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98890发布日期:2020-08-25 19:4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式变电站领域,特别地是,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临时用电工程中,需要使用箱式变电站。目前的操作方法是在现场砌出土建基础。再把变电站设置在土建基础上。该临时用电方式施工周期长,造价较高,不节能环保。此外,采用土建基础的设计,不利于电缆穿线及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箱式变电站需土建基础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包含有,

变电站底座,其为钢结构制品,所述变电站底座具有前底座框架及后底座框架,所述前底座框架具有前底座前壁、前底座后壁、所述前底座前壁与所述前底座后壁间的前底座左侧壁、所述前底座前壁与所述前底座后壁间的前底座右侧壁及所述前底座前壁与所述前底座后壁间的前底座中间壁,所述前底座前壁、所述前底座后壁、所述前底座左侧壁及所述前底座中间壁四者共同界定出前底座左腔室,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的内部用于容纳低压模块用电缆,所述前底座左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相连通的左侧壁散热栅孔,所述前底座前壁、所述前底座后壁、所述前底座右侧壁及所述前底座中间壁四者共同界定出前底座右腔室,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内部用于容纳高压模块用电缆,所述前底座右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相连通的右侧壁散热栅孔,所述前底座中间壁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底座左腔室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中间壁散热栅孔,所述后底座框架具有后底座前壁、后底座后壁及所述后底座前壁与所述后底座后壁间的后底座侧壁,所述前底座后壁与所述后底座前壁共用一个壁;以及,

变电站本体,其具有低压室、高压室及变压器室,所述低压室与所述高压室均布置于所述前底座框架上,所述低压室、所述高压室通过焊接与所述前底座框架相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低压室对应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所述高压室对应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所述变压器室布置于所述后底座框架上,所述低压室的内部具有低压模块,所述高压室的内部具有高压模块,所述变压器室的内部具有变压器模块。

作为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的优选方案,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先从地下穿进至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的内部,再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穿进至所述低压室的内部,最后与所述低压模块相接。

作为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的优选方案,所述高压模块用电缆先从地下穿进至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内部,再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穿进于所述高压室的内部,最后与所述高压模块相接。

作为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底座框架为大长方形框,所述后底座框架为小长方形框,所述变电站底座的整体呈“凸”字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利用所述变电站底座,不要现场土建基础,简化施工现场工作量,安装后整洁美观,有利于电缆安全运行,方便后续维护时的拆装。所述变电站底座还解决了原杆上变销户后电杆拆除等工程量,无废物处理,大大节省了人力及物力。回收后,可以重复使用在其他临时用电工程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轴侧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侧视方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变电站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低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高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连接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至5,图中所示的是底座一体式移动箱式变电站,用于临时用电工程。

所述箱式变电站由变电站底座1及变电站本体2组成。

所述变电站底座1为钢结构制品,一体式结构。可以在工厂阶段预先完成所述变电站底座1,而不用带到现场拼接,免除现场土建基础,简化现场的工作量。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土建基础,简化现场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

所述变电站底座1具有前底座框架11及后底座框架12。所述前底座框架11为大长方形框。所述后底座框架12为小长方形框。所述变电站底座1的整体呈“凸”字形。

所述前底座框架11具有前底座前壁111、前底座后壁112、所述前底座前壁111与所述前底座后壁112间的前底座左侧壁113、所述前底座前壁111与所述前底座后壁112间的前底座右侧壁114及所述前底座前壁111与所述前底座后壁112间的前底座中间壁115。

所述前底座前壁111、所述前底座后壁112、所述前底座左侧壁113及所述前底座中间壁115四者共同界定出前底座左腔室。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的内部用于容纳低压模块用电缆。所述前底座左侧壁113上形成有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相连通的左侧壁散热栅孔1130。所述左侧壁散热栅孔1130用于将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排出。

所述前底座前壁111、所述前底座后壁112、所述前底座右侧壁114及所述前底座中间壁115四者共同界定出前底座右腔室。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内部用于容纳高压模块用电缆。所述前底座右侧壁114上形成有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相连通的右侧壁散热栅孔1140。所述右侧壁散热栅孔1140用于将所述高压模块用电缆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排出。

所述前底座中间壁115上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底座左腔室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中间壁散热栅孔1150。所述中间壁散热栅孔1150用于将所述前底座左腔室中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前底座右腔室,再从所述右侧散热栅孔1140排出于外。或者,所述中间壁散热栅孔1150用于将所述前底座右腔室中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前底座左腔室,再从所述左侧散热栅孔1130排出于外。

所述后底座框架12具有后底座前壁121、后底座后壁122及所述后底座前壁121与所述后底座后壁122间的后底座侧壁123。所述前底座后壁112与所述后底座前壁121共用一个壁。

所述变电站本体2具有低压室21、高压室22及变压器室23。所述低压室21与所述高压室22均布置于所述前底座框架11上。所述低压室21、所述高压室22通过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与所述前底座框架11相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低压室21对应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所述高压室22对应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所述变压器室23布置于所述后底座框架12上。所述低压室21的内部具有低压模块210。所述低压模块210为0.4kv。所述高压室22的内部具有高压模块220。所述高压模块220为10kv。所述变压器室23的内部具有变压器模块。所述变压器模块为400kva油变,体积小,价格相对便宜,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临时用电容量需求。所述低压模块210、所述高压模块220及所述变压器模块间的电气连接方式与市售产品相同,故,不再赘述。

所述箱式变电站的应用方式:

步骤s1,在需要临时用电的场地,地面下预埋有低压模块用电缆、高压模块用电缆及其他电缆。

步骤s2,提供所述变电站底座1。

步骤s3,提供所述变电站本体2。将所述变电站本体2直接放置于所述变电站底座1上,并焊接固定。

步骤s4,穿接电缆: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先从地下穿进至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的内部,再从所述前底座左腔室穿进至所述低压室21的内部(所述低压室21的底壁上形成有供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通过的穿孔),与所述低压模块210相接。所述低压模块210工作时,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产生的热量可以从所述左侧壁散热栅孔1130向外散出,避免热量集中,延长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的使用寿命。所述高压模块用电缆先从地下穿进至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的内部,再从所述前底座右腔室穿进于所述高压室22的内部(所述高压室22的底壁上形成有供所述高压模块用电缆通过的穿孔),与所述高压模块220相接。所述高压模块220工作时,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产生的热量可以从所述右侧壁散热栅孔1140向外散出,避免热量集中,延长所述低压模块用电缆的使用寿命。

临时用电工程结束后,将所述变电站底座1与所述变电站本体2分离。回收后,可以重复使用在其他临时用电工程中。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