开关管q3还可以在断开后,使辅助电容ca停止为辅助绕组na充电,并使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放电。
98.控制电路011-2
9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1-2可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进行电压转换。示例性的,控制电路011-2可以是控制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多做限制。
100.控制电路011-2可以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控制端连接,其中,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控制端包括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中各个开关管的控制电极(栅极),控制电路011-2可以通过分别控制各个开关管的导通与断开,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进行电压转换。
101.例如,控制电路011-2可以分别与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控制电极连接,通过控制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导通与断开,从而控制原边绕组np充电和放电。又例如,控制电路
011-2还可以与辅助开关管q3的控制电极连接,通过控制辅助开关管q3的导通与断开,从而控制辅助绕组na充电和放电。
102.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增设了辅助电路213,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个电压转换周期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辅助绕组na充电阶段、辅助绕组na放电阶段、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和原边绕组np放电阶段。接下来,对以上四个阶段作进一步的示例性说明。
103.1、辅助绕组na充电阶段
104.控制电路011-2可以在控制原边电路211为原边绕组np充电之前,先控制辅助电路213为辅助绕组na充电,以使辅助绕组na存储电能。
105.示例性的,在图3所示的电源模块20中,控制电路011-2与辅助开关管q3的控制电极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驱动信号控制辅助开关管q3的导通与断开。其中,控制电路011-2提供给辅助开关管q3的驱动信号可以如图4中虚线所示。
106.需要指出的是,图4所示的驱动信号仅为示例。图4所示的驱动信号是基于开关管q1、开关管q2和辅助开关管q3皆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管的情况下的驱动信号,在实际实现中,开关管q1、开关管q2和辅助开关管q3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etal-oxide-semiconductor,nmos)管或其它低电平导通的开关管,此时驱动信号也需要作相应调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107.由图4可见,控制电路011-2可以在初始时间点t0导通辅助开关管q3,从而控制辅助电路213为辅助绕组na充电,在初始时间点t0之后的第一时间点t1断开辅助开关管q3,从而控制辅助电路213停止为辅助绕组na充电。其中,第一时间点t1与初始时间点t0间隔第一时长δt1。在第一时长δt1达到一定长度时,便可以使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实现软开关。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第一时长δt1较短,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释放的能量仍可以降低v
q1
和v
q2
的大小,也有利于降低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导通瞬间的损耗。
1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时长δt1分别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正相关。具体来说,由于v
q1
=v
q2
=(vin+nvout)/2,因此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越大,则第一时长δt1也越长,使辅助绕组na所释放的电能足以使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实现软开关。反之,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越小,则第一时长δt1也越短,以缩短电压转换周期的周期长度。
10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1-2可以根据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确定上述第一时长δt1,也就是说,控制电路011-2可以根据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动态调节第一时长δt1。采用该实现方式,控制电路011-2可以灵活适应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的变化,有利于使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都能够实现软开关。
11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时长δt1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具体来说,仅针对一个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而言,其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一般是固定的,或仅在小范围内变化。因此,也可以在控制电路011-2中预设第一时长δt1,控制电路011-2可以直接根据预设的第一时长δt1控制辅助绕组na充电和放电。相对而言,该实现方式更加简单便捷。
111.2、辅助绕组na放电阶段
112.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011-2可以在初始时间点t0之后的第一时间点t1断开辅助开关管q3,使辅助电路213停止为辅助绕组na充电,并使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释放存储的电能。
113.在辅助绕组na放电期间,辅助绕组na的电压逐渐降低。随着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放电,原边绕组np的第一端电势p1逐渐升高,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电势p2逐渐降低,开关管q1的v
q1
和开关管q2的v
q2
逐渐趋近于0,具体原理不再赘述。
114.继而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011-2还可以在第一时间点t1之后的第二时间点t2,导通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时间点t2不早于开关管q1的v
q1
和开关管q2的v
q2
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的时间点。电压阈值的取值一般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第二时间点t2时开关管q1的v
q1
和开关管q2的v
q2
皆为0,或皆趋近于0。
115.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辅助绕组na向原边绕组np放电,可以使原边绕组np第一端p1的电势升高至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的电势,使原边绕组np的第二端p2的电势降低至开关管q2的第二电极22的电势。由于此时开关管q1的v
q1
和开关管q2的v
q2
趋近于0,因此有利于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实现软开关。
116.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电路011-2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确定第二时间点t2。例如图5示例性示出了电源模块20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控制电路011-2分别与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以及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连接。控制电路011-2可以检测开关管q1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之间的v
q1
,以及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之间的v
q2

117.控制电路011-2可以根据v
q1
的电压值和v
q2
的电压值确定导通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的第二时间点。当v
q1
的电压值和v
q2
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时,便可以认为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能够实现软开关,因此控制电路011-2可以在电压v
q1
的电压值和电压v
q2
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后,再导通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
11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时间点t2与第一时间点t1之间间隔第二时长δt2,该第二时长δt2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具体来说,可以在控制电路011-2中预设第二时长δt2的时间长度,控制电路011-2可以直接通过设定的时间长度确定第二时间点t2。示例性的,第二时长δt2的设定的时间长度可以是通过模拟估算、实验测试等方式得到的,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多做限制。
119.3、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
120.控制电路011-2在第二时间点t2导通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后,便可以控制原边电路211为原边绕组np充电。如图4所示,在第二时间点t2之后原边绕组np可以持续充电,直至在第二时间点t2之后的第三时间点t3,控制电路011-2断开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在原边绕组np充电期间,副边电路212中的副边二极管d3截止,使原边绕组np无法向副边绕组ns放电。
121.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辅助开关管q3包括体二极管da,该体二极管da的阳极与辅助电容ca的另一端连接,体二极管da的阴极与辅助绕组na的第二端a2连接。在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辅助开关管q3断开,且辅助绕组na的感应电压使体二极管da截止,使原边绕组np无法向辅助绕组na放电。
122.综上,在原边绕组np充电阶段,原边绕组np既无法向副边绕组ns放电,也无法向辅
助绕组na放电,从而可以使原边绕组np能够持续充电。
123.4、原边绕组np放电阶段
124.如图4所示,控制电路011-2在第三时间点t3断开开关管q1和开关管q2,使原边绕组np放电。在原边绕组np放电期间,副边二极管d3导通,副边绕组na可以接收原边绕组np释放的一部分电能,从而输出输出电压vout。输出电容cout则可以对输出电压vout进行滤波,提高输出电压vout稳定性。
125.辅助绕组na则可以接收原边绕组np释放的另一部分电能,并将接收到的电能存储至辅助电容ca。使得在下一个电压转换周期内,辅助电容ca可以利用存储的电能继续为辅助绕组na充电。
126.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在原边绕组np放电阶段辅助开关管q3的体二极管导通,从而使辅助绕组na、辅助电容ca和体二极管da构成储能回路,进而使得辅助绕组na接收到的电能可以存储至辅助电容ca。
127.可以理解,上述二极管da也可以是与辅助开关管q3并联的辅助二极管。当二极管da为辅助开关管q3中的寄生二极管时,有利于简化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结构。当二极管da为与辅助开关管q3并联的辅助二极管时,有利于降低为辅助电容ca充电时的能量损耗,进一步提高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的转换效率。
128.如图4所示,在原边绕组np放电后期(图4中第四时间点t4之前),原边绕组np中的电能释放完毕,此时原边绕组np实际上已停止了放电。辅助绕组na无法继续从原边绕组np接收电能,因此辅助绕组na的电压开始逐渐下降。
129.在第三时间点t3之后的第四时间点t4,控制电路011-2可以再次控制辅助电路213为辅助绕组na充电。可以理解,第四时间点t4既可以作为当前电压转换周期的结束时间点,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电压转换周期的初始时间点(t0)。
130.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控制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示例性的,该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图3中的控制电路011-2,可以控制双管反激转换电路011-1b工作。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如图6所示的以下步骤:
131.s601:在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之前,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以使辅助绕组存储电能。
132.s602: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并使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释放存储的电能,以使原边绕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其中,在辅助绕组充电期间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的电势高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
133.其中,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的第一时长分别与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正相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之前,还可以先根据双管反激转换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确定上述第一时长,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动态调节第一时长的长度。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时长也可以为设定的时间长度。
134.示例性的,辅助电路可以包括辅助绕组、辅助电容和辅助开关管,其中辅助电容的一端与辅助绕组的第一端连接,辅助电容的另一端与辅助开关管的第二电极连接,辅助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辅助绕组的第二端连接,辅助开关管的控制电极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在此结构下,可以在控制辅助电路为辅助绕组充电时,导通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可以为辅助绕组充电。在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时,可以断开辅助开关管,以使辅助电容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并使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
135.辅助绕组向原边绕组放电,可以使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的电势升高,第二端的电势降低。在第一二极管和第二开关管能够实现软开关后,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对原边绕组进行充电。示例性的,在第一时间点之后的第二时间点,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其中,第一时间点为控制辅助电路停止为辅助绕组充电的时间点。以及,在第二时间点之后的第三时间点,还可以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136.上述第一时间点至第二时间点期间,辅助绕组可以向原边绕组放电,降低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如图3中的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如图3中的开关管q2)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使得在第二时间点,控制原边电路为原边绕组充电时,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可以实现软开关。
137.示例性的,原边电路可以包括原边绕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输入电容。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分别与输入电容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可以接收输入电压,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且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输入电容的另一端等电势连接,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电极连接。在此结构下,可以在第二时间点,导通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利用输入电压为原边绕组充电。以及,还可以在第三时间点,断开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从而控制原边电路停止为原边绕组充电,并使原边绕组分别向副边绕组和辅助绕组放电。
13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二电压。一般来说,第二时间点不早于第一电压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的电压值皆不大于电压阈值的时间点。
139.本技术实施例中,确定第二时间点的实现方式存在多种可能。例如,可以检测原边电路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一电压,以及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电压,其中,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根据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确定第二时间点。
140.又例如,第二时间点与第一时间点之间间隔第二时长,第二时长为设定的时间长度。因此可以根据第二时长和第一时间点确定第二时间点。
14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